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事

西方央行大救援会否成功?

2023-03-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马雪
  近期,瑞士银行集团同意以30亿瑞士法郎(约合31亿美元)价格收购瑞士信贷集团。这是瑞士监管机构极力促成的巨型合并交易,以遏制威胁银行业稳定性的恐慌情绪。横向对比看,美联储对硅谷银行的救助,则主要通过提供贷款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注入现金。表面看,一个是促成并购交易,一个是央行兜底。深入看,两者有诸多相似与联系。
  第一,救助要快。全球两大央行在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都紧急行动,均是两天后就向问题银行注入流动性,瑞士联邦政府更是在5天内推动并购交易。
  第二,以创新方式来止损。针对硅谷银行倒闭,美联储推出“定期融资计划”(BTFP),允许银行以美国国债和其他固定收益资产未抵押品,获一年期贷款,证券按票面价值而非市场价值,实际上是让银行不必亏本出售资产,而财政部也决定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拿出250亿美元为这项计划保障。
  瑞银收购瑞信这宗交易则涉及瑞士金融业两大巨头,两者是长期竞争对手。若是放在其他时期,在瑞士排名第一的金融机构收购排名第二的金融机构,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垄断组合。但放在当前情况下,不仅瑞士监管机构极力促成,提供了反垄断豁免权,还给予面临债务违约的瑞信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额度等。
  第三,相互策应。瑞银收购瑞信达成交易后数小时,包括美联储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一批央行宣布扩大美元互换额度,并表示此次扩大美元互换额度是“缓解全球资金市场压力的重要流动性后盾”。美元互换是一种国际借贷操作,由于外国央行无法充当其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故而通过货币互换将本国货币直接与美联储兑换成美元,再将这些美元借给其银行以稳定金融系统。
  之所以两大重要央行紧急展开救援、创新救助方式、措施相互策应,是为全力、快速遏制金融市场上传播金融恐慌情绪。
  一方面,防止金融市场信心坍塌。
  金融市场上真正的资本是信任,当信任动摇时瓦解就在路上。硅谷银行迅速倒闭后,投资者一直对蔓延的迹象保持高度警惕,以放大镜的方式寻找哪家银行将成为银行业的下一个薄弱环节。瑞信的投行业务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流动性更为缺乏。为堵住漏洞,它试图筹集资金和缩减自身规模。去年,它试图分拆其投资银行业务,以争取时间。但随着美国银行业信心危机的蔓延,没有留给瑞信足够的时间。金融市场开始抛售瑞信在内的全球银行股票,这引发瑞信最近每天面临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流出。
  另一方面,防止短期融资市场的恐慌转变为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更大危机。
  市场恐慌加剧,经济和信贷市场可能陷入日趋严重和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力之源。
  瑞信具有“大而不倒”的性质,被全球监管机构视为具有系统性和重要性的银行。它拥有大量投行业务,通常这些业务会涉及将贷款打包成债券,切割成众多份额销往全球市场,以此分散风险,也因此可能成为传播全球金融市场的始作俑者。在美元流动性缺乏的当下,欧洲等其他金融市场会更强烈地受到金融市场紧缩的冲击。
  受两大央行救援措施的提振,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自硅谷银行倒闭以来首次连续二天上涨。两大央行的大救援也受到诸多抨击。救援措施可能为冒险行创造了“激励机制”,让银行认为一旦出现金融恐慌,默认央行会采取救助政策,进而押注风险投资,引发道德风险,导致银行对央行的紧急贷款的需求永无止境。
  从历史上看,2008年美联储曾通过摩根大通公司向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提供300亿美元应急基金,这项救助措施在当时也被认为游离于央行法定权利和默认权利的边缘,那时的救援的确让金融体系获得6个月喘息时间。然而,时间并不足以修复创伤,也没有防止恐慌再度爆发,之后就迎来了雷曼倒闭时刻。因此此次西方央行大救援是否真正成功还有待观察。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马雪
  近期,瑞士银行集团同意以30亿瑞士法郎(约合31亿美元)价格收购瑞士信贷集团。这是瑞士监管机构极力促成的巨型合并交易,以遏制威胁银行业稳定性的恐慌情绪。横向对比看,美联储对硅谷银行的救助,则主要通过提供贷款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注入现金。表面看,一个是促成并购交易,一个是央行兜底。深入看,两者有诸多相似与联系。
  第一,救助要快。全球两大央行在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都紧急行动,均是两天后就向问题银行注入流动性,瑞士联邦政府更是在5天内推动并购交易。
  第二,以创新方式来止损。针对硅谷银行倒闭,美联储推出“定期融资计划”(BTFP),允许银行以美国国债和其他固定收益资产未抵押品,获一年期贷款,证券按票面价值而非市场价值,实际上是让银行不必亏本出售资产,而财政部也决定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拿出250亿美元为这项计划保障。
  瑞银收购瑞信这宗交易则涉及瑞士金融业两大巨头,两者是长期竞争对手。若是放在其他时期,在瑞士排名第一的金融机构收购排名第二的金融机构,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垄断组合。但放在当前情况下,不仅瑞士监管机构极力促成,提供了反垄断豁免权,还给予面临债务违约的瑞信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额度等。
  第三,相互策应。瑞银收购瑞信达成交易后数小时,包括美联储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一批央行宣布扩大美元互换额度,并表示此次扩大美元互换额度是“缓解全球资金市场压力的重要流动性后盾”。美元互换是一种国际借贷操作,由于外国央行无法充当其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故而通过货币互换将本国货币直接与美联储兑换成美元,再将这些美元借给其银行以稳定金融系统。
  之所以两大重要央行紧急展开救援、创新救助方式、措施相互策应,是为全力、快速遏制金融市场上传播金融恐慌情绪。
  一方面,防止金融市场信心坍塌。
  金融市场上真正的资本是信任,当信任动摇时瓦解就在路上。硅谷银行迅速倒闭后,投资者一直对蔓延的迹象保持高度警惕,以放大镜的方式寻找哪家银行将成为银行业的下一个薄弱环节。瑞信的投行业务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流动性更为缺乏。为堵住漏洞,它试图筹集资金和缩减自身规模。去年,它试图分拆其投资银行业务,以争取时间。但随着美国银行业信心危机的蔓延,没有留给瑞信足够的时间。金融市场开始抛售瑞信在内的全球银行股票,这引发瑞信最近每天面临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流出。
  另一方面,防止短期融资市场的恐慌转变为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更大危机。
  市场恐慌加剧,经济和信贷市场可能陷入日趋严重和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力之源。
  瑞信具有“大而不倒”的性质,被全球监管机构视为具有系统性和重要性的银行。它拥有大量投行业务,通常这些业务会涉及将贷款打包成债券,切割成众多份额销往全球市场,以此分散风险,也因此可能成为传播全球金融市场的始作俑者。在美元流动性缺乏的当下,欧洲等其他金融市场会更强烈地受到金融市场紧缩的冲击。
  受两大央行救援措施的提振,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自硅谷银行倒闭以来首次连续二天上涨。两大央行的大救援也受到诸多抨击。救援措施可能为冒险行创造了“激励机制”,让银行认为一旦出现金融恐慌,默认央行会采取救助政策,进而押注风险投资,引发道德风险,导致银行对央行的紧急贷款的需求永无止境。
  从历史上看,2008年美联储曾通过摩根大通公司向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提供300亿美元应急基金,这项救助措施在当时也被认为游离于央行法定权利和默认权利的边缘,那时的救援的确让金融体系获得6个月喘息时间。然而,时间并不足以修复创伤,也没有防止恐慌再度爆发,之后就迎来了雷曼倒闭时刻。因此此次西方央行大救援是否真正成功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