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综合交通网应互联互通

2023-04-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山东交通运输智库联盟由省交通运输厅、山东交通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是交通运输领域具备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智库平台。该联盟以交通运输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打造“战略研究、建言献策、传播交流”三大平台,并围绕山东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问题,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权威解读。本报今起推出《智库专家看交通》栏目,选登部分研究报告,供相关机构和广大读者参考。
  

  □ 崔纪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山东省成为连通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三大区域战略的交汇中心,为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交通网络。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总供给能力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拥有出海口区位优势,但沿黄通道能力不够充分。山东省是黄河流域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份,拥有青岛、日照、烟台三个超4亿吨海港,沿海港口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均居全国首位,是河南、山西等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口岸,在黄河流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时,山东省海铁联运运输组织不够高效,运输效能尚未完全释放。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国际物流集散地的统筹衔接不够强,陆路国际运输业务有待进一步拓展,对黄河流域沿线互联互通支撑能力仍显不足。
  运输总供给能力较强,但过黄通道能力不够均衡。黄河沿线九市GDP总量占全省48.3%,总人口占全省53%,客运量占全省41%,货运量占全省51%,现有黄河公路桥梁等重要过黄通道已成体系,两岸交通基础设施总供给能力已基本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黄河两岸过黄通道总体还不够均衡,布局呈现大型城市附近密集、偏远及经济落后地区稀疏的特点,影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规模总体量较大,但黄河流域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山东省在设施规模和运量等方面在黄河流域沿线省份中均居于领先地位,其中公路通车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分别居第2、第4位,公路货运量居第1位;铁路营业里程和面积密度分别居第2、第1位,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和面积密度均排第1位;内河港口吞吐量居第1位;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居第2、第3位。同时,山东省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交互的地理中心,但沿海主要港口、枢纽机场在黄河流域、“一带一路”等国际运输大通道构建中地位不突出,缺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山东节点。
  交通运输方式较齐全,但运输服务效能有待增强。山东省已完成“大交通”体制机构改革,形成了公、铁、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规划、协同建设、统筹管理的新局面,具备较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制基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海港口、机场等交通运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构建起以五大省属交通运输类企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大平台,形成了政企互动、合力推进的新格局。同时,黄河流域区域内运输服务效能尚不适应新需求,面向国际、支撑国家及区域竞争力的运输服务功能不强、层次偏低。
  新时期黄河流域综合交通网的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破区域界线鸿沟,优化完善黄河沿线和两岸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东西完善沿黄达海国际大陆桥通道建设,南北强化与国家京津冀至长三角、京津冀至粤港澳主轴衔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枢纽功能,从黄河流域东西互联、黄河两岸南北互通、流域内外战略互融的角度,推进黄河流域互联互通,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推进黄河流域内区域互联,实现“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发挥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门户优势,围绕新出海口建设、中欧班列扩量增效,提升沿海港口辐射能力和西向铁水联运效能,加强和中原经济区高效衔接。东向提高山东半岛港口群海外运力,西向拓展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腹地,积极融入黄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构建沿黄达海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在沿黄两岸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出海通道和重要开放门户,推动“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向黄河流域内陆延伸。
  加快黄河两岸区域互通,实现“两岸一体,统筹发展”。加强沿黄地区过黄桥隧等一体化衔接,完善过黄综合运输通道,改善黄河两岸出行条件,实现沿黄两岸县(区、市)均拥有一条及以上过黄高等级公路。统筹黄河沿线过黄通道资源,科学审慎研究论证桥(隧)位布局,协调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不同过黄功能需求以及桥梁、隧道等不同过黄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同通道过黄,充分满足两岸区域经济社会交流、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构建布局合理、能力充沛、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过黄快速运输通道,打造黄河两岸交通网一体化建设的典范,促进黄河两岸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黄河流域外区域互融,实现“连通东西,汇聚南北”。依托山东半岛南连长三角、北接京津冀、坐拥黄河流域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发挥京沪通道直联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集聚沿线要素资源和综合服务优势,提高海运、民航全球连接度,推进铁路物流基地、航空转运中心建设,构建高效集聚、快速中转的枢纽集群,形成“东西沿黄达海,南北通融并济”两条对外运输格局,实现黄河流域与京津冀、长三角有效联动,将山东半岛打造成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战略融合的枢纽。(作者单位: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记者 吴荣欣 整理)
  编者按 山东交通运输智库联盟由省交通运输厅、山东交通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是交通运输领域具备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智库平台。该联盟以交通运输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打造“战略研究、建言献策、传播交流”三大平台,并围绕山东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问题,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权威解读。本报今起推出《智库专家看交通》栏目,选登部分研究报告,供相关机构和广大读者参考。
  

  □ 崔纪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山东省成为连通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三大区域战略的交汇中心,为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交通网络。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总供给能力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拥有出海口区位优势,但沿黄通道能力不够充分。山东省是黄河流域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份,拥有青岛、日照、烟台三个超4亿吨海港,沿海港口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均居全国首位,是河南、山西等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口岸,在黄河流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时,山东省海铁联运运输组织不够高效,运输效能尚未完全释放。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国际物流集散地的统筹衔接不够强,陆路国际运输业务有待进一步拓展,对黄河流域沿线互联互通支撑能力仍显不足。
  运输总供给能力较强,但过黄通道能力不够均衡。黄河沿线九市GDP总量占全省48.3%,总人口占全省53%,客运量占全省41%,货运量占全省51%,现有黄河公路桥梁等重要过黄通道已成体系,两岸交通基础设施总供给能力已基本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黄河两岸过黄通道总体还不够均衡,布局呈现大型城市附近密集、偏远及经济落后地区稀疏的特点,影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规模总体量较大,但黄河流域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山东省在设施规模和运量等方面在黄河流域沿线省份中均居于领先地位,其中公路通车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分别居第2、第4位,公路货运量居第1位;铁路营业里程和面积密度分别居第2、第1位,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和面积密度均排第1位;内河港口吞吐量居第1位;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居第2、第3位。同时,山东省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交互的地理中心,但沿海主要港口、枢纽机场在黄河流域、“一带一路”等国际运输大通道构建中地位不突出,缺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山东节点。
  交通运输方式较齐全,但运输服务效能有待增强。山东省已完成“大交通”体制机构改革,形成了公、铁、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规划、协同建设、统筹管理的新局面,具备较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制基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海港口、机场等交通运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构建起以五大省属交通运输类企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大平台,形成了政企互动、合力推进的新格局。同时,黄河流域区域内运输服务效能尚不适应新需求,面向国际、支撑国家及区域竞争力的运输服务功能不强、层次偏低。
  新时期黄河流域综合交通网的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破区域界线鸿沟,优化完善黄河沿线和两岸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东西完善沿黄达海国际大陆桥通道建设,南北强化与国家京津冀至长三角、京津冀至粤港澳主轴衔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枢纽功能,从黄河流域东西互联、黄河两岸南北互通、流域内外战略互融的角度,推进黄河流域互联互通,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推进黄河流域内区域互联,实现“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发挥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门户优势,围绕新出海口建设、中欧班列扩量增效,提升沿海港口辐射能力和西向铁水联运效能,加强和中原经济区高效衔接。东向提高山东半岛港口群海外运力,西向拓展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腹地,积极融入黄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构建沿黄达海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在沿黄两岸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出海通道和重要开放门户,推动“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向黄河流域内陆延伸。
  加快黄河两岸区域互通,实现“两岸一体,统筹发展”。加强沿黄地区过黄桥隧等一体化衔接,完善过黄综合运输通道,改善黄河两岸出行条件,实现沿黄两岸县(区、市)均拥有一条及以上过黄高等级公路。统筹黄河沿线过黄通道资源,科学审慎研究论证桥(隧)位布局,协调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不同过黄功能需求以及桥梁、隧道等不同过黄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同通道过黄,充分满足两岸区域经济社会交流、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构建布局合理、能力充沛、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过黄快速运输通道,打造黄河两岸交通网一体化建设的典范,促进黄河两岸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黄河流域外区域互融,实现“连通东西,汇聚南北”。依托山东半岛南连长三角、北接京津冀、坐拥黄河流域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发挥京沪通道直联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集聚沿线要素资源和综合服务优势,提高海运、民航全球连接度,推进铁路物流基地、航空转运中心建设,构建高效集聚、快速中转的枢纽集群,形成“东西沿黄达海,南北通融并济”两条对外运输格局,实现黄河流域与京津冀、长三角有效联动,将山东半岛打造成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战略融合的枢纽。(作者单位: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记者 吴荣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