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阳光 社工同行”彰显“民政温度”
——我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实现百分百全覆盖
2023-04-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任姗姗 贾鲁松
为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2021年以来,我省全力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打造“一米阳光 社工同行”社会工作发展品牌,有效将为民服务沉在基层、落到一线,向人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在福彩公益金等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全省1825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社会工作站,提前近3年完成民政部要求“十四五”末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强力推动
使星星之火燃遍齐鲁大地
聚力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我省围绕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四社联动”机制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发展、“齐鲁和谐使者”选拔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综合政策引领、专项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撑的政策制度体系,培养了一支数量超过10万、素质优良、朝气蓬勃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民政部安排部署,2021年7月,省民政厅联合省财政厅印发《山东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开启了强力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完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新征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相继列入山东“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十四五”山东民政工作发展规划、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等领域重要文件中均对社会工作站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宏观政策层面引领社会工作站快速发展。
全省各级民政及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及时制订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推动方案,积极争取福彩公益金等资金支持助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统筹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和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创新联动慈善资源,建立了稳定可持续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8亿元,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同级相关部门左右衔接的工作格局,推动社会工作站建设行稳致远。从2021年部署启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到如今的“全覆盖”,我省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微芒成炬
用专业服务温暖服务对象的生命之路
社会工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助人自助的专业性。一直以来,我省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依托大专院校开展专业教育,全省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院校24所,每年培养毕业生1700人以上。深化政校协作,建立6个省级培训基地,每年培训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次。在民政、青少年事务、禁毒戒毒、卫生健康等相关领域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超过1.5万个,有力拓展了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空间。截至2022年底,全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达到11.16万人,形成了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人才梯队。此外,我省持续深化打造“齐鲁和谐使者”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品牌,共有635名优秀社会工作者获此殊荣,成为领航齐鲁社工人才队伍发展的亮丽名片。
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有温度,既要“建得起”,还要“用得好”,专业性始终是影响作用发挥的最关键因素。我省坚持在人才使用中培养人才,按照每月初级不少于100元、中级不少于200元、高级不少于300元的标准发放职业津贴,激励相关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考试;搭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三级培训资源线上共享,培训驻站社会工作者1.8万人次;组建省级专业督导团队连续两年对900余个社会工作站开展督导服务,有力提升了驻站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水平。
两年来,广大驻站社会工作者牢记职责使命,秉承“助人自助”理念,聚焦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重点领域,面向低保对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社工服务,让兜底民生服务从“兜得住”向“兜得好”转变,从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精神、心理等全方位服务转变,提升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质量,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温暖。截至目前,全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累计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100余人,为98.49万人次提供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使人民群众生活更有温情、更有品质、更有尊严。
沐光而行
奋力攀登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探索了社会工作参与民生服务的有效路径,建立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载体,促进了资源有效整合,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心理服务需求。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我省及时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建设重点从“量的覆盖”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着力抓好社会工作站提质增效,在全省部署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示范点创建活动,先行打造100个左右的优秀示范站点,带动全省社会工作站提档升级;持续深化“五社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探索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双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联动互促、文明共建,以最大力度换取“最后一米”的“最暖温度”。
同时,全省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站发展路径,提升社会工作站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如济南市探索建立政策、需求和服务“三张清单”,完善市、区、街道、村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创新打造了具有省会特色的“民政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青岛市指导各区(市)加强和规范社会工作站建设及运营,明晰职责任务、运行机制、服务清单、管理制度等规范内容,涌现出“泊心归里”“萤火计划”等社会工作站服务品牌;潍坊市以“标准化实施、规范化运作、专业化发展”为抓手高标准建设社会工作站,以“社工站+救助、养老、儿童、志愿、慈善”为重点全面提升社会工作站服务效能;滨州市积极联动慈善资源,在全省率先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加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牌子。
乡镇(街道)百分百全覆盖,只是一个新起点,夯实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为基础的全省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未来,省民政厅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聚焦聚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提质增效,用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打造群众身边的“幸福加油站”!
潍坊市社工站组织“福彩四点半公益课堂”活动
济南社工走进幸福院开展老人主题小组活动
为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2021年以来,我省全力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打造“一米阳光 社工同行”社会工作发展品牌,有效将为民服务沉在基层、落到一线,向人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在福彩公益金等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全省1825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社会工作站,提前近3年完成民政部要求“十四五”末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强力推动
使星星之火燃遍齐鲁大地
聚力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我省围绕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四社联动”机制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发展、“齐鲁和谐使者”选拔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综合政策引领、专项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撑的政策制度体系,培养了一支数量超过10万、素质优良、朝气蓬勃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民政部安排部署,2021年7月,省民政厅联合省财政厅印发《山东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开启了强力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完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新征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相继列入山东“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十四五”山东民政工作发展规划、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等领域重要文件中均对社会工作站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宏观政策层面引领社会工作站快速发展。
全省各级民政及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及时制订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推动方案,积极争取福彩公益金等资金支持助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统筹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和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创新联动慈善资源,建立了稳定可持续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8亿元,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同级相关部门左右衔接的工作格局,推动社会工作站建设行稳致远。从2021年部署启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到如今的“全覆盖”,我省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微芒成炬
用专业服务温暖服务对象的生命之路
社会工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助人自助的专业性。一直以来,我省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依托大专院校开展专业教育,全省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院校24所,每年培养毕业生1700人以上。深化政校协作,建立6个省级培训基地,每年培训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次。在民政、青少年事务、禁毒戒毒、卫生健康等相关领域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超过1.5万个,有力拓展了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空间。截至2022年底,全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达到11.16万人,形成了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人才梯队。此外,我省持续深化打造“齐鲁和谐使者”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品牌,共有635名优秀社会工作者获此殊荣,成为领航齐鲁社工人才队伍发展的亮丽名片。
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有温度,既要“建得起”,还要“用得好”,专业性始终是影响作用发挥的最关键因素。我省坚持在人才使用中培养人才,按照每月初级不少于100元、中级不少于200元、高级不少于300元的标准发放职业津贴,激励相关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考试;搭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三级培训资源线上共享,培训驻站社会工作者1.8万人次;组建省级专业督导团队连续两年对900余个社会工作站开展督导服务,有力提升了驻站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水平。
两年来,广大驻站社会工作者牢记职责使命,秉承“助人自助”理念,聚焦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重点领域,面向低保对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社工服务,让兜底民生服务从“兜得住”向“兜得好”转变,从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精神、心理等全方位服务转变,提升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质量,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温暖。截至目前,全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累计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100余人,为98.49万人次提供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使人民群众生活更有温情、更有品质、更有尊严。
沐光而行
奋力攀登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探索了社会工作参与民生服务的有效路径,建立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载体,促进了资源有效整合,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心理服务需求。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我省及时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建设重点从“量的覆盖”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着力抓好社会工作站提质增效,在全省部署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示范点创建活动,先行打造100个左右的优秀示范站点,带动全省社会工作站提档升级;持续深化“五社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探索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双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联动互促、文明共建,以最大力度换取“最后一米”的“最暖温度”。
同时,全省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站发展路径,提升社会工作站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如济南市探索建立政策、需求和服务“三张清单”,完善市、区、街道、村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创新打造了具有省会特色的“民政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青岛市指导各区(市)加强和规范社会工作站建设及运营,明晰职责任务、运行机制、服务清单、管理制度等规范内容,涌现出“泊心归里”“萤火计划”等社会工作站服务品牌;潍坊市以“标准化实施、规范化运作、专业化发展”为抓手高标准建设社会工作站,以“社工站+救助、养老、儿童、志愿、慈善”为重点全面提升社会工作站服务效能;滨州市积极联动慈善资源,在全省率先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加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牌子。
乡镇(街道)百分百全覆盖,只是一个新起点,夯实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为基础的全省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未来,省民政厅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聚焦聚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提质增效,用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打造群众身边的“幸福加油站”!
潍坊市社工站组织“福彩四点半公益课堂”活动
济南社工走进幸福院开展老人主题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