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滨州基层诊疗占比居全省第二位,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列全省第一方阵

12类197件!民生大礼包全部兑现

2023-01-13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解晓龙

  破解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日前,滨州市举行“12197”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滨州市承诺的12类197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群众“表情包”当成工作的“晴雨表”。滨州市锚定“民生品质更实”,聚焦“一业三保七有”,抓好影响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以“为民情怀”加热“民生温度”,尽心竭力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特别是近两年,连续实施12大领域民生实事,深受老百姓的点赞和好评,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去年以来,滨州市城镇新增就业超过4万人。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在全省率先启动、率先上岗、率先发放补贴,岗位安置2.97万人。新建13处规范性零工市场,建立了40家社区“微工厂”,解决6000余名灵活用工人员就业。
  城乡建设。去年滨州市主城区15项道路畅通工程、11座城市桥梁更新改造工程完工通车。实施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2.8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9户、农村改厕规范升级1870个村庄。
  医疗健康。总投资36.7亿元的滨州市人民医院西院区、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新院“三院”项目建成开诊,新增床位3000张以上。1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均达到国家标准。基层诊疗占比达到67.9%,居全省第二位。
  滨州市始终聚焦“一老一幼”,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让儿童群体“幼有所育”;对特殊群体更加关爱,实现“弱有所扶”,真心实意托起民生“幸福梦”,群众的幸福感更有保障。围绕“老有所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15.7万人,参保人数预计超过327万人。新增护理型床位2617张,乡镇敬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84.1%,居全省第二位。“原居安养”模式在全国推广,获评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围绕“幼有所育”,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培育名单,滨州市儿童图书馆、儿童乐园开工建设,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95个,位居全省前列。
  围绕“弱有所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953元、745元,特困人员、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为9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1193.4万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793.8万元,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
  同时,教育文体、生态环保、营商服务等领域民生实事也取得了新成效,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坚决树牢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安全发展贯穿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群众的安全感更可持续。
  坚持以治为基,创新构建社会治理“一网格一体系”。一网格,就是用好全科大网格;一体系,就是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做好“智防、心防、共防”。“心安城市·滨州心语基地”荣获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
  坚持以稳为要,创新开展人民建议征集,设立群众走访网上预约平台。截至目前,国家信访局交办信访件化解率98.5%、初次信访一次性化解率92.8%,均位居全省前列。
  坚持以安为重,扎实推进“四查”“四改”“四提升”,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1%、32.5%。持续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公安服务,打造升级“滨州微警务”,让群众时刻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民生“关键小事”,件件都是“头等大事”。新的一年,滨州市将持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2023年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又承诺实施158件民生实事,坚持干一件、成一件,从一件件小事实事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解晓龙

  破解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日前,滨州市举行“12197”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滨州市承诺的12类197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群众“表情包”当成工作的“晴雨表”。滨州市锚定“民生品质更实”,聚焦“一业三保七有”,抓好影响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以“为民情怀”加热“民生温度”,尽心竭力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特别是近两年,连续实施12大领域民生实事,深受老百姓的点赞和好评,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去年以来,滨州市城镇新增就业超过4万人。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在全省率先启动、率先上岗、率先发放补贴,岗位安置2.97万人。新建13处规范性零工市场,建立了40家社区“微工厂”,解决6000余名灵活用工人员就业。
  城乡建设。去年滨州市主城区15项道路畅通工程、11座城市桥梁更新改造工程完工通车。实施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2.8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9户、农村改厕规范升级1870个村庄。
  医疗健康。总投资36.7亿元的滨州市人民医院西院区、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新院“三院”项目建成开诊,新增床位3000张以上。1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均达到国家标准。基层诊疗占比达到67.9%,居全省第二位。
  滨州市始终聚焦“一老一幼”,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让儿童群体“幼有所育”;对特殊群体更加关爱,实现“弱有所扶”,真心实意托起民生“幸福梦”,群众的幸福感更有保障。围绕“老有所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15.7万人,参保人数预计超过327万人。新增护理型床位2617张,乡镇敬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84.1%,居全省第二位。“原居安养”模式在全国推广,获评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围绕“幼有所育”,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培育名单,滨州市儿童图书馆、儿童乐园开工建设,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95个,位居全省前列。
  围绕“弱有所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953元、745元,特困人员、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为9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1193.4万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793.8万元,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
  同时,教育文体、生态环保、营商服务等领域民生实事也取得了新成效,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坚决树牢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安全发展贯穿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群众的安全感更可持续。
  坚持以治为基,创新构建社会治理“一网格一体系”。一网格,就是用好全科大网格;一体系,就是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做好“智防、心防、共防”。“心安城市·滨州心语基地”荣获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
  坚持以稳为要,创新开展人民建议征集,设立群众走访网上预约平台。截至目前,国家信访局交办信访件化解率98.5%、初次信访一次性化解率92.8%,均位居全省前列。
  坚持以安为重,扎实推进“四查”“四改”“四提升”,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1%、32.5%。持续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公安服务,打造升级“滨州微警务”,让群众时刻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民生“关键小事”,件件都是“头等大事”。新的一年,滨州市将持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2023年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又承诺实施158件民生实事,坚持干一件、成一件,从一件件小事实事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