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加快城市更新 提升颜值品质

2023-06-12 作者: 张海峰 来源: 大众日报
  □通讯员 方志勇 刘健
   记 者 张海峰 报道
  本报德州讯 德州市德城区新湖街道居民张卫国,最近一有空就会到小区北侧的“繁露园”里转转,有时还会在园内的明德书屋里借本书回家阅读。“这里以前是一片废弃的厂房,现在改造成了小公园,环境变好了,成了大伙儿休闲的好去处。”张卫国高兴地说。
  近年来,德城区不断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区颜值品质。对城中村、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进行改造更新,对违法建设进行拆除。两年来,累计实施棚改项目12个,建成安置房4509套;先后改造老旧小区423个,总量占全市的80%,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新居梦”。通过拆除违法建设,该区新建改造道路18条,3条“断头路”顺利通车,打通了城市发展的“大通道”和“微循环”。曾经的堤岭村是一个旧货市场,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棚户区,被周围一座座高楼遮挡在里面。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每到下雨天,雨水就往屋里灌,全家人都得参加‘抗洪’,现在那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回迁户孟焕玲说。
  在城市发展中,有一些“边角地”“口袋地”闲置,德城区因地制宜实施“四小工程”,建设小公园、小绿地、小停车场和小市场。截至目前,已建设擢秀园和寒绿园等20处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占地233亩。建设中,着力构建错落有致、品种多样的立体绿化格局,园区绿化率达到65%,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坚持一园一特色,把传统文化、国防元素、城市记忆等有机嵌入,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实用空间。位于城区南部的拾忆园原是一片废旧厂房和一段铁路线,在改造时专门突出了铁路元素,摆放标有“1956”字样的火车头,让群众的“铁路记忆”活化为现实。
  德城区依托大运河做文章,加大保护开发力度。该区规划建成的大运河生态林场,占地3100亩,种植了刺槐和国槐等49个树种,成为鲁冀边界生态涵养区。该区总投资220亿元,规划建设“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工程,漕仓遗址、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和东盟国际文化产业园等16个重大项目已全面展开,全力打造成为城市会客厅。该区还充分利用古运河的码头,开设仿古游船体验活动,游客坐在游船上欣赏两岸风光,听运河故事,感受运河文化。
  为提升城区的整体环境,德城区创新建立了“3+5+N”治理模式,以镇街、社区和物业公司等3方为主,城管、公安、建设、市场监管和消防等5个部门常态联动,其他相关部门视情况而动,推动小区“问题不出门、解决在家门”;对337条重点道路明确227名街长,配备执法力量,构建“街长吹哨、部门报到”的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城市大脑”提升工程,完善智慧公安和智慧交通等功能,建成城市防汛综合智慧平台,建设智慧社区14个,推动城市治理“一脑慧治”。
  □通讯员 方志勇 刘健
   记 者 张海峰 报道
  本报德州讯 德州市德城区新湖街道居民张卫国,最近一有空就会到小区北侧的“繁露园”里转转,有时还会在园内的明德书屋里借本书回家阅读。“这里以前是一片废弃的厂房,现在改造成了小公园,环境变好了,成了大伙儿休闲的好去处。”张卫国高兴地说。
  近年来,德城区不断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区颜值品质。对城中村、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进行改造更新,对违法建设进行拆除。两年来,累计实施棚改项目12个,建成安置房4509套;先后改造老旧小区423个,总量占全市的80%,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新居梦”。通过拆除违法建设,该区新建改造道路18条,3条“断头路”顺利通车,打通了城市发展的“大通道”和“微循环”。曾经的堤岭村是一个旧货市场,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棚户区,被周围一座座高楼遮挡在里面。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每到下雨天,雨水就往屋里灌,全家人都得参加‘抗洪’,现在那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回迁户孟焕玲说。
  在城市发展中,有一些“边角地”“口袋地”闲置,德城区因地制宜实施“四小工程”,建设小公园、小绿地、小停车场和小市场。截至目前,已建设擢秀园和寒绿园等20处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占地233亩。建设中,着力构建错落有致、品种多样的立体绿化格局,园区绿化率达到65%,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坚持一园一特色,把传统文化、国防元素、城市记忆等有机嵌入,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实用空间。位于城区南部的拾忆园原是一片废旧厂房和一段铁路线,在改造时专门突出了铁路元素,摆放标有“1956”字样的火车头,让群众的“铁路记忆”活化为现实。
  德城区依托大运河做文章,加大保护开发力度。该区规划建成的大运河生态林场,占地3100亩,种植了刺槐和国槐等49个树种,成为鲁冀边界生态涵养区。该区总投资220亿元,规划建设“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工程,漕仓遗址、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和东盟国际文化产业园等16个重大项目已全面展开,全力打造成为城市会客厅。该区还充分利用古运河的码头,开设仿古游船体验活动,游客坐在游船上欣赏两岸风光,听运河故事,感受运河文化。
  为提升城区的整体环境,德城区创新建立了“3+5+N”治理模式,以镇街、社区和物业公司等3方为主,城管、公安、建设、市场监管和消防等5个部门常态联动,其他相关部门视情况而动,推动小区“问题不出门、解决在家门”;对337条重点道路明确227名街长,配备执法力量,构建“街长吹哨、部门报到”的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城市大脑”提升工程,完善智慧公安和智慧交通等功能,建成城市防汛综合智慧平台,建设智慧社区14个,推动城市治理“一脑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