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三角桌背后的社会治理实践
2023-05-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谢谢老弟,等我出院回去,再登门拜访!”近日,莒县夏庄镇网格员王振接到了村民老李(化名)从青岛打来的道谢电话。
今年春节前,王振在夏庄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接待了老李并帮他解决了压在心头多年的烦恼。
20多年前,村里集资建设的恒温库因经营不善倒闭。老李先后直接或通过同乡向村集体借出的4万多元钱却难以讨要。“村集体的借款打了欠条,但有些同乡是口头借款,并没留下凭据。后来村干部换了好几届,借钱的同乡也去世了,这钱也不知道找谁去要。”老李回忆说。
眼看血汗钱石沉大海,再加上看病急需用钱,老李坐不住了。多次与村干部沟通未果后,他打算走民事诉讼程序。这时,又逢老伴去世,老李便将此事搁置了。当他心情平复后来到法院时,被告知此案因超过债权追诉期无法立案。无奈之下,老李走上了长达7年的上访之路。
去年5月1日,夏庄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的成立让老李看到了新的希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李带着一摞皱巴巴的欠条走进了夏庄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多亏了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大厅里那张三角桌和网格员王老弟的耐心帮助,俺的血汗钱才能顺利拿回来。”电话那头,老李的言语中透露着感激。
“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启用时,我们同步设置了一张三角桌作为矛盾纠纷调解专席。”夏庄镇党委副书记庄文涛介绍,之所以选择一张三角形的桌子,是给桌子赋予了“三足鼎立”的内涵,镇干部与矛盾纠纷双方并肩而坐,以茶相待,有助于消除双方当事人心中的隔阂,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
王振引导老李到三角桌前入座后,给他端来茶水,耐心倾听他的诉求并帮他把已经泛黄的借款单据逐一整理。随后又联系村干部前来,三人心平气和地坐在一张桌前沟通交流。经过几番劝说,双方一致同意通过司法调解的方式解决此事。村集体按约定的时间,将有借据的1万多元欠款如数归还;老李自此罢访,其他有争议的款项不再追偿。
这一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夏庄镇深入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
庄文涛告诉记者,夏庄镇是莒县的工业重镇,镇内工业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有类型多、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对此,夏庄镇坚持“主动创稳”理念,创新“五个一”社会治理机制,全方位打造“平安夏庄”。
“一个中心”解民忧。夏庄镇高标准建设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搭建联合办公平台,从镇纪委、组织、综治、信访、公安、司法等部门,各抽1人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联合办公。截至目前,共研究分析农民工工资、低保救助、承包争议等重点问题36件。
“一场夜谈”听民声。动员镇干部利用群众夜间闲暇时间,走到村民家中或者企业,灵活开展村情夜谈、专题夜谈、企业夜谈、“订单”夜谈,通过拉家常、促膝谈的方式深入沟通交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让群众家中的小圆桌变成干群沟通的“连心桥”。去年以来,共开展夜谈321次,收集社情民意275件。
“一张网”察民情。按照每50~100户1个小网格、每20~30户1个微网格的标准,构建形成“大中小微”四级网格治理新格局。768名网格员常态化开展走街串巷、入户走访。同时,各村成立调解小组,探索建立老兵、军嫂、红色传承志愿者等专业调解队伍。去年以来,共调处矛盾纠纷289起,全镇信访数量较同期下降80%;日照市交办的31件信访积案全部按期化解。
“一张卡”连民心。夏庄镇畅通“干部下沉排查问题、群众向上反映诉求”的双向通道,制发2.5万张便民联系卡,卡上注明新村负责人、网格长、网格员、村党支部书记的姓名和手机号码,群众通过便民联系卡已累计反映诉求385件,化解359件。
“一个码”聚民意。此外,夏庄镇构建多元民情反馈渠道,聚力打造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开发“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小程序,公开全体党政干部的联系方式。群众扫描二维码即可方便快捷地反馈问题,还能实时查看受理进度。在将群众的烦恼消灭在萌芽之中的同时,提高群众的社会治理参与度。去年以来,平台收集诉求365件,处理解决332件,群众满意度达95%。
“谢谢老弟,等我出院回去,再登门拜访!”近日,莒县夏庄镇网格员王振接到了村民老李(化名)从青岛打来的道谢电话。
今年春节前,王振在夏庄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接待了老李并帮他解决了压在心头多年的烦恼。
20多年前,村里集资建设的恒温库因经营不善倒闭。老李先后直接或通过同乡向村集体借出的4万多元钱却难以讨要。“村集体的借款打了欠条,但有些同乡是口头借款,并没留下凭据。后来村干部换了好几届,借钱的同乡也去世了,这钱也不知道找谁去要。”老李回忆说。
眼看血汗钱石沉大海,再加上看病急需用钱,老李坐不住了。多次与村干部沟通未果后,他打算走民事诉讼程序。这时,又逢老伴去世,老李便将此事搁置了。当他心情平复后来到法院时,被告知此案因超过债权追诉期无法立案。无奈之下,老李走上了长达7年的上访之路。
去年5月1日,夏庄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的成立让老李看到了新的希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李带着一摞皱巴巴的欠条走进了夏庄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多亏了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大厅里那张三角桌和网格员王老弟的耐心帮助,俺的血汗钱才能顺利拿回来。”电话那头,老李的言语中透露着感激。
“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启用时,我们同步设置了一张三角桌作为矛盾纠纷调解专席。”夏庄镇党委副书记庄文涛介绍,之所以选择一张三角形的桌子,是给桌子赋予了“三足鼎立”的内涵,镇干部与矛盾纠纷双方并肩而坐,以茶相待,有助于消除双方当事人心中的隔阂,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
王振引导老李到三角桌前入座后,给他端来茶水,耐心倾听他的诉求并帮他把已经泛黄的借款单据逐一整理。随后又联系村干部前来,三人心平气和地坐在一张桌前沟通交流。经过几番劝说,双方一致同意通过司法调解的方式解决此事。村集体按约定的时间,将有借据的1万多元欠款如数归还;老李自此罢访,其他有争议的款项不再追偿。
这一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夏庄镇深入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
庄文涛告诉记者,夏庄镇是莒县的工业重镇,镇内工业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有类型多、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对此,夏庄镇坚持“主动创稳”理念,创新“五个一”社会治理机制,全方位打造“平安夏庄”。
“一个中心”解民忧。夏庄镇高标准建设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搭建联合办公平台,从镇纪委、组织、综治、信访、公安、司法等部门,各抽1人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联合办公。截至目前,共研究分析农民工工资、低保救助、承包争议等重点问题36件。
“一场夜谈”听民声。动员镇干部利用群众夜间闲暇时间,走到村民家中或者企业,灵活开展村情夜谈、专题夜谈、企业夜谈、“订单”夜谈,通过拉家常、促膝谈的方式深入沟通交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让群众家中的小圆桌变成干群沟通的“连心桥”。去年以来,共开展夜谈321次,收集社情民意275件。
“一张网”察民情。按照每50~100户1个小网格、每20~30户1个微网格的标准,构建形成“大中小微”四级网格治理新格局。768名网格员常态化开展走街串巷、入户走访。同时,各村成立调解小组,探索建立老兵、军嫂、红色传承志愿者等专业调解队伍。去年以来,共调处矛盾纠纷289起,全镇信访数量较同期下降80%;日照市交办的31件信访积案全部按期化解。
“一张卡”连民心。夏庄镇畅通“干部下沉排查问题、群众向上反映诉求”的双向通道,制发2.5万张便民联系卡,卡上注明新村负责人、网格长、网格员、村党支部书记的姓名和手机号码,群众通过便民联系卡已累计反映诉求385件,化解359件。
“一个码”聚民意。此外,夏庄镇构建多元民情反馈渠道,聚力打造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开发“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小程序,公开全体党政干部的联系方式。群众扫描二维码即可方便快捷地反馈问题,还能实时查看受理进度。在将群众的烦恼消灭在萌芽之中的同时,提高群众的社会治理参与度。去年以来,平台收集诉求365件,处理解决332件,群众满意度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