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北“经十路”创新管理模式先进设备为道路管护添智增效

起步区:“大城管”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2023-03-31 作者: 申红 胡沥中 刘飞跃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胡沥中 通讯员 杨飞 报道   为实现道路整体环境整洁优美,起步区新购置的机械清扫设备投入黄河大道日常保洁工作。
  □ 本报记者 申红 胡沥中 刘飞跃

  近日,济南市首个集园林、环卫、市政为一体的“马路大管家”服务项目在黄河大道试点运行。济南起步区积极转变城市管理观念,以“数”力赋能“绣花功夫”、以“绣花功夫”做好精细化治理、在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构建“大城管”新格局,凝聚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企业合力,紧抓黄河大道等重点项目维护管理,激发城市管理新活力,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城区。
创新“马路大管家”管理模式
  当前正值春暖花开之际,驾车行驶在起步区黄河大道,道路中央及两侧的花卉竞相开放,在干净宽敞的路面上通行十分惬意,正在建设的地道口成为点缀道路的又一风景线。
  据了解,黄河大道是起步区未来新城“三横七纵”快速路网的骨干道路之一,也是济南“三环两廊十二射”高快路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助力省会济南南北两城拥河发展的沿黄交通大走廊,也被称为黄河北的“经十路”。
  为持续完善道路功能,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济南起步区创新“马路大管家”管理模式,突破传统城市管理多支队伍同时交叉作业、协调困难等问题,将道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运用社会资本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管理效能最大化,打造道路综合管护新范式。
  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吴璠介绍,起步区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清扫保洁公共服务模式,将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照明、交安设施、桥梁隧道、市政设施、排水设施在内的管养服务等多种城市管理职能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资源整合和一体化综合管理。
  具体来看,通过深化道路路面及护栏、交通设施、各类牌匾等城市家具的一体化综合保洁,净化道路环境;通过园艺绿化、路灯照明、夜景亮化的高标准管理,美化道路环境;通过对道路各类管网、标识标线、设施设备的维护,优化道路环境,从而实现道路整体环境的整洁、优美、有序。
智慧灯杆赋能道路管护
  2月中旬,起步区首批智慧灯杆正式上岗,综合信息杆,集视频监控、led显示屏信息发布、一键报警、公共广播、环境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在照亮市民回家路的同时,也让道路管理“耳聪目明”。据悉,截至3月中旬,黄河大道智慧灯杆安装数量近千盏。
  智慧灯杆只是起步区智慧管理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依托现有的“黄河大道隧道管理智慧运维平台”,起步区积极对接智慧城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集巡查管理、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反馈处置、监督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化道路综合管护平台。
  此前,记者驾车驶过黄河大道地下通道,各式各样的检测探头分布于地道顶部及两侧,在体育中心段地道,记者还见到可在轨道上运行的巡检机器人。
  据介绍,在黄河大道地道管理上,起步区充分利用5G、AI、GIS、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使用人工智能信息卡、车辆定位设备、道路视频监控、无人机、路面积水湿滑监测设备、巡检机器人、智慧灯杆等先进智能设备,为道路管护提“智”增效。
  此外,通过融合智能检测、智能识别、智能预警等功能,起步区积极开展对垃圾堆放、渣土撒漏、市政设施损坏破坏、占道经营、照明亮度、路面积水积雪结冰等城市管理问题的自动识别、采集、取证,建立精确长效闭环管理的信息评价机制和精准高效的信息预警研判机制,实现对道路“天、地、空”的“一网统管”。
无人机首次完成违法取证
  伴随着一阵“嗡嗡”声,几架无人机飞上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上空。近日,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利用夜视无人机,成功查处一起乱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这是济南市城管执法部门首次利用无人机对违规倾倒建筑垃圾“抓现行”。
  为进一步提升起步区城管智能化水平,有效解决人员不足、辖区面积大、在建工地多等困难,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创新执法方式,使用无人机航拍巡查监管,快速精准定位问题点位。
  “以前在查处建筑垃圾违法乱倒的违法行为时,由于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取证难始终困扰着我们。”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隗开拓介绍,过去执法人员要花费更多时间用于证据补充,包括调取交警视频监控查询其行车轨迹、影像资料等,而无人机不受现场地形地貌、路况、人为因素影响,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地面检查空间覆盖不足等缺点。这一次,从前期的线上取证,到立案审批、违法告知、决定书送达、罚款缴纳,只用了四天时间。
  接下来,起步区将谋划建立智能化无人机巡检基地,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并将继续通过数字化赋能,探索无人机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无人机“空中城管”的作用,通过“空中看+地面查”立体监管体系,全方位全天候强化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让执法工作更加精准有效,更有助于“防微杜渐”,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织密城市管理“针脚”
  城市管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既是营商环境,也是现实生产力。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发力提升城市品质,挖掘整理城市独有的面貌气质,以点及面激发城市活力。
  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唯一实体性新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桥头堡,济南起步区在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方面自然不甘人后。打造全市首家“无废餐厅”,餐厨垃圾就地变废为宝;推进环卫设备升级换代,提升环卫作业效能;无人机化身“空中城管”,助力建筑垃圾治理;持续创新宣传模式,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各种“奇招”尽出,织密城市管理“针脚”。
  而此次黄河大道“马路大管家”服务项目,就是起步区构建“大城管”格局、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管理制度又一次尝试。
  起步区综合执法部副部长兼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国庆介绍,起步区相关街道、环卫作业单位将紧紧围绕起步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突破传统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壁垒和困境,以黄河大道为试点,大胆开展城市管理“大管家”模式的创新创造,整合共享资源,提升管理绩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市民提供“畅、安、舒、美”良好出行环境,推进起步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前,起步区正提炼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起步区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大而全、细而精、专而智的全能、智能、高能的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新道路,聚力打造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标杆典范。
  □ 本报记者 申红 胡沥中 刘飞跃

  近日,济南市首个集园林、环卫、市政为一体的“马路大管家”服务项目在黄河大道试点运行。济南起步区积极转变城市管理观念,以“数”力赋能“绣花功夫”、以“绣花功夫”做好精细化治理、在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构建“大城管”新格局,凝聚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企业合力,紧抓黄河大道等重点项目维护管理,激发城市管理新活力,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城区。
创新“马路大管家”管理模式
  当前正值春暖花开之际,驾车行驶在起步区黄河大道,道路中央及两侧的花卉竞相开放,在干净宽敞的路面上通行十分惬意,正在建设的地道口成为点缀道路的又一风景线。
  据了解,黄河大道是起步区未来新城“三横七纵”快速路网的骨干道路之一,也是济南“三环两廊十二射”高快路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助力省会济南南北两城拥河发展的沿黄交通大走廊,也被称为黄河北的“经十路”。
  为持续完善道路功能,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济南起步区创新“马路大管家”管理模式,突破传统城市管理多支队伍同时交叉作业、协调困难等问题,将道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运用社会资本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管理效能最大化,打造道路综合管护新范式。
  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吴璠介绍,起步区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清扫保洁公共服务模式,将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照明、交安设施、桥梁隧道、市政设施、排水设施在内的管养服务等多种城市管理职能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资源整合和一体化综合管理。
  具体来看,通过深化道路路面及护栏、交通设施、各类牌匾等城市家具的一体化综合保洁,净化道路环境;通过园艺绿化、路灯照明、夜景亮化的高标准管理,美化道路环境;通过对道路各类管网、标识标线、设施设备的维护,优化道路环境,从而实现道路整体环境的整洁、优美、有序。
智慧灯杆赋能道路管护
  2月中旬,起步区首批智慧灯杆正式上岗,综合信息杆,集视频监控、led显示屏信息发布、一键报警、公共广播、环境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在照亮市民回家路的同时,也让道路管理“耳聪目明”。据悉,截至3月中旬,黄河大道智慧灯杆安装数量近千盏。
  智慧灯杆只是起步区智慧管理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依托现有的“黄河大道隧道管理智慧运维平台”,起步区积极对接智慧城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集巡查管理、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反馈处置、监督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化道路综合管护平台。
  此前,记者驾车驶过黄河大道地下通道,各式各样的检测探头分布于地道顶部及两侧,在体育中心段地道,记者还见到可在轨道上运行的巡检机器人。
  据介绍,在黄河大道地道管理上,起步区充分利用5G、AI、GIS、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使用人工智能信息卡、车辆定位设备、道路视频监控、无人机、路面积水湿滑监测设备、巡检机器人、智慧灯杆等先进智能设备,为道路管护提“智”增效。
  此外,通过融合智能检测、智能识别、智能预警等功能,起步区积极开展对垃圾堆放、渣土撒漏、市政设施损坏破坏、占道经营、照明亮度、路面积水积雪结冰等城市管理问题的自动识别、采集、取证,建立精确长效闭环管理的信息评价机制和精准高效的信息预警研判机制,实现对道路“天、地、空”的“一网统管”。
无人机首次完成违法取证
  伴随着一阵“嗡嗡”声,几架无人机飞上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上空。近日,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利用夜视无人机,成功查处一起乱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这是济南市城管执法部门首次利用无人机对违规倾倒建筑垃圾“抓现行”。
  为进一步提升起步区城管智能化水平,有效解决人员不足、辖区面积大、在建工地多等困难,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创新执法方式,使用无人机航拍巡查监管,快速精准定位问题点位。
  “以前在查处建筑垃圾违法乱倒的违法行为时,由于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取证难始终困扰着我们。”起步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隗开拓介绍,过去执法人员要花费更多时间用于证据补充,包括调取交警视频监控查询其行车轨迹、影像资料等,而无人机不受现场地形地貌、路况、人为因素影响,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地面检查空间覆盖不足等缺点。这一次,从前期的线上取证,到立案审批、违法告知、决定书送达、罚款缴纳,只用了四天时间。
  接下来,起步区将谋划建立智能化无人机巡检基地,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并将继续通过数字化赋能,探索无人机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无人机“空中城管”的作用,通过“空中看+地面查”立体监管体系,全方位全天候强化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让执法工作更加精准有效,更有助于“防微杜渐”,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织密城市管理“针脚”
  城市管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既是营商环境,也是现实生产力。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发力提升城市品质,挖掘整理城市独有的面貌气质,以点及面激发城市活力。
  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唯一实体性新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桥头堡,济南起步区在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方面自然不甘人后。打造全市首家“无废餐厅”,餐厨垃圾就地变废为宝;推进环卫设备升级换代,提升环卫作业效能;无人机化身“空中城管”,助力建筑垃圾治理;持续创新宣传模式,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各种“奇招”尽出,织密城市管理“针脚”。
  而此次黄河大道“马路大管家”服务项目,就是起步区构建“大城管”格局、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管理制度又一次尝试。
  起步区综合执法部副部长兼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国庆介绍,起步区相关街道、环卫作业单位将紧紧围绕起步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突破传统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壁垒和困境,以黄河大道为试点,大胆开展城市管理“大管家”模式的创新创造,整合共享资源,提升管理绩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市民提供“畅、安、舒、美”良好出行环境,推进起步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前,起步区正提炼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起步区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大而全、细而精、专而智的全能、智能、高能的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新道路,聚力打造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标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