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新泰市供电公司
党员争先促发展 劳模引领正能量
2023-05-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邢金玲
杨方凯,共产党员,国网新泰市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七级职员,先后荣获“山东省创新能手”“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泰山工匠”“新泰好人”等荣誉称号,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务实会干强管理 筑牢安全“压舱石”
1992年,杨方凯从部队退役后进入国网新泰市供电公司成为一名变电运行工。杨方凯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对于保障电力供应、保证电网安全的重要性,但他深知自己缺乏理论和经验,决定认真学习,埋头苦干。从熟悉现场设备、接线方式、操作流程入手,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慢慢掌握了公司所有变电站运行方式和各种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流程,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变电运维的佼佼者。
2003年,新泰辖区内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宫里站建设施工期间,安装了当时较为先进的GIS组合电器和中置式开关柜。“太难了,这种设备我们之前都没见过,遇到故障怎么办,如何操作维护保证安全运行呢?”杨方凯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必须了解清楚!”他主动要求吃住在项目部,自学查阅相关资料,为了看懂一份图纸,走通一个回路,经常一个端子一个端子地找,一个设备一个设备地查。最终,新设备被他搞得明明白白,变电站顺利投运。
在工作中杨方凯总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并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他在变电运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每次故障处理都有他的身影,夜间操作他总是抢在前头。在处理突发事件上,他判断准确,果敢迅速,年倒闸操作千余次未发生一次误操作事件,两票合格率达到100%。
扎实肯干传帮带 当好队伍“主心骨”
好的业务技能需要传承,好的工作作风更需要传承。杨方凯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毫不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年轻同事及班组成员。
他总是对徒弟们说:“现场设备就像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家人哪有不尽心尽力照料的道理?我们必须熟悉,我们在变电站上的每一次倒闸操作,每一起事故处理都关系着新泰千家万户的安全用电,我们要引以为豪。”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身边的同事说,有时候,为了确定一个变化的数值或者一个疑点,他常常在设备旁等上很长时间,从设备极细微的变化中找准病根所在。面对操作班人手少、女同志多、业务底子薄的现状,他主动承担起工作中的脏活累活,夜间巡视操作等繁重工作,巡视、测温、倒闸操作、绿化带维护……无数次的顶风冒雨,数不清的零点作业,他在变电运行这个平凡而充满艰辛的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杨师傅是我们操作班所有人的榜样,是我们的主心骨。”这是同事对他最朴实的评价,却也是最真诚的褒奖。
近年来,杨方凯组织开展了300余次“分享式”培训。正是通过这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培训,让班组所有成员都走上讲台,与大家一起分享知识、科技创新成果及管理经验。该分享式培训方法在全公司27个班组得到推广,带动班组业务素质整体提升。
守拙巧干克难关 吹响创新“冲锋号”
杨方凯作为变电运维业务带头人,心里琢磨最多的就是如何干好工作。在工作中,他随时注意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工作想方设法进行改进,常常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2008年夏天,35千伏羊流变电站主变频繁发生轻瓦斯动作,杨方凯带领班组成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面对这一情况,需进行主变停电取气试验,最好的处理时间只能放在深夜。盛夏的夜很漫长,班组成员抱怨道:“这个点应该在空调房享受,哪有人跟咱似的大半夜颠簸几十公里趁人家睡觉作业的!”这次故障处理完后,在杨方凯的脑海里深深埋下了疑问的种子,“为什么没有一种不停电取气装置呢?”接下来的日子他反复思考,到处找资料查案例做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主变不停电取气装置”。这套装置大大减轻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供电可靠性,于2010年获得国家专利,被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
2010年,公司创建了“杨方凯创新工作室”。作为新泰供电公司职工创新先锋,该工作室品牌已经深深植根在干部员工心中,成为员工竞相学树比争创的榜样。在工作室辐射带动下,公司先后组建4个创新团队,研发40余项创新成果,锻炼出了多名人才,分别步入重要岗位,使工作室真正成为成果创新的“孵化器”、青年员工的“加油站”。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对“杨方凯创新工作室”优秀事迹进行报道,纷纷称赞他是“电网的一抹彩虹”“走在电网发展前沿的创新者”。
“责任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杨方凯始终记得,他是一名电力人。正是这样一份发自心底的责任,激励着他三十一年如一日耕耘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用生命作笔,以责任为墨,书写着对电力事业的火热情怀和无限热爱。
杨方凯,共产党员,国网新泰市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七级职员,先后荣获“山东省创新能手”“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泰山工匠”“新泰好人”等荣誉称号,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务实会干强管理 筑牢安全“压舱石”
1992年,杨方凯从部队退役后进入国网新泰市供电公司成为一名变电运行工。杨方凯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对于保障电力供应、保证电网安全的重要性,但他深知自己缺乏理论和经验,决定认真学习,埋头苦干。从熟悉现场设备、接线方式、操作流程入手,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慢慢掌握了公司所有变电站运行方式和各种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流程,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变电运维的佼佼者。
2003年,新泰辖区内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宫里站建设施工期间,安装了当时较为先进的GIS组合电器和中置式开关柜。“太难了,这种设备我们之前都没见过,遇到故障怎么办,如何操作维护保证安全运行呢?”杨方凯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必须了解清楚!”他主动要求吃住在项目部,自学查阅相关资料,为了看懂一份图纸,走通一个回路,经常一个端子一个端子地找,一个设备一个设备地查。最终,新设备被他搞得明明白白,变电站顺利投运。
在工作中杨方凯总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并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他在变电运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每次故障处理都有他的身影,夜间操作他总是抢在前头。在处理突发事件上,他判断准确,果敢迅速,年倒闸操作千余次未发生一次误操作事件,两票合格率达到100%。
扎实肯干传帮带 当好队伍“主心骨”
好的业务技能需要传承,好的工作作风更需要传承。杨方凯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毫不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年轻同事及班组成员。
他总是对徒弟们说:“现场设备就像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家人哪有不尽心尽力照料的道理?我们必须熟悉,我们在变电站上的每一次倒闸操作,每一起事故处理都关系着新泰千家万户的安全用电,我们要引以为豪。”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身边的同事说,有时候,为了确定一个变化的数值或者一个疑点,他常常在设备旁等上很长时间,从设备极细微的变化中找准病根所在。面对操作班人手少、女同志多、业务底子薄的现状,他主动承担起工作中的脏活累活,夜间巡视操作等繁重工作,巡视、测温、倒闸操作、绿化带维护……无数次的顶风冒雨,数不清的零点作业,他在变电运行这个平凡而充满艰辛的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杨师傅是我们操作班所有人的榜样,是我们的主心骨。”这是同事对他最朴实的评价,却也是最真诚的褒奖。
近年来,杨方凯组织开展了300余次“分享式”培训。正是通过这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培训,让班组所有成员都走上讲台,与大家一起分享知识、科技创新成果及管理经验。该分享式培训方法在全公司27个班组得到推广,带动班组业务素质整体提升。
守拙巧干克难关 吹响创新“冲锋号”
杨方凯作为变电运维业务带头人,心里琢磨最多的就是如何干好工作。在工作中,他随时注意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工作想方设法进行改进,常常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2008年夏天,35千伏羊流变电站主变频繁发生轻瓦斯动作,杨方凯带领班组成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面对这一情况,需进行主变停电取气试验,最好的处理时间只能放在深夜。盛夏的夜很漫长,班组成员抱怨道:“这个点应该在空调房享受,哪有人跟咱似的大半夜颠簸几十公里趁人家睡觉作业的!”这次故障处理完后,在杨方凯的脑海里深深埋下了疑问的种子,“为什么没有一种不停电取气装置呢?”接下来的日子他反复思考,到处找资料查案例做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主变不停电取气装置”。这套装置大大减轻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供电可靠性,于2010年获得国家专利,被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
2010年,公司创建了“杨方凯创新工作室”。作为新泰供电公司职工创新先锋,该工作室品牌已经深深植根在干部员工心中,成为员工竞相学树比争创的榜样。在工作室辐射带动下,公司先后组建4个创新团队,研发40余项创新成果,锻炼出了多名人才,分别步入重要岗位,使工作室真正成为成果创新的“孵化器”、青年员工的“加油站”。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对“杨方凯创新工作室”优秀事迹进行报道,纷纷称赞他是“电网的一抹彩虹”“走在电网发展前沿的创新者”。
“责任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杨方凯始终记得,他是一名电力人。正是这样一份发自心底的责任,激励着他三十一年如一日耕耘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用生命作笔,以责任为墨,书写着对电力事业的火热情怀和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