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解痛点、疏堵点、攻难点,聊城市工信局——
念好服务经 当好娘家人
2023-05-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民营经济看聊城
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一直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要支撑。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开放活力持续迸发,民生保障作用凸显。
在加快推动新一轮鲁西崛起中,聊城广大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勇于创新创造,专注主业实业,诚信守法经营,担当社会责任,为加快推动山东民营经济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贡献聊城力量。即日起,《大众日报·聊城新闻》及大众日报客户端同步推出“民营经济看聊城”专栏,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胡 磊 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 孟英超
“以前,厂房可不是这个样子,工具杂乱无序、生产物料随地摆放,就像一个放大版的‘小作坊’。”山东福大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咸营告诉记者,“前不久,在市工信局专家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我们实施了6S现场管理提升行动,不仅企业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精气神提高了很多,还拿下了更多订单。”
白咸营所说的“专家志愿服务队”正是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为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而组建的。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近年来,在聊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聊城市工信局深入践行“三提三敢”工作要求,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实践活动,运用“望企情、闻心声、问需求、切要害”四步工作法,为企业发展“开良方”、解难题,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做好群众贴心人,当好企业娘家人,努力营造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实打实提高了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2022年,获评全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经济下行压力下,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需要更加贴身精准的服务。聊城市工信局用有速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解痛点、疏堵点、攻难点。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率先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等提出30条措施。在加强制度保障的同时,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实施县级干部帮包县市区和助企远航服务行动,2022年,首批遴选200名服务专员“一对一”驻企服务,协调解决企业问题诉求285个,今年,已扩充至400名服务专员,更多干部投身到一线为企服务中,切实提高了干部联系服务企业的能力水平,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坚持面向产业、贴近企业,在民营、中小企业集中区域和行业重点领域建设、完善一批服务平台,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需求,建成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省级18家,开展活动1656次服务企业6000余家。搭建“聊城政策通”“诉求通”等平台,收录中央、省市各级政策34.83万条,解读政策近2000项,匹配企业1.83万家次。加强优秀企业家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开展精益管理、智能制造、品牌建设、互联网+等各类培训活动138期,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首届“聊城企业家日”系列活动,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致敬企业家。大力选树表彰101位优秀企业家,尊商重商爱商的氛围更加浓厚。举办企业家座谈会、餐叙会,现场问需、问计、问策,广泛凝聚部门合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让企业家舒服”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家在聊城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梯次培育优质企业。大力实施优质企业“热带雨林”梯次培育行动,分级分类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库,573家企业入选“储备库”、257家企业入选“成长库”,形成了具有聊城特色、主业突出、活力涌动的高成长性优质企业方阵。强化入库培育企业动态管理,定期调整更新,组织专家量身定制培育方案,梳理企业薄弱环节200余项,逐一完善提升。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18家、单项冠军4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1家、单项冠军6家。
以务实之举解企业之困,以奋进之力稳发展之势。“未来,聊城工信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建设中走在前、当先锋,为擦亮‘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品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聊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局局长解志超说。
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一直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要支撑。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开放活力持续迸发,民生保障作用凸显。
在加快推动新一轮鲁西崛起中,聊城广大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勇于创新创造,专注主业实业,诚信守法经营,担当社会责任,为加快推动山东民营经济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贡献聊城力量。即日起,《大众日报·聊城新闻》及大众日报客户端同步推出“民营经济看聊城”专栏,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胡 磊 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 孟英超
“以前,厂房可不是这个样子,工具杂乱无序、生产物料随地摆放,就像一个放大版的‘小作坊’。”山东福大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咸营告诉记者,“前不久,在市工信局专家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我们实施了6S现场管理提升行动,不仅企业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精气神提高了很多,还拿下了更多订单。”
白咸营所说的“专家志愿服务队”正是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为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而组建的。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近年来,在聊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聊城市工信局深入践行“三提三敢”工作要求,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实践活动,运用“望企情、闻心声、问需求、切要害”四步工作法,为企业发展“开良方”、解难题,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做好群众贴心人,当好企业娘家人,努力营造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实打实提高了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2022年,获评全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经济下行压力下,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需要更加贴身精准的服务。聊城市工信局用有速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解痛点、疏堵点、攻难点。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率先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等提出30条措施。在加强制度保障的同时,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实施县级干部帮包县市区和助企远航服务行动,2022年,首批遴选200名服务专员“一对一”驻企服务,协调解决企业问题诉求285个,今年,已扩充至400名服务专员,更多干部投身到一线为企服务中,切实提高了干部联系服务企业的能力水平,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坚持面向产业、贴近企业,在民营、中小企业集中区域和行业重点领域建设、完善一批服务平台,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需求,建成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省级18家,开展活动1656次服务企业6000余家。搭建“聊城政策通”“诉求通”等平台,收录中央、省市各级政策34.83万条,解读政策近2000项,匹配企业1.83万家次。加强优秀企业家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开展精益管理、智能制造、品牌建设、互联网+等各类培训活动138期,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首届“聊城企业家日”系列活动,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致敬企业家。大力选树表彰101位优秀企业家,尊商重商爱商的氛围更加浓厚。举办企业家座谈会、餐叙会,现场问需、问计、问策,广泛凝聚部门合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让企业家舒服”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家在聊城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梯次培育优质企业。大力实施优质企业“热带雨林”梯次培育行动,分级分类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库,573家企业入选“储备库”、257家企业入选“成长库”,形成了具有聊城特色、主业突出、活力涌动的高成长性优质企业方阵。强化入库培育企业动态管理,定期调整更新,组织专家量身定制培育方案,梳理企业薄弱环节200余项,逐一完善提升。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18家、单项冠军4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1家、单项冠军6家。
以务实之举解企业之困,以奋进之力稳发展之势。“未来,聊城工信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建设中走在前、当先锋,为擦亮‘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品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聊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局局长解志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