书影
告诉时光,慢些再慢些
2023-09-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家鸿
2021年儿童节这一天,艾苓问老娘姜淑梅:小朋友,你今天几岁呀?老娘说:八岁半!《我的老娘八岁半》由女儿艾苓撰文、老娘姜淑梅绘图,讲述的是女儿眼中的“传奇奶奶”姜淑梅的故事。
姜淑梅七十五岁学写作,已经出版五部作品,其精气神实在是许多年轻人比不上的。2013年,有女孩子说起她的早年经历就开始哽咽,她反过来安慰人家:“孩子,再看我的书不要难过了,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不经历这些苦难,我也写不出这本书。”2018年,节目组工作人员问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她回答:写作,因为名利双收。2021年重阳节前,记者问她还有什么计划?她说:“我想九十岁的时候办画展。”
她和她是母女,也是师生。然而这师生俩的身份并不是固化不变的。写作上,艾苓是母亲的老师。艾苓可以教母亲写字、理解词汇、谋篇布局、如何寻找素材、帮她修改文章让文章被更多读者懂得。话虽如此,艾苓依然清楚母亲作品的珍贵。“我娘的作品像从土里扒出来的瓷器,我要做的是去掉外面的尘土,但我必须特别小心,稍不小心,这件瓷器就碎了。”在艾苓看来,母亲的作品就像易碎的珍贵的瓷器,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它的原汁原味。尽管它的确需要修改。修改与保留并不矛盾。
在生活中,姜淑梅是女儿的老师。想当年,艾苓中专没考上,只考上普通高中,老娘安慰她,正好有机会上大学。高二时,语文老师另谋高就,老娘安慰她,你语文好,不上语文课,正好有时间可以在别科多用劲。校长没有向上报高考计划,老师们也说这届可能要剃光头。老娘说,不报更好,没压力,可以更轻松应考。这些安慰与鼓励,在艾苓看来是一笔随时支取随时享用的巨额财产。“她送给我的,其实是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是她一直不曾改变的乐观。带着它走世界,受点挫折怕什么呢?”
过去的老娘给女儿一次次鼓励,而今历经更多沧桑、见过更多悲欢的老娘,内心里完全没有八十几岁的老态,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许多的美好、惊奇、新鲜,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物事中发现纯净与宽阔,甚至旁人自以为是的非议或挑衅,她也常能轻松化解。小区里有阿姨说闲话,你看谁谁谁,今年都七十多岁了,还天天穿裙子,真能臭美。老娘回家后说,她想咋说咋说,我想咋美咋美。我原来想说,我都八十多岁了,不也天天穿裙子吗?怕她不自在,不说啦。言已至此,那位阿姨说的是老娘还是别人,已全无关系了。不仅不计较,还很豁达,别人万箭齐发,她却袖子一挥,何等轻快。老娘来家里,问艾苓,鞋多长时间没擦了?艾苓说,有几天了。老娘说,上面一层灰,赶紧擦擦吧。艾苓说,现在的人,谁还有时间低头看我的鞋呀。老娘拉开抽屉要亲自动手。艾苓赶紧自力更生。最后老娘说,“闺女你记着,脸不是人的脸面,谁有粉都往脸上擦。看一个人是不是真干净,看他的鞋就行了。”
她有朴实的观点,以宽容为原则;她有简单的道理,以干净为底线;她有许多许多值得发现的如光斑一样的点滴,在生活这个课堂上,艾苓继续听取继续感受继续进步。老娘讲,艾苓听,老娘是老师,艾苓是学生。这部书,亦可以视作师生交流的课堂实录。老娘讲了什么,艾苓得了什么,艾苓有从夫子游的惬意,有陶陶然的满足。
这部书是母女俩共同成长的总结与提炼。前三辑“传奇老娘”“越老越美”“生活智慧”为艾苓所写,第四辑即本书最后一辑“我的故事我来画”有经历乱时候与穷时候的早年岁月,有六十岁学写字、七十五岁学写作、八十岁学画画、八十二岁学书法的晚近履历,这一辑里有姜淑梅一以贯之的文字上的凝练、冷静、从容、节省,也有她惟妙惟肖、充满个性的画作。母女俩在生活中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在文字上也各有胜场、互相帮衬,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话。
在艾苓这里,写作无疑是表达对老娘的爱的最好方式。在与老娘相伴相随的日子里,她常常是喜不自胜的,茅塞顿开的,可是言辞中却颇为节制,点到为止,不做多余的评价。爱着老娘,却如此表达、如此叙述,显然是把爱藏在文字背后,给予读者更多想象与回味的空间。她说:“我喜欢这样的时光,喜欢时光里的小戏,小戏里的平淡与琐碎。如果能够和时光对话,我要告诉它:慢些,再慢些,不必急着往前走。”借艾苓的话来表达我作为读者的心声吧:多些,再多些,不必急着画上句号。
2021年儿童节这一天,艾苓问老娘姜淑梅:小朋友,你今天几岁呀?老娘说:八岁半!《我的老娘八岁半》由女儿艾苓撰文、老娘姜淑梅绘图,讲述的是女儿眼中的“传奇奶奶”姜淑梅的故事。
姜淑梅七十五岁学写作,已经出版五部作品,其精气神实在是许多年轻人比不上的。2013年,有女孩子说起她的早年经历就开始哽咽,她反过来安慰人家:“孩子,再看我的书不要难过了,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不经历这些苦难,我也写不出这本书。”2018年,节目组工作人员问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她回答:写作,因为名利双收。2021年重阳节前,记者问她还有什么计划?她说:“我想九十岁的时候办画展。”
她和她是母女,也是师生。然而这师生俩的身份并不是固化不变的。写作上,艾苓是母亲的老师。艾苓可以教母亲写字、理解词汇、谋篇布局、如何寻找素材、帮她修改文章让文章被更多读者懂得。话虽如此,艾苓依然清楚母亲作品的珍贵。“我娘的作品像从土里扒出来的瓷器,我要做的是去掉外面的尘土,但我必须特别小心,稍不小心,这件瓷器就碎了。”在艾苓看来,母亲的作品就像易碎的珍贵的瓷器,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它的原汁原味。尽管它的确需要修改。修改与保留并不矛盾。
在生活中,姜淑梅是女儿的老师。想当年,艾苓中专没考上,只考上普通高中,老娘安慰她,正好有机会上大学。高二时,语文老师另谋高就,老娘安慰她,你语文好,不上语文课,正好有时间可以在别科多用劲。校长没有向上报高考计划,老师们也说这届可能要剃光头。老娘说,不报更好,没压力,可以更轻松应考。这些安慰与鼓励,在艾苓看来是一笔随时支取随时享用的巨额财产。“她送给我的,其实是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是她一直不曾改变的乐观。带着它走世界,受点挫折怕什么呢?”
过去的老娘给女儿一次次鼓励,而今历经更多沧桑、见过更多悲欢的老娘,内心里完全没有八十几岁的老态,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许多的美好、惊奇、新鲜,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物事中发现纯净与宽阔,甚至旁人自以为是的非议或挑衅,她也常能轻松化解。小区里有阿姨说闲话,你看谁谁谁,今年都七十多岁了,还天天穿裙子,真能臭美。老娘回家后说,她想咋说咋说,我想咋美咋美。我原来想说,我都八十多岁了,不也天天穿裙子吗?怕她不自在,不说啦。言已至此,那位阿姨说的是老娘还是别人,已全无关系了。不仅不计较,还很豁达,别人万箭齐发,她却袖子一挥,何等轻快。老娘来家里,问艾苓,鞋多长时间没擦了?艾苓说,有几天了。老娘说,上面一层灰,赶紧擦擦吧。艾苓说,现在的人,谁还有时间低头看我的鞋呀。老娘拉开抽屉要亲自动手。艾苓赶紧自力更生。最后老娘说,“闺女你记着,脸不是人的脸面,谁有粉都往脸上擦。看一个人是不是真干净,看他的鞋就行了。”
她有朴实的观点,以宽容为原则;她有简单的道理,以干净为底线;她有许多许多值得发现的如光斑一样的点滴,在生活这个课堂上,艾苓继续听取继续感受继续进步。老娘讲,艾苓听,老娘是老师,艾苓是学生。这部书,亦可以视作师生交流的课堂实录。老娘讲了什么,艾苓得了什么,艾苓有从夫子游的惬意,有陶陶然的满足。
这部书是母女俩共同成长的总结与提炼。前三辑“传奇老娘”“越老越美”“生活智慧”为艾苓所写,第四辑即本书最后一辑“我的故事我来画”有经历乱时候与穷时候的早年岁月,有六十岁学写字、七十五岁学写作、八十岁学画画、八十二岁学书法的晚近履历,这一辑里有姜淑梅一以贯之的文字上的凝练、冷静、从容、节省,也有她惟妙惟肖、充满个性的画作。母女俩在生活中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在文字上也各有胜场、互相帮衬,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话。
在艾苓这里,写作无疑是表达对老娘的爱的最好方式。在与老娘相伴相随的日子里,她常常是喜不自胜的,茅塞顿开的,可是言辞中却颇为节制,点到为止,不做多余的评价。爱着老娘,却如此表达、如此叙述,显然是把爱藏在文字背后,给予读者更多想象与回味的空间。她说:“我喜欢这样的时光,喜欢时光里的小戏,小戏里的平淡与琐碎。如果能够和时光对话,我要告诉它:慢些,再慢些,不必急着往前走。”借艾苓的话来表达我作为读者的心声吧:多些,再多些,不必急着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