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成局了然,方运刀斧

2023-04-18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这几天,一个莫言、冯巩说相声的老视频又翻红了。
  这个拍摄于2021年底的视频被大家翻出来,自然还是因为好玩。画面一看就知道是在冬天拍的,因为两人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视频内容记录了两人某次见面的戏剧性场面:
  匆匆赶来的冯巩拉开门,顾不得带好门,几乎一边小跑上前,一边赶紧伸出手,紧紧握着等在那里的莫言的手,连连道歉:哎哟哟,我应该先来,失礼了,真抱歉啊,我从小就崇拜您。
  莫言故作不辨真假,笑眯眯地看他忽悠:真的假的?
  闻听此言,冯巩立马作发自肺腑状,一本正经开“拍”:写了这么多精品力作啊,我都看了,写得真好!后来我一琢磨,我才明白,为什么您写得这么好啊?因为您笔名起得好,叫莫言。
  铺垫至此,冯巩开始表明自己的那点小心思,请教莫言:最近我也准备开始创作了,我也想起个笔名,您觉得什么好呢?
  莫言一本正经、简单明了地给出建议:闭嘴。
  听莫言给自己取了这么个响亮的“笔名”,冯巩先故作意外,脱口叫了一声“好”,一番尬笑之后,再作忽然明白状,撇嘴埋怨:我这相声还怎么说。
  两人哈哈大笑……
  玩起梗来,两人也是一流的段子手。随口抖个“包袱”,都能甩得叮当响。
  莫言曾多次解释过自己取这个笔名的由来。他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喜欢说话的孩子,后来写小说准备发表时,用了“莫言”的笔名,就是为了告诫自己要少说话。结果,“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反正,他就是嫌自己话多,说过了又容易后悔,才取了这个笔名。
  莫言写出这么多优秀作品,自然不是仅仅因为笔名起得好。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个笔名也确实能够体现他某种洞察的智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种现象,思考越丰富的人,说话越谨慎小心,反而是持皮毛之见者,更喜欢夸夸其谈。能让自己“莫言”,不是不说话,而是说话要有一个前提,即要有一种大见识、大情怀,才能把话说得得体,说得准确而又恰如其分。让人听起来,也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莫言在创作方面,确实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比如,关于长篇小说创作,他这样阐述: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出并且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
  反而言之,涵养出自己的“长篇胸怀”,才能更深刻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更深入地思考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把世相百态看明白了,才能把时代变迁看透彻了。有了这样的洞察力,有了这样的思考深度,再加上必要的创作技巧,才能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做到“胸有全书”,才能让逻辑环环相扣,让作品凝成一个互相照应的整体,不至于信马由缰,枝蔓丛生,写到哪儿算哪儿,或前后脱节,完全对不上茬。
  做到这一点,会给创作带来怎样的帮助呢?不妨仍以莫言为例。他的作品常让人吃惊——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比如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无论结构还是叙事都让人耳目一新。他能在43天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骨相奇特”的作品,正在于他在动笔前已对作品了然于胸。学者刘伟评价:“速度的来临也许只是作家蓄积已久的创作和某种恰如其分的叙述策略突然遇合产生的结果。”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刘伟认为,这部小说在叙述上所进行的探索令人惊叹,它在古老的民间文化观念与现代小说技巧之间左右逢源,在视角选择、结构安排、叙述人设置等方面都表现了精湛的叙述艺术。他像一个老练的魔术师为人们上演了一出叙述“杂耍”,让人们在奇特的轮回叙述之下目睹了魅影浮动的历史图景。
  细细分析会发现,古往今来的那些优秀作家莫不如此。清代金圣叹对小说《水浒传》推崇备至,曾大加感慨:“呜呼,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而其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作者施耐庵在创作前已经做到“胸有全书”,以至于作品有伏笔、有应笔,如层峦叠嶂,又回合往复,妙趣横生。
  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说,作者“有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有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水浒传》显然属于前者。他以书中写晁盖的方法为佐证。他分析,“一部书共计七十回(注:金圣叹删改版),前后凡叙一百八人,而晁盖则其提纲挈领之人也。晁盖提纲挈领之人,则应下笔第一回便与先叙。先叙晁盖已得停当,然后从而因事造景,次第叙出一百八个人来,此必然之事也。乃今上文已放去一十二回,到得晁盖出名,书已在第十三回。”
  对于《水浒传》不同寻常的写法,金圣叹进一步评析:“如以晁盖为一部提纲挈领之人,而欲第一回便先叙起,此所谓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也;若既已以晁盖为一部提纲挈领之人,而又不得不先放去一十二回,直至第十三回方与出名,此所谓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著书者也,夫欲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著书,此其以一部七十回一百有八人轮回㨄叠于眉间心上,夫岂一朝一夕而已哉!”显然,在金圣叹看来,《水浒传》的这种写法,是“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才能做到的。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金圣叹认为,是让结构更加“精严”。在《水浒传序三》中,他写道:“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即无有不精严者。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以此标准来评价《水浒传》,他认为:“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由此可知,金圣叹对《水浒传》写法的高度赞赏,对“胸有全书”创作的高度赞赏。
  不仅小说创作如此,其他类型的艺术创作其实也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前不久,著名编剧高满堂接受采访,在谈到某些国产电视剧出现“烂尾”现象时,认为是逻辑出现了问题,生活的逻辑、情感的逻辑、戏剧人物的逻辑都不在轨道上了。担任过《家有九凤》《闯关东》《大工匠》《温州一家人》等电视剧编剧的高满堂说:“我发现很多编剧不写人物小传,他上来就写,或者有一个大纲就写。我写剧本的时候,哪怕一个出场很短的只有几场戏的人物,都要做个小传,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的起点是什么,你的落点是什么,都要精心设计。所以基本上跑不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做得不够,40集,基本到了20集,到中段就乱了。观众就说你不符合逻辑啊,这个人物不对啊,他怎么能这样呢,就是这个问题。”
  显然,在高满堂看来,要把逻辑拉回正常,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写人物小传,而如果做不到“胸怀全剧”,也肯定难以把人物小传写好、写丰满,如此一来,剧本肯定难以扎实地立起来,出现“烂尾”现象也就很正常了。
  要想把房子建好,“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又正与“胸有全书”“胸有全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这几天,一个莫言、冯巩说相声的老视频又翻红了。
  这个拍摄于2021年底的视频被大家翻出来,自然还是因为好玩。画面一看就知道是在冬天拍的,因为两人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视频内容记录了两人某次见面的戏剧性场面:
  匆匆赶来的冯巩拉开门,顾不得带好门,几乎一边小跑上前,一边赶紧伸出手,紧紧握着等在那里的莫言的手,连连道歉:哎哟哟,我应该先来,失礼了,真抱歉啊,我从小就崇拜您。
  莫言故作不辨真假,笑眯眯地看他忽悠:真的假的?
  闻听此言,冯巩立马作发自肺腑状,一本正经开“拍”:写了这么多精品力作啊,我都看了,写得真好!后来我一琢磨,我才明白,为什么您写得这么好啊?因为您笔名起得好,叫莫言。
  铺垫至此,冯巩开始表明自己的那点小心思,请教莫言:最近我也准备开始创作了,我也想起个笔名,您觉得什么好呢?
  莫言一本正经、简单明了地给出建议:闭嘴。
  听莫言给自己取了这么个响亮的“笔名”,冯巩先故作意外,脱口叫了一声“好”,一番尬笑之后,再作忽然明白状,撇嘴埋怨:我这相声还怎么说。
  两人哈哈大笑……
  玩起梗来,两人也是一流的段子手。随口抖个“包袱”,都能甩得叮当响。
  莫言曾多次解释过自己取这个笔名的由来。他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喜欢说话的孩子,后来写小说准备发表时,用了“莫言”的笔名,就是为了告诫自己要少说话。结果,“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反正,他就是嫌自己话多,说过了又容易后悔,才取了这个笔名。
  莫言写出这么多优秀作品,自然不是仅仅因为笔名起得好。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个笔名也确实能够体现他某种洞察的智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种现象,思考越丰富的人,说话越谨慎小心,反而是持皮毛之见者,更喜欢夸夸其谈。能让自己“莫言”,不是不说话,而是说话要有一个前提,即要有一种大见识、大情怀,才能把话说得得体,说得准确而又恰如其分。让人听起来,也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莫言在创作方面,确实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比如,关于长篇小说创作,他这样阐述: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出并且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
  反而言之,涵养出自己的“长篇胸怀”,才能更深刻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更深入地思考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把世相百态看明白了,才能把时代变迁看透彻了。有了这样的洞察力,有了这样的思考深度,再加上必要的创作技巧,才能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做到“胸有全书”,才能让逻辑环环相扣,让作品凝成一个互相照应的整体,不至于信马由缰,枝蔓丛生,写到哪儿算哪儿,或前后脱节,完全对不上茬。
  做到这一点,会给创作带来怎样的帮助呢?不妨仍以莫言为例。他的作品常让人吃惊——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比如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无论结构还是叙事都让人耳目一新。他能在43天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骨相奇特”的作品,正在于他在动笔前已对作品了然于胸。学者刘伟评价:“速度的来临也许只是作家蓄积已久的创作和某种恰如其分的叙述策略突然遇合产生的结果。”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刘伟认为,这部小说在叙述上所进行的探索令人惊叹,它在古老的民间文化观念与现代小说技巧之间左右逢源,在视角选择、结构安排、叙述人设置等方面都表现了精湛的叙述艺术。他像一个老练的魔术师为人们上演了一出叙述“杂耍”,让人们在奇特的轮回叙述之下目睹了魅影浮动的历史图景。
  细细分析会发现,古往今来的那些优秀作家莫不如此。清代金圣叹对小说《水浒传》推崇备至,曾大加感慨:“呜呼,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而其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作者施耐庵在创作前已经做到“胸有全书”,以至于作品有伏笔、有应笔,如层峦叠嶂,又回合往复,妙趣横生。
  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说,作者“有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有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水浒传》显然属于前者。他以书中写晁盖的方法为佐证。他分析,“一部书共计七十回(注:金圣叹删改版),前后凡叙一百八人,而晁盖则其提纲挈领之人也。晁盖提纲挈领之人,则应下笔第一回便与先叙。先叙晁盖已得停当,然后从而因事造景,次第叙出一百八个人来,此必然之事也。乃今上文已放去一十二回,到得晁盖出名,书已在第十三回。”
  对于《水浒传》不同寻常的写法,金圣叹进一步评析:“如以晁盖为一部提纲挈领之人,而欲第一回便先叙起,此所谓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也;若既已以晁盖为一部提纲挈领之人,而又不得不先放去一十二回,直至第十三回方与出名,此所谓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著书者也,夫欲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著书,此其以一部七十回一百有八人轮回㨄叠于眉间心上,夫岂一朝一夕而已哉!”显然,在金圣叹看来,《水浒传》的这种写法,是“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才能做到的。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金圣叹认为,是让结构更加“精严”。在《水浒传序三》中,他写道:“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即无有不精严者。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以此标准来评价《水浒传》,他认为:“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由此可知,金圣叹对《水浒传》写法的高度赞赏,对“胸有全书”创作的高度赞赏。
  不仅小说创作如此,其他类型的艺术创作其实也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前不久,著名编剧高满堂接受采访,在谈到某些国产电视剧出现“烂尾”现象时,认为是逻辑出现了问题,生活的逻辑、情感的逻辑、戏剧人物的逻辑都不在轨道上了。担任过《家有九凤》《闯关东》《大工匠》《温州一家人》等电视剧编剧的高满堂说:“我发现很多编剧不写人物小传,他上来就写,或者有一个大纲就写。我写剧本的时候,哪怕一个出场很短的只有几场戏的人物,都要做个小传,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的起点是什么,你的落点是什么,都要精心设计。所以基本上跑不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做得不够,40集,基本到了20集,到中段就乱了。观众就说你不符合逻辑啊,这个人物不对啊,他怎么能这样呢,就是这个问题。”
  显然,在高满堂看来,要把逻辑拉回正常,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写人物小传,而如果做不到“胸怀全剧”,也肯定难以把人物小传写好、写丰满,如此一来,剧本肯定难以扎实地立起来,出现“烂尾”现象也就很正常了。
  要想把房子建好,“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又正与“胸有全书”“胸有全剧”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