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司法改革掀起轩然大波
2023-03-3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姚锦祥
3月27日晚,面对愈演愈烈的抗议与反对声,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宣布,将推迟国内司法改革,以便各方开展对话。
2022年12月,以色列新政府组建之后,制定了多项颇具争议性的政策,而“司法改革计划”便是其中之一。该计划在以色列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并一直延续至今。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攸关以色列社会稳定及内塔尼亚胡新政府的未来前景,并会对地区和平前景造成连带影响。
此次司法改革始于今年1月4日,主要内容涉及改革法官遴选程序,使执政联盟可获得司法任命委员会多数席位;允许议会以简单多数推翻最高法院裁决;阻止最高法院对具有宪法功能的以色列基本法进行监督;规定总检察长无权宣布总理不适合担任此岗位等。这一方案若最终落实,意味着行政权将很大程度上凌驾于司法权之上,对以色列现行政治体系构成严重冲击。
另外,不少人也认为这次改革试图“夹带私货”。内塔尼亚胡在上次执政后期与司法部门矛盾颇深,尤其是因为“涉嫌贪污”一事正在接受检察官的调查。此外,现政府所试图推动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加快犹太人定居点的合法化进程,极有可能遭到最高法院的否定性裁决。因此,不少人认为这次改革似乎也有“量身定做”,为后续政策推行提前“铺路”的考量。
从宣布司法改革以来,与之相伴而行的就是以色列内部的抗议示威浪潮。从1月7日的200人到3月25日的60万人,以色列国内的反对声浪一发不可收拾,以色列总工会也宣布进行“大罢工”以示不满。即便在政府内部也非铁板一块,以国防部长因敦促暂停司法改革而被撤职,总统赫尔佐格也罕见发声呼吁中止改革计划。可以说,改革本身已经制造了社会面乃至政府内部的巨大撕裂,不仅威胁社会总体稳定,更再度引发了对新政府能否长期稳定执政的担忧。
在种种压力之下,内塔尼亚胡在3月27日宣布暂停推动司法改革计划。压力一是来源于国内的强烈反对,他无法长期忽视民意的基本诉求,以及游行示威所带来的社会公共服务瘫痪。二是来源于国际上的批评声音,尤其是以色列的西方盟友。拜登直接呼吁以方能放弃司法改革,并强调短期内不会邀请内塔尼亚胡访问白宫以示“警告”。欧洲多国也严重“关切”此次改革,特别是其对西方所强调的自由民主价值的伤害。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内塔尼亚胡只好被迫做出“暂停”的决定。不过,宣布暂停而非撤销,就意味着未来存在重启的可能。以国内的抗议活动仍未平息,并呼吁彻底给司法改革划上休止符。
对总理内塔尼亚胡来说,他现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从现在的议会格局来看,在120个议席当中,利库德集团为首的六党执政联盟仅仅维持了64席的微弱多数,且包含不少极右翼的政治团体,执政基础并不牢固。一方面,内塔尼亚胡不太可能做出完全撤销的决定,这可能会激怒他的极右翼政治伙伴,并威胁到现执政联盟的稳定性,甚至引发新一轮的选举。另一方面,他也无法忽视来自以色列内外的批评声音,更不能将自身塑造成一个与西方价值观背离的“麻烦制造者”,这也有损以色列与西方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两方面声音,将极大考验内塔尼亚胡的政治智慧,但给他留下的时间恐怕也不太多了。
不过,另一个可能的发展前景是,随着以色列政治危机进一步发酵,或许会在对外政策上更趋强硬,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并满足极右翼盟友的部分“需求”,这一做法在过去也多次出现。其一,以色列在推动犹太人定居点“合法化”的步骤上可能会更加积极,扩大定居点相关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加上近期穆斯林斋月已经到来,巴以之间冲突升级的可能性更大。其二,以色列近来多次空袭叙利亚,3月30日更是向叙首都大马士革周边发射了多枚导弹。其三,近期伴随伊朗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关系缓和,美以努力构筑的中东“反伊朗阵营”遭遇严峻挑战,外界也很担忧以色列是否会升级与伊朗的对抗态势,并试图中断当前的和谈进程。
此次司法改革的内涵,或许已经超越了司法本身,标志着新一届政府在内外政策上进一步保守化的趋势。从对各项保守政策的反应来看,不仅是地区国家表示忧虑,就连其西方盟友也表示出批评之意,比如美国总统拜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表态甚至比白宫说法更为直接:“我希望他(内塔尼亚胡)放弃。”
此次司法改革可以理解为以色列基于严峻生存环境所做的政策选择,但也需要意识到中东的确正在发生变化,一个自发的和平进程正在发展壮大。以色列应该尝试通过对话融入这一和平进程,这不仅有利于其自身利益,也能为中东真正的长期和平稳定找到出路。
3月27日晚,面对愈演愈烈的抗议与反对声,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宣布,将推迟国内司法改革,以便各方开展对话。
2022年12月,以色列新政府组建之后,制定了多项颇具争议性的政策,而“司法改革计划”便是其中之一。该计划在以色列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并一直延续至今。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攸关以色列社会稳定及内塔尼亚胡新政府的未来前景,并会对地区和平前景造成连带影响。
此次司法改革始于今年1月4日,主要内容涉及改革法官遴选程序,使执政联盟可获得司法任命委员会多数席位;允许议会以简单多数推翻最高法院裁决;阻止最高法院对具有宪法功能的以色列基本法进行监督;规定总检察长无权宣布总理不适合担任此岗位等。这一方案若最终落实,意味着行政权将很大程度上凌驾于司法权之上,对以色列现行政治体系构成严重冲击。
另外,不少人也认为这次改革试图“夹带私货”。内塔尼亚胡在上次执政后期与司法部门矛盾颇深,尤其是因为“涉嫌贪污”一事正在接受检察官的调查。此外,现政府所试图推动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加快犹太人定居点的合法化进程,极有可能遭到最高法院的否定性裁决。因此,不少人认为这次改革似乎也有“量身定做”,为后续政策推行提前“铺路”的考量。
从宣布司法改革以来,与之相伴而行的就是以色列内部的抗议示威浪潮。从1月7日的200人到3月25日的60万人,以色列国内的反对声浪一发不可收拾,以色列总工会也宣布进行“大罢工”以示不满。即便在政府内部也非铁板一块,以国防部长因敦促暂停司法改革而被撤职,总统赫尔佐格也罕见发声呼吁中止改革计划。可以说,改革本身已经制造了社会面乃至政府内部的巨大撕裂,不仅威胁社会总体稳定,更再度引发了对新政府能否长期稳定执政的担忧。
在种种压力之下,内塔尼亚胡在3月27日宣布暂停推动司法改革计划。压力一是来源于国内的强烈反对,他无法长期忽视民意的基本诉求,以及游行示威所带来的社会公共服务瘫痪。二是来源于国际上的批评声音,尤其是以色列的西方盟友。拜登直接呼吁以方能放弃司法改革,并强调短期内不会邀请内塔尼亚胡访问白宫以示“警告”。欧洲多国也严重“关切”此次改革,特别是其对西方所强调的自由民主价值的伤害。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内塔尼亚胡只好被迫做出“暂停”的决定。不过,宣布暂停而非撤销,就意味着未来存在重启的可能。以国内的抗议活动仍未平息,并呼吁彻底给司法改革划上休止符。
对总理内塔尼亚胡来说,他现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从现在的议会格局来看,在120个议席当中,利库德集团为首的六党执政联盟仅仅维持了64席的微弱多数,且包含不少极右翼的政治团体,执政基础并不牢固。一方面,内塔尼亚胡不太可能做出完全撤销的决定,这可能会激怒他的极右翼政治伙伴,并威胁到现执政联盟的稳定性,甚至引发新一轮的选举。另一方面,他也无法忽视来自以色列内外的批评声音,更不能将自身塑造成一个与西方价值观背离的“麻烦制造者”,这也有损以色列与西方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两方面声音,将极大考验内塔尼亚胡的政治智慧,但给他留下的时间恐怕也不太多了。
不过,另一个可能的发展前景是,随着以色列政治危机进一步发酵,或许会在对外政策上更趋强硬,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并满足极右翼盟友的部分“需求”,这一做法在过去也多次出现。其一,以色列在推动犹太人定居点“合法化”的步骤上可能会更加积极,扩大定居点相关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加上近期穆斯林斋月已经到来,巴以之间冲突升级的可能性更大。其二,以色列近来多次空袭叙利亚,3月30日更是向叙首都大马士革周边发射了多枚导弹。其三,近期伴随伊朗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关系缓和,美以努力构筑的中东“反伊朗阵营”遭遇严峻挑战,外界也很担忧以色列是否会升级与伊朗的对抗态势,并试图中断当前的和谈进程。
此次司法改革的内涵,或许已经超越了司法本身,标志着新一届政府在内外政策上进一步保守化的趋势。从对各项保守政策的反应来看,不仅是地区国家表示忧虑,就连其西方盟友也表示出批评之意,比如美国总统拜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表态甚至比白宫说法更为直接:“我希望他(内塔尼亚胡)放弃。”
此次司法改革可以理解为以色列基于严峻生存环境所做的政策选择,但也需要意识到中东的确正在发生变化,一个自发的和平进程正在发展壮大。以色列应该尝试通过对话融入这一和平进程,这不仅有利于其自身利益,也能为中东真正的长期和平稳定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