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3-07-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莉娟
协同育人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要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深刻影响,使得思政教学困境愈发突出。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依托“大合唱”模式,可以在高效开发整合育人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广泛、强大的育人合力,改善育人资源、育人力量分散化的局面。
课程协同
摆脱思政教学困境
一是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协同。高校应坚持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中心,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与追求,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育人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应站在学科高度审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格、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教学实践的创新策略,并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炼整合思政教育元素,探索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特色和思政内容体系建设路径,以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条理性。
二是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同。理论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实践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理论课程应注重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载体功能,凸显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以主题讲座、课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意识、外化为言行。而实践课程应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以多元活动为媒介、以思政教育嵌入为目标,设置社会调查、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探究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寻求知识、能力、思维、思想等方面水平的提升。
功能协同
全面聚焦学生成长发展
一是学生能力养成。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应立足社会发展现实,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突出对学生专业应用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成长为行业领域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专业课程教师应着重培育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意识,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分析并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应认识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并非界限清晰、完全独立,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进而在积极互动、充分融合中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
二是学生德行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结合中国发展历史与社会现实,从不同维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政治认同与政治素养。守公德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使学生言行举止、行为准则、思想意识皆符合道德的要求,使学生在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关心社会民生、热衷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形成高度自觉,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严私德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活动中坚持慎独自律、修己安人。
三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明确的教育目标驱动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一方面,高校与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掌握排解负面情绪、进行自我疏导调适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高校与教师应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与价值,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角色从日后社会生活、职业环境、家庭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真理保持执着追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康情趣,并在掌握学生思想动向、了解学生心理困惑的基础上,及时回应学生关切与需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主体协同
推动校内校外联动育人
一是社会力量。高校应加强教育教学与行业发展、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和深度引导。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邀请行业精英担任课程嘉宾,充分发挥课程嘉宾在专业领域的经验优势,请他们从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生涯等角度出发,以亲身经历和人生阅历提供别样的教育视角,使学生清晰准确地认知行业背景、职业环境、国情实际等。另一方面,高校应借助社会企业力量联合开发网络在线开放课程,打通思政教育网络传播渠道,将课程思政影响力延伸至学生生活空间,并通过学生的网络社交进一步辐射至社会层面,形成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影响。
二是家庭力量。高校应加强与家庭之间的积极联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教育合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就学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并为家长开展家庭德育提供有效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面临就业、升学等重要抉择时,高校应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基于自我认知、自我分析做出合适选择,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协同育人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要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深刻影响,使得思政教学困境愈发突出。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依托“大合唱”模式,可以在高效开发整合育人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广泛、强大的育人合力,改善育人资源、育人力量分散化的局面。
课程协同
摆脱思政教学困境
一是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协同。高校应坚持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中心,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与追求,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育人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应站在学科高度审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格、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教学实践的创新策略,并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炼整合思政教育元素,探索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特色和思政内容体系建设路径,以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条理性。
二是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同。理论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实践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理论课程应注重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载体功能,凸显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以主题讲座、课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意识、外化为言行。而实践课程应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以多元活动为媒介、以思政教育嵌入为目标,设置社会调查、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探究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寻求知识、能力、思维、思想等方面水平的提升。
功能协同
全面聚焦学生成长发展
一是学生能力养成。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应立足社会发展现实,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突出对学生专业应用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成长为行业领域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专业课程教师应着重培育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意识,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分析并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应认识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并非界限清晰、完全独立,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进而在积极互动、充分融合中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
二是学生德行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结合中国发展历史与社会现实,从不同维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政治认同与政治素养。守公德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使学生言行举止、行为准则、思想意识皆符合道德的要求,使学生在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关心社会民生、热衷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形成高度自觉,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严私德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活动中坚持慎独自律、修己安人。
三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明确的教育目标驱动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一方面,高校与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掌握排解负面情绪、进行自我疏导调适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高校与教师应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与价值,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角色从日后社会生活、职业环境、家庭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真理保持执着追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康情趣,并在掌握学生思想动向、了解学生心理困惑的基础上,及时回应学生关切与需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主体协同
推动校内校外联动育人
一是社会力量。高校应加强教育教学与行业发展、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和深度引导。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邀请行业精英担任课程嘉宾,充分发挥课程嘉宾在专业领域的经验优势,请他们从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生涯等角度出发,以亲身经历和人生阅历提供别样的教育视角,使学生清晰准确地认知行业背景、职业环境、国情实际等。另一方面,高校应借助社会企业力量联合开发网络在线开放课程,打通思政教育网络传播渠道,将课程思政影响力延伸至学生生活空间,并通过学生的网络社交进一步辐射至社会层面,形成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影响。
二是家庭力量。高校应加强与家庭之间的积极联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教育合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就学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并为家长开展家庭德育提供有效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面临就业、升学等重要抉择时,高校应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基于自我认知、自我分析做出合适选择,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