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推动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创新实施“党建银龄工作法”
□周光华 尹作敬
  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更好地发挥老干部的优势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进行了积极探索,推行了“党建银龄工作法”,取得良好成效。2022年度,该局离退休干部工作获得省委老干部局等部门颁发的集体荣誉25项、个人荣誉22项。该局离退休干部处处长周海亮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老干部王速成荣获“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山东好人”“济南职业道德模范”等称号。
  该局推行的离退休干部“党建银龄工作法”,包括10方面内容,分别是:党建银龄16字工作方针、“五知道五跟上”工作标准、“五个多一点”工作要求、“四不两给”工作方式、“四动”养老工作机制、老干部服务“七字经”、年主题制度、文体活动四原则、“发挥三个优势”工作导向、新时代市场监管老干部精神等。
  老干部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必须加强政治引领。该局确立了“党建引领,活动赋能,分类施策,树立典型”16字工作方针。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通过组织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干部政治文化生活,增添正能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岗位退休的老同志,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同时,通过树立一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老干部典型,引导老干部继续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
  市场监管老干部众多,且人员时有增减,必须摸清底数,明确标准。为此,该局建立了市场监管“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标准化和信息化推动老干部工作,让老干部畅享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为精准精细服务老干部,该局推行“五知道五跟上”工作标准,即“知道老干部住在哪里,联系要跟上;知道老干部身体怎么样,关心要跟上;知道老干部在想什么,引导要跟上;知道老干部在干什么,管理要跟上;知道老干部有哪些特长,激励要跟上”。
  老干部工作是组织工作,必须强化组织功能。为此,该局成立了离退休干部党委,下设14个党支部,实施“五强”工程。一是强组织。制定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提升暨评星定级考评实施方案》,开展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动。二是强机制。制定了离退休干部工作流程和标准,实施“以老管老”“以老助老”“健康养老”“智慧养老”工作机制。三是强阵地。加强老干部活动场所建设,巩固活动阵地;加强信息化推广应用,巩固老干部网上学习阵地。四是强融合。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融合共建,推动老干部组织建设向社区拓展、教育管理在社区接续、作用发挥向社区聚集。五是强品牌。持续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制度建设,打造“党建+本色颐志”“党建+文化颐心”“党建+亲情颐老”3个党建品牌。
  市场监管部门老干部人才济济,人力资源丰富。该局注重发挥老干部政治优势、专业优势、技术优势等3个优势,引导老干继续发光发热,彰显老干部的时代价值和责任担当。一是成立老干部消费维权工作站。发挥老干部特长优势,解答消费者咨询,为消费者服务。二是成立老干部助企发展服务站。解答生产经营单位咨询,为生产经营者服务。三是成立离退休干部志愿者团。引导老干部深入社区,开展红色宣讲、助力社区治理、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开展食品安全、质量安全、价格、标准、计量等咨询服务工作。
  老干部工作是情感服务工作。广大老干部在职期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该局倡导以儿女之心真情对待每一位老干部,以“党建引领、情暖夕阳”为主题,持续开展亲情服务行动,落实“五个多一点”工作要求和“五知道五跟上”工作标准,念好老干部服务“七字经”。通过发放亲情服务卡,公布离退休干部处工作人员电话号码,保障每位老干部每时每刻都可以联系到工作人员,及时得到服务。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保障老干部明明白白养老,让组织温暖惠及每位老干部。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离退休干部处负责人介绍,老干部工作是重要的政治工作,尊重爱护老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实施“党建银龄工作法”,他们本着“四不能四要有”的工作理念:一是面对老干部的期望,不能有定局的思想,要有开局的梦想;二是面对组织的期待,不能有跟跑的依赖,要有助跑的姿态;三是面对时代的要求,不能有被动的思维,要有主动的作为;四是面对制度的规绳,不能有万一的侥幸,要有一万的清醒。
  为深入实施“党建银龄工作法”,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以“党建引领、情暖夕阳”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创新思维,用心用情,守正创新,一体推进离退休干部政治建设、组织凝聚、作用发挥、文化养老、服务保障等5个重点,推动离退休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检验检测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辛磊铭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更加系统高效地支持重点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省市场监管局制定推动检验检测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措施。
  一、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供需清单。探索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需求清单、能力清单”。开展全省“三级联动”重点产业检验检测供需服务调研活动,分地域分行业深入了解“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检验检测需求,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需求动态清单。梳理我省取得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分类形成服务全省重点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动态清单。
  二、引导完善检企对接服务机制。针对新产品检验存在的“周期长”“距离远”“花费大”等难题,建立“质量驿站”机制,引导优质龙头检验检测机构围绕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就近设置分支机构,打造检测链、标准链、认证链集成服务,方便企业就近检测。针对企业在产品检测上遇到的“找不到”“测不了”“测不全”等困难,在市场监管门户网站设立检验检测供需信息公示专栏,促进检企充分对接。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需求,鼓励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减免检测服务费用,助力企业纾困。
  三、打造重点产业高端技术服务平台。聚焦我省确定的11条标志性产业链,发挥检验检测服务强链、补链、稳链作用,建立检验检测机构“揭榜挂帅”制度,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装备、纺织服装等产业,搭建国家新材料测试区域中心、氢燃料电池检测中心、新型纺织材料质检中心等一批“一站式”检验检测高端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济、青、烟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完善各检验检测园区布局,引导检验检测产业集约化发展。
  四、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研发创新。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探索检验检测机构在产品设计、开发、测试、定型评价以及“卡脖子”问题等研发阶段的服务模式,突破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瓶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适时召开技术创新研讨会、推介会,发布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创新案例。
  五、实施标准、计量强链提升。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联合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标准实验室。支持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培育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发挥计量技术基础作用,为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以及前瞻性的计量技术服务。
  六、开展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实施“助千家认证惠万家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参与“三同”工程,为我省企业进出口提供技术支撑,年新增“三同”企业100家以上。试点开展碳足迹认证,促进绿色低碳认证,大力推行绿色产品、绿色快递包装、节能产品认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七、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进一步强化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生态环境、机动车等方面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建材、服装服饰、有色金属、石油炼化等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增高端制造、高端化工、大数据物联网、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检验检测能力,稳步提升产业集中地区的检验检测规模和能力。定期组织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及行业技能大比武活动,在全省选树一批检验检测优秀技能人才。
  八、优化检验检测服务扶持政策。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制定促进检验检测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检验检测产业政策研究,积极争取检验检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高端人才引育等优惠政策,对服务重点产业成效突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标准制定、能力提升、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
  九、探索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联盟。选择部分重点产业先行试点,组织检验检测机构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骨干企业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联盟,加强新材料测试、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支撑等“难点”“堵点”技术攻关,开展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为深入推动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至其他重点产业链。
  十、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做优做强。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稳步推行“一家一证”一体化管理,服务检验检测机构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政策和机制,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培养一批服务质量好、社会诚信度高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
  十一、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环境。积极构建统一开放、公正透明、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以法治监管为根本、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手段,严格落实机构主体责任,推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科学高效的监管工作机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严厉整治不实、虚假等检验检测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检验检测工作的有效性与公信力。
  十二、加强典型培育和宣传引导。结合“质量月”“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服务认证体验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主题活动,加大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成效和典型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你点我检”便民检测等各类技术服务活动,增进社会公众对检验检测的了解和信任,树立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发展的鲜明导向。
  推动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创新实施“党建银龄工作法”
□周光华 尹作敬
  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更好地发挥老干部的优势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进行了积极探索,推行了“党建银龄工作法”,取得良好成效。2022年度,该局离退休干部工作获得省委老干部局等部门颁发的集体荣誉25项、个人荣誉22项。该局离退休干部处处长周海亮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老干部王速成荣获“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山东好人”“济南职业道德模范”等称号。
  该局推行的离退休干部“党建银龄工作法”,包括10方面内容,分别是:党建银龄16字工作方针、“五知道五跟上”工作标准、“五个多一点”工作要求、“四不两给”工作方式、“四动”养老工作机制、老干部服务“七字经”、年主题制度、文体活动四原则、“发挥三个优势”工作导向、新时代市场监管老干部精神等。
  老干部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必须加强政治引领。该局确立了“党建引领,活动赋能,分类施策,树立典型”16字工作方针。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通过组织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干部政治文化生活,增添正能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岗位退休的老同志,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同时,通过树立一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老干部典型,引导老干部继续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
  市场监管老干部众多,且人员时有增减,必须摸清底数,明确标准。为此,该局建立了市场监管“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标准化和信息化推动老干部工作,让老干部畅享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为精准精细服务老干部,该局推行“五知道五跟上”工作标准,即“知道老干部住在哪里,联系要跟上;知道老干部身体怎么样,关心要跟上;知道老干部在想什么,引导要跟上;知道老干部在干什么,管理要跟上;知道老干部有哪些特长,激励要跟上”。
  老干部工作是组织工作,必须强化组织功能。为此,该局成立了离退休干部党委,下设14个党支部,实施“五强”工程。一是强组织。制定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提升暨评星定级考评实施方案》,开展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动。二是强机制。制定了离退休干部工作流程和标准,实施“以老管老”“以老助老”“健康养老”“智慧养老”工作机制。三是强阵地。加强老干部活动场所建设,巩固活动阵地;加强信息化推广应用,巩固老干部网上学习阵地。四是强融合。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融合共建,推动老干部组织建设向社区拓展、教育管理在社区接续、作用发挥向社区聚集。五是强品牌。持续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制度建设,打造“党建+本色颐志”“党建+文化颐心”“党建+亲情颐老”3个党建品牌。
  市场监管部门老干部人才济济,人力资源丰富。该局注重发挥老干部政治优势、专业优势、技术优势等3个优势,引导老干继续发光发热,彰显老干部的时代价值和责任担当。一是成立老干部消费维权工作站。发挥老干部特长优势,解答消费者咨询,为消费者服务。二是成立老干部助企发展服务站。解答生产经营单位咨询,为生产经营者服务。三是成立离退休干部志愿者团。引导老干部深入社区,开展红色宣讲、助力社区治理、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开展食品安全、质量安全、价格、标准、计量等咨询服务工作。
  老干部工作是情感服务工作。广大老干部在职期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该局倡导以儿女之心真情对待每一位老干部,以“党建引领、情暖夕阳”为主题,持续开展亲情服务行动,落实“五个多一点”工作要求和“五知道五跟上”工作标准,念好老干部服务“七字经”。通过发放亲情服务卡,公布离退休干部处工作人员电话号码,保障每位老干部每时每刻都可以联系到工作人员,及时得到服务。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保障老干部明明白白养老,让组织温暖惠及每位老干部。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离退休干部处负责人介绍,老干部工作是重要的政治工作,尊重爱护老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实施“党建银龄工作法”,他们本着“四不能四要有”的工作理念:一是面对老干部的期望,不能有定局的思想,要有开局的梦想;二是面对组织的期待,不能有跟跑的依赖,要有助跑的姿态;三是面对时代的要求,不能有被动的思维,要有主动的作为;四是面对制度的规绳,不能有万一的侥幸,要有一万的清醒。
  为深入实施“党建银龄工作法”,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以“党建引领、情暖夕阳”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创新思维,用心用情,守正创新,一体推进离退休干部政治建设、组织凝聚、作用发挥、文化养老、服务保障等5个重点,推动离退休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检验检测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辛磊铭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更加系统高效地支持重点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省市场监管局制定推动检验检测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措施。
  一、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供需清单。探索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需求清单、能力清单”。开展全省“三级联动”重点产业检验检测供需服务调研活动,分地域分行业深入了解“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检验检测需求,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需求动态清单。梳理我省取得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分类形成服务全省重点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动态清单。
  二、引导完善检企对接服务机制。针对新产品检验存在的“周期长”“距离远”“花费大”等难题,建立“质量驿站”机制,引导优质龙头检验检测机构围绕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就近设置分支机构,打造检测链、标准链、认证链集成服务,方便企业就近检测。针对企业在产品检测上遇到的“找不到”“测不了”“测不全”等困难,在市场监管门户网站设立检验检测供需信息公示专栏,促进检企充分对接。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需求,鼓励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减免检测服务费用,助力企业纾困。
  三、打造重点产业高端技术服务平台。聚焦我省确定的11条标志性产业链,发挥检验检测服务强链、补链、稳链作用,建立检验检测机构“揭榜挂帅”制度,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装备、纺织服装等产业,搭建国家新材料测试区域中心、氢燃料电池检测中心、新型纺织材料质检中心等一批“一站式”检验检测高端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济、青、烟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完善各检验检测园区布局,引导检验检测产业集约化发展。
  四、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研发创新。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探索检验检测机构在产品设计、开发、测试、定型评价以及“卡脖子”问题等研发阶段的服务模式,突破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瓶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适时召开技术创新研讨会、推介会,发布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创新案例。
  五、实施标准、计量强链提升。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联合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标准实验室。支持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培育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发挥计量技术基础作用,为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以及前瞻性的计量技术服务。
  六、开展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实施“助千家认证惠万家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参与“三同”工程,为我省企业进出口提供技术支撑,年新增“三同”企业100家以上。试点开展碳足迹认证,促进绿色低碳认证,大力推行绿色产品、绿色快递包装、节能产品认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七、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进一步强化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生态环境、机动车等方面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建材、服装服饰、有色金属、石油炼化等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增高端制造、高端化工、大数据物联网、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检验检测能力,稳步提升产业集中地区的检验检测规模和能力。定期组织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及行业技能大比武活动,在全省选树一批检验检测优秀技能人才。
  八、优化检验检测服务扶持政策。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制定促进检验检测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检验检测产业政策研究,积极争取检验检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高端人才引育等优惠政策,对服务重点产业成效突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标准制定、能力提升、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
  九、探索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联盟。选择部分重点产业先行试点,组织检验检测机构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骨干企业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联盟,加强新材料测试、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支撑等“难点”“堵点”技术攻关,开展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为深入推动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至其他重点产业链。
  十、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做优做强。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稳步推行“一家一证”一体化管理,服务检验检测机构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政策和机制,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培养一批服务质量好、社会诚信度高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
  十一、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环境。积极构建统一开放、公正透明、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以法治监管为根本、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手段,严格落实机构主体责任,推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科学高效的监管工作机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严厉整治不实、虚假等检验检测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检验检测工作的有效性与公信力。
  十二、加强典型培育和宣传引导。结合“质量月”“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服务认证体验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主题活动,加大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成效和典型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你点我检”便民检测等各类技术服务活动,增进社会公众对检验检测的了解和信任,树立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发展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