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题

齐鲁儿女多壮志 一片丹心为边疆

—山东省第十批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掠影

2023-04-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满载着喀什特产的卡车发往山东。
  山东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自2019年12月进疆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单位和东营、济宁、泰安、日照四市的大力支持下,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记使命嘱托,勤奋务实担当,拓宽援建领域,创新帮扶方式,对口援疆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杨杰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过硬队伍
展现山东援疆良好形象

  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三个特别”精神,坚决落实政治安全、项目安全、资金安全、人身安全“四个安全”要求,牢固树立忠诚、务实、创新、团结、廉洁“五种意识”,打造援疆铁军。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援建工作思路,突出党的建设,以强化政治建设为着力点,落实好支部工作条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谈心谈话、请示报告等制度,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坚持严字当头,持续抓好干部人才队伍纪律作风建设,优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党规党纪、中央八项规定
精神和“十二条禁令”等规章制度,严守“坚决不能动车、坚决不能酗酒、坚决不能破坏民族团结”三条铁律,维护山东援疆良好形象。坚持开拓创新
探索工作模式
努力打造山东援疆品牌

  3年多来,山东援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冲击及援疆体制调整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投入援疆资金44.0458亿元,安排援疆项目261个,聚焦脱贫攻坚、智力支援、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润疆、产业援疆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山东援疆品牌。
  ——坚持“疫贫”齐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定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坚决落实好省委“坚决打赢这场不在山东的战役”指示,按照“资源集聚、资金整合、政策集成”要求,全力打好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五场硬仗”,助推群众增收脱贫,助力英吉沙县如期脱贫摘帽,统筹疏勒、岳普湖、麦盖提3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胜利完成历史性政治任务。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及时将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落到实处,分4批向喀什捐赠2000余万元防疫物资,协调后方选派3批72名专业人员抵喀开展核酸检测近80万人次,助力喀什地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创新实施“鲁雁引智”工程,努力打造干部人才援疆山东品牌。一是持续推进“立体组团”援疆。深化“主学科+辅助专业”医疗卫生组团模式和“计划内人才+柔性人才”教育组团模式,成立“立体组团”96个,培训培养人才2万余人次。创新实施“一市包一校”,省内15市组团包保喀什地区15所学校,1003名援疆教师组团帮包受援地15所中小学和5所职业学校,开展教学、管理、教研组团。选派200名医疗卫生专家到受援地乡镇卫生院、妇保站等支援,推动“组团式”援疆向疾控、妇幼、基层延伸。二是实施青蓝帮带。结成“师徒”1000余对,传帮带当地干部人才1.5万名;加大市场引智,从省内选聘163名农业“土专家”常驻喀什,培训当地技术人员800余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送教上门”、远程视频培训等方式,举办培训项目13个,受众6万余人次。三是深化人才交流合作。在省委组织部指导支持下,积极建设“鲁喀智库”,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人才合作项目184个,推动国内重点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等与受援地加强交流合作,牵手喀什大学与山东交通学院共建交通学院并实现招生,与中科院合作开展边疆生物安全、肉羊新品种培育等课题研究,在受援地建设红枣种质资源圃国家级试验站、蔬菜产业研究院实验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乡村振兴学院等,攻克了一批制约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创新实施“乡村振兴·齐鲁示范”工程,努力打造民生援疆山东品牌。借鉴山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率先帮助受援4县完成整建制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投入援疆资金9.7亿元,助力受援地“五大振兴”。发挥42名乡镇援疆干部作用,在受援4县各遴选一个乡镇,“一乡一策”开展乡村振兴整乡推进试点,着力建设21个“一抓双促”示范乡镇,助力疏勒县巴仁乡英艾日克村等4个村入选首批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受援地留下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深化“总部+卫星工厂”、“四级联动”、龙头企业带动就业等产业促就业模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1.1万人。常态化组织“鲁喀劳务输出对接”“成建制转移就业”等活动,开发疆外就业岗位共1.8万余个,转移劳动力7300余人。
  ——创新实施“文化润疆·齐鲁先行”工程,努力打造文化润疆山东品牌。充分发挥山东文化大省优势,持续开展文化沁润活动,推动受援地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一是搭建沁润平台。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建设一批文旅项目,其中英吉沙国学书院二期获得自治区第二届社会科学普及奖;深入开展以国学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五进行动”,推动曲阜师范大学与喀什大学合作建成新疆首家高校国学院——喀什大学国学院,在受援4县建成泰山学堂、国学讲堂、红孩儿大讲堂等国学示范点40个。二是创作文艺精品。立足讲好新疆故事,在受援4县每县至少打造一个文艺精品,其中原创歌舞剧《班超》成功首演并入选自治区2022年文艺扶持激励资金项目,舞蹈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获第13届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三是加强交流互鉴。深入开展喀什文化齐鲁行、齐鲁文化喀什行等大型文旅交流活动50余次,其中孔子文化展首次走进新疆、落户喀什,56件展品吸引8万余人次参观。
  ——创新实施“鲁疆石榴籽”工程,努力打造民族团结山东品牌。坚持把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作为援疆工作的根本,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交往交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是广泛开展结亲结对。组织733名援疆干部人才与少数民族结亲100对,捐款捐物390余万元;援疆干部人才与少数民族业务骨干、经营能手、种植大户结对5800余对,在日常工作中交融感情、增进团结;后方部门单位与受援地结对567对,到受援县包镇、包村,交流共建。二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建“鲁疆石榴籽”志愿服务队24个,启动“鲁疆石榴籽”志愿服务活动月,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文化、助学、医疗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受援地群众面对面服务、手拉手交流、心贴心交融,共开展活动216次、7200余人次参与,服务受援地群众1.9万余人;建成“齐鲁爱心小课堂”12个,50余名援疆干部人才开展课外辅导,把“小课堂”建成民族团结的“大阵地”。三是全方位推动交往交流。组织3000余名喀什地区机关干部、基层村干部赴山东考察,组织3000余名鲁喀青少年网上结对交流。组织省内旅游企业考察喀什旅游线路,开通“鲁疆号”旅游包机90架次、专列15列次,实现互送游客4万余人次,增进鲁疆两地干部群众相互了解、促进融合。
  ——深化拓展“大仓东移”工程,努力打造消费援疆山东品牌。为破解新疆农产品“出疆难”“出疆贵”问题,创新实施以仓储前置东移和物流补贴为主要内容、以内地大仓为龙头、销售店为主体、线上电商为补充的“仓商流、产供销”一体化市场援疆模式。在山东省内加快“喀什好味道”实体店建设,形成由18家旗舰店、150多家加盟店和100余家援疆专柜组成的省内线下销售网络,并开通西安、南通大仓及旗舰店;在阿里巴巴1688平台建设喀什产业带“产业大店”,设立喀什地区特色产品线上营销专区,21家入驻企业成功与国内近600家分销商、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200余款在线展示产品实现互联网展现量877.5万人次。截至目前,累计销售新疆农副产品8.5万吨、销售额31亿元。“大仓东移·消费扶贫”入选2020年全国50个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是唯一援疆案例。为拓展鲁疆两地商贸物流渠道,积极协调喀什、临沂和国铁集团,开通喀什—临沂铁路货运对开班列,正常开行后,年运力可达32万吨,为鲁疆两地带来20亿元的贸易额,央视予以报道。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打造产业援疆山东品牌。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援疆的生命线,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激发受援地发展内生动力活力。一是加大招商力度。创新采取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模式,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12场次,签约引进招商项目387个,总投资248.23亿元,连续3年在4个援喀省(市)指挥部中居第一。二是打造特色园区。安排工业强基、园区提升专项资金2.7亿元,支持对口援助4县工业园区完善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引导疆外优势产业向受援地产业园区聚集。完善省内重点产业园区与喀什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促进喀什产业升级,已有270多家招商企业落户。三是培育特色产业。立足受援4县资源禀赋,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形成特色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其中,山东水发集团建成南疆最大的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潍坊郭牌西瓜喀什疏勒万亩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户外用品制造龙头企业宝飞龙公司带动13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填补新疆空白;以鑫飞新材料纺编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团招引18家外包装加工企业落户,总投资12亿元,成为南疆最大的包装产业基地。
  山东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自2019年12月进疆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单位和东营、济宁、泰安、日照四市的大力支持下,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记使命嘱托,勤奋务实担当,拓宽援建领域,创新帮扶方式,对口援疆综合效益全面提升。
  □杨杰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过硬队伍
展现山东援疆良好形象

  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三个特别”精神,坚决落实政治安全、项目安全、资金安全、人身安全“四个安全”要求,牢固树立忠诚、务实、创新、团结、廉洁“五种意识”,打造援疆铁军。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援建工作思路,突出党的建设,以强化政治建设为着力点,落实好支部工作条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谈心谈话、请示报告等制度,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坚持严字当头,持续抓好干部人才队伍纪律作风建设,优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党规党纪、中央八项规定
精神和“十二条禁令”等规章制度,严守“坚决不能动车、坚决不能酗酒、坚决不能破坏民族团结”三条铁律,维护山东援疆良好形象。坚持开拓创新
探索工作模式
努力打造山东援疆品牌

  3年多来,山东援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冲击及援疆体制调整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投入援疆资金44.0458亿元,安排援疆项目261个,聚焦脱贫攻坚、智力支援、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润疆、产业援疆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山东援疆品牌。
  ——坚持“疫贫”齐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定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坚决落实好省委“坚决打赢这场不在山东的战役”指示,按照“资源集聚、资金整合、政策集成”要求,全力打好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五场硬仗”,助推群众增收脱贫,助力英吉沙县如期脱贫摘帽,统筹疏勒、岳普湖、麦盖提3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胜利完成历史性政治任务。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及时将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落到实处,分4批向喀什捐赠2000余万元防疫物资,协调后方选派3批72名专业人员抵喀开展核酸检测近80万人次,助力喀什地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创新实施“鲁雁引智”工程,努力打造干部人才援疆山东品牌。一是持续推进“立体组团”援疆。深化“主学科+辅助专业”医疗卫生组团模式和“计划内人才+柔性人才”教育组团模式,成立“立体组团”96个,培训培养人才2万余人次。创新实施“一市包一校”,省内15市组团包保喀什地区15所学校,1003名援疆教师组团帮包受援地15所中小学和5所职业学校,开展教学、管理、教研组团。选派200名医疗卫生专家到受援地乡镇卫生院、妇保站等支援,推动“组团式”援疆向疾控、妇幼、基层延伸。二是实施青蓝帮带。结成“师徒”1000余对,传帮带当地干部人才1.5万名;加大市场引智,从省内选聘163名农业“土专家”常驻喀什,培训当地技术人员800余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送教上门”、远程视频培训等方式,举办培训项目13个,受众6万余人次。三是深化人才交流合作。在省委组织部指导支持下,积极建设“鲁喀智库”,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人才合作项目184个,推动国内重点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等与受援地加强交流合作,牵手喀什大学与山东交通学院共建交通学院并实现招生,与中科院合作开展边疆生物安全、肉羊新品种培育等课题研究,在受援地建设红枣种质资源圃国家级试验站、蔬菜产业研究院实验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乡村振兴学院等,攻克了一批制约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创新实施“乡村振兴·齐鲁示范”工程,努力打造民生援疆山东品牌。借鉴山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率先帮助受援4县完成整建制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投入援疆资金9.7亿元,助力受援地“五大振兴”。发挥42名乡镇援疆干部作用,在受援4县各遴选一个乡镇,“一乡一策”开展乡村振兴整乡推进试点,着力建设21个“一抓双促”示范乡镇,助力疏勒县巴仁乡英艾日克村等4个村入选首批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受援地留下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深化“总部+卫星工厂”、“四级联动”、龙头企业带动就业等产业促就业模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1.1万人。常态化组织“鲁喀劳务输出对接”“成建制转移就业”等活动,开发疆外就业岗位共1.8万余个,转移劳动力7300余人。
  ——创新实施“文化润疆·齐鲁先行”工程,努力打造文化润疆山东品牌。充分发挥山东文化大省优势,持续开展文化沁润活动,推动受援地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一是搭建沁润平台。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建设一批文旅项目,其中英吉沙国学书院二期获得自治区第二届社会科学普及奖;深入开展以国学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五进行动”,推动曲阜师范大学与喀什大学合作建成新疆首家高校国学院——喀什大学国学院,在受援4县建成泰山学堂、国学讲堂、红孩儿大讲堂等国学示范点40个。二是创作文艺精品。立足讲好新疆故事,在受援4县每县至少打造一个文艺精品,其中原创歌舞剧《班超》成功首演并入选自治区2022年文艺扶持激励资金项目,舞蹈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获第13届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三是加强交流互鉴。深入开展喀什文化齐鲁行、齐鲁文化喀什行等大型文旅交流活动50余次,其中孔子文化展首次走进新疆、落户喀什,56件展品吸引8万余人次参观。
  ——创新实施“鲁疆石榴籽”工程,努力打造民族团结山东品牌。坚持把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作为援疆工作的根本,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交往交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是广泛开展结亲结对。组织733名援疆干部人才与少数民族结亲100对,捐款捐物390余万元;援疆干部人才与少数民族业务骨干、经营能手、种植大户结对5800余对,在日常工作中交融感情、增进团结;后方部门单位与受援地结对567对,到受援县包镇、包村,交流共建。二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建“鲁疆石榴籽”志愿服务队24个,启动“鲁疆石榴籽”志愿服务活动月,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文化、助学、医疗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受援地群众面对面服务、手拉手交流、心贴心交融,共开展活动216次、7200余人次参与,服务受援地群众1.9万余人;建成“齐鲁爱心小课堂”12个,50余名援疆干部人才开展课外辅导,把“小课堂”建成民族团结的“大阵地”。三是全方位推动交往交流。组织3000余名喀什地区机关干部、基层村干部赴山东考察,组织3000余名鲁喀青少年网上结对交流。组织省内旅游企业考察喀什旅游线路,开通“鲁疆号”旅游包机90架次、专列15列次,实现互送游客4万余人次,增进鲁疆两地干部群众相互了解、促进融合。
  ——深化拓展“大仓东移”工程,努力打造消费援疆山东品牌。为破解新疆农产品“出疆难”“出疆贵”问题,创新实施以仓储前置东移和物流补贴为主要内容、以内地大仓为龙头、销售店为主体、线上电商为补充的“仓商流、产供销”一体化市场援疆模式。在山东省内加快“喀什好味道”实体店建设,形成由18家旗舰店、150多家加盟店和100余家援疆专柜组成的省内线下销售网络,并开通西安、南通大仓及旗舰店;在阿里巴巴1688平台建设喀什产业带“产业大店”,设立喀什地区特色产品线上营销专区,21家入驻企业成功与国内近600家分销商、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200余款在线展示产品实现互联网展现量877.5万人次。截至目前,累计销售新疆农副产品8.5万吨、销售额31亿元。“大仓东移·消费扶贫”入选2020年全国50个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是唯一援疆案例。为拓展鲁疆两地商贸物流渠道,积极协调喀什、临沂和国铁集团,开通喀什—临沂铁路货运对开班列,正常开行后,年运力可达32万吨,为鲁疆两地带来20亿元的贸易额,央视予以报道。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打造产业援疆山东品牌。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援疆的生命线,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激发受援地发展内生动力活力。一是加大招商力度。创新采取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模式,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12场次,签约引进招商项目387个,总投资248.23亿元,连续3年在4个援喀省(市)指挥部中居第一。二是打造特色园区。安排工业强基、园区提升专项资金2.7亿元,支持对口援助4县工业园区完善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引导疆外优势产业向受援地产业园区聚集。完善省内重点产业园区与喀什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促进喀什产业升级,已有270多家招商企业落户。三是培育特色产业。立足受援4县资源禀赋,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形成特色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其中,山东水发集团建成南疆最大的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潍坊郭牌西瓜喀什疏勒万亩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户外用品制造龙头企业宝飞龙公司带动13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填补新疆空白;以鑫飞新材料纺编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团招引18家外包装加工企业落户,总投资12亿元,成为南疆最大的包装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