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3-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数字藏品
需要一把谨慎的钥匙
据经济日报,近几年,被称为“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数字藏品火遍全球。在国内,既有互联网平台巨头入局该领域,也有大批创业公司搭建平台,吸引无数个人创作者、艺术家、博物馆、大小品牌纷纷发布数字藏品。
人们追捧艺术品,一是为了美的欣赏价值,二是稀缺性带来的收藏价值。数字藏品是否具有与价格相当的欣赏价值,因人而异,但从转让需求来看,大多数买家主要是想通过转让来赚取收益。然而,数字藏品的生产成本和复制成本低,稀缺性存疑,很可能无法支撑升值预期,让暴富梦碎。
从实践看,如果把数字藏品仅当作线上交易的文创商品,由市场监管部门和知识产权部门监管,那是不够的。作为金融科技的衍生品,数字藏品兼具商品属性、货币属性、证券属性等,对其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迫切需要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对这种新兴事物,既需要包容审慎,也需要密切关注,找到一把谨慎的钥匙。在监管机制明确之前,建议消费者冷静看待,理性参与。
沉浸式演出走红
演艺新形态渐成
据北京日报,近期的北京演出市场,各种沉浸式演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创新涌现,成为令人瞩目的行业现象和文化景观。由于沉浸式演出更注重游戏性、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的多元化属性,不仅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同时也有助于激发经典名著、文物古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多维度价值输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指出:“沉浸式演艺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日益成为主流演出。”
然而并非所有沉浸式演出都能成为市场爆款。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认为,沉浸式演出形态对审美主客体提供了参与进来的平台,在沉浸中感受好玩的艺术魅力。沉浸式演出形态成气候,既是新时代演出领域拓宽、戏剧形态变迁、艺术思维活跃的崭新气象,也是戏剧艺术审美特征的历史回归。如能在当下沉浸式演出的发展态势中探索出表演体系和美学特征,将成为沉浸式演出形态的曼妙时刻。
直播PK斗狠比俗该休矣
据文汇报,斗狠互怼,已成为某些主播在直播PK时的一种惯用套路。如果说所谓“大网红”“顶流主播”间的PK还是涉及各自生意的“黑料”或是剧本炒作,那么更多随机匹配的PK双方,则是为骂而骂、为掐而掐。斗狠比俗直播PK为何受追捧?解码围观动机,猎奇审丑心理有之,舒压泄愤需求有之。对有些人来说,尽管没有直接参与谩骂,可围观谩骂也不是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比起谩骂内容的粗俗无聊,更应警惕的是斗狠比俗所传递的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不良价值观。
既然斗狠比俗直播PK的危害已是大众共识,为何屡禁不止?一方面,直播的即时性、主播的低门槛令其存在监管难度。海量直播同时涌入平台,仅依靠技术识别、人工筛检、观众投诉等方式,无法彻底根除低俗恶俗内容。另一方面,某些平台与个别主播的创作惰性和逐利本性,已令其形成“违规惯性”。
从倒计时设定带来的紧迫感,到人气数值实时更新带来的刺激性,再到判定胜负结果的打赏机制……盘点直播PK的机制设定,无一不是推动主播逐步失控、直播PK走向崩坏的加速器。因而,要想真正净化直播生态,恐怕还要从网络产品设计入手,将主播信用与平台信用强绑定,并从根源剔除具有情绪煽动性和诱惑力的PK机制,进而让低俗恶俗暴戾之气再无滋生土壤。
该给影视剧取个好名字
据光明日报,《向风而行》《纵有疾风起》《去有风的地方》《风吹半夏》《风再起时》等多部带“风”字的影视作品因剧片名“撞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辨识度。近年来观众吐槽最集中的剧片名大致有几类。一是模样让人“晕”,感觉似曾相识。二是格调显得“俗”,甚至有打色情擦边球的嫌疑。三是含义越来越“虚”,让人摸不着头脑。
剧片名为何出现这些问题?创作理念出现偏差、过度看重经济利益是主要原因。好的剧片名是需要经过反复调研和琢磨才能得出的智慧结晶,绝非小事,也非易事。首先要信息准确。剧片名就像广告,主要功能是向观众传递作品的基本信息,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大致了解作品的题材、类型、内容、风格等。作品名字不在于长,而在于简明、准确、贴近实际。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作品的大致内容和类型。其次要构思精巧。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富有艺术智慧和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创新思维,起出让人过目不忘的剧片名。比如《大江大河》彰显开阔奋进的时代气象,《觉醒年代》描摹民族思想启蒙觉醒的历史过程。当然,剧片名不是万能的,文艺作品要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除了有个好剧片名,更要有过硬的内容质量。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需要一把谨慎的钥匙
据经济日报,近几年,被称为“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数字藏品火遍全球。在国内,既有互联网平台巨头入局该领域,也有大批创业公司搭建平台,吸引无数个人创作者、艺术家、博物馆、大小品牌纷纷发布数字藏品。
人们追捧艺术品,一是为了美的欣赏价值,二是稀缺性带来的收藏价值。数字藏品是否具有与价格相当的欣赏价值,因人而异,但从转让需求来看,大多数买家主要是想通过转让来赚取收益。然而,数字藏品的生产成本和复制成本低,稀缺性存疑,很可能无法支撑升值预期,让暴富梦碎。
从实践看,如果把数字藏品仅当作线上交易的文创商品,由市场监管部门和知识产权部门监管,那是不够的。作为金融科技的衍生品,数字藏品兼具商品属性、货币属性、证券属性等,对其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迫切需要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对这种新兴事物,既需要包容审慎,也需要密切关注,找到一把谨慎的钥匙。在监管机制明确之前,建议消费者冷静看待,理性参与。
沉浸式演出走红
演艺新形态渐成
据北京日报,近期的北京演出市场,各种沉浸式演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创新涌现,成为令人瞩目的行业现象和文化景观。由于沉浸式演出更注重游戏性、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的多元化属性,不仅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同时也有助于激发经典名著、文物古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多维度价值输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指出:“沉浸式演艺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日益成为主流演出。”
然而并非所有沉浸式演出都能成为市场爆款。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认为,沉浸式演出形态对审美主客体提供了参与进来的平台,在沉浸中感受好玩的艺术魅力。沉浸式演出形态成气候,既是新时代演出领域拓宽、戏剧形态变迁、艺术思维活跃的崭新气象,也是戏剧艺术审美特征的历史回归。如能在当下沉浸式演出的发展态势中探索出表演体系和美学特征,将成为沉浸式演出形态的曼妙时刻。
直播PK斗狠比俗该休矣
据文汇报,斗狠互怼,已成为某些主播在直播PK时的一种惯用套路。如果说所谓“大网红”“顶流主播”间的PK还是涉及各自生意的“黑料”或是剧本炒作,那么更多随机匹配的PK双方,则是为骂而骂、为掐而掐。斗狠比俗直播PK为何受追捧?解码围观动机,猎奇审丑心理有之,舒压泄愤需求有之。对有些人来说,尽管没有直接参与谩骂,可围观谩骂也不是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比起谩骂内容的粗俗无聊,更应警惕的是斗狠比俗所传递的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不良价值观。
既然斗狠比俗直播PK的危害已是大众共识,为何屡禁不止?一方面,直播的即时性、主播的低门槛令其存在监管难度。海量直播同时涌入平台,仅依靠技术识别、人工筛检、观众投诉等方式,无法彻底根除低俗恶俗内容。另一方面,某些平台与个别主播的创作惰性和逐利本性,已令其形成“违规惯性”。
从倒计时设定带来的紧迫感,到人气数值实时更新带来的刺激性,再到判定胜负结果的打赏机制……盘点直播PK的机制设定,无一不是推动主播逐步失控、直播PK走向崩坏的加速器。因而,要想真正净化直播生态,恐怕还要从网络产品设计入手,将主播信用与平台信用强绑定,并从根源剔除具有情绪煽动性和诱惑力的PK机制,进而让低俗恶俗暴戾之气再无滋生土壤。
该给影视剧取个好名字
据光明日报,《向风而行》《纵有疾风起》《去有风的地方》《风吹半夏》《风再起时》等多部带“风”字的影视作品因剧片名“撞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辨识度。近年来观众吐槽最集中的剧片名大致有几类。一是模样让人“晕”,感觉似曾相识。二是格调显得“俗”,甚至有打色情擦边球的嫌疑。三是含义越来越“虚”,让人摸不着头脑。
剧片名为何出现这些问题?创作理念出现偏差、过度看重经济利益是主要原因。好的剧片名是需要经过反复调研和琢磨才能得出的智慧结晶,绝非小事,也非易事。首先要信息准确。剧片名就像广告,主要功能是向观众传递作品的基本信息,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大致了解作品的题材、类型、内容、风格等。作品名字不在于长,而在于简明、准确、贴近实际。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作品的大致内容和类型。其次要构思精巧。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富有艺术智慧和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创新思维,起出让人过目不忘的剧片名。比如《大江大河》彰显开阔奋进的时代气象,《觉醒年代》描摹民族思想启蒙觉醒的历史过程。当然,剧片名不是万能的,文艺作品要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除了有个好剧片名,更要有过硬的内容质量。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