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2-12-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产品走红
不能只靠“颜值”
据经济日报,近几年,积木市场上,国产品牌迅速崛起引人注目。国产积木品牌的异军突起,核心秘诀是产品创新。这也是所有企业立得住、走得远的法宝。一批国内积木企业敏锐捕捉到国潮兴起的趋势,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元素,推出故宫、四合院、十二生肖、兵马俑、榫卯建筑等充满“中国风”的原创设计,受到消费者喜爱。
不过,扎堆国潮风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产品同质化的倾向。比如,一个积木花主题走红,很快就引来多个品牌蜂拥而上,各品牌产品面目相似,以至于有的消费者说“傻傻分不清”。这也暴露了企业深层设计能力的不足。
好的产品创新,不能只靠“高颜值”,还要有“硬实力”。产品创新的深层命题,仍需要国产积木企业共同探索。原创是根本。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原创设计,才是最坚固的“护城河”。国产积木企业要摆脱跟风,必须把中华文化的“根”扎得再深一点。品质是基础。虽然积木是靠“颜值”取胜的产品,但最终比拼的还是品质。近年来国产积木质量已有大幅提升,但是与国际大牌相比,产品的精细程度和稳定性还有距离,亟待进一步强化模具研发和品质把控。
建立中华传统审美
与当代舞蹈创作新默契
据文汇报,中国艺术和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认为是含蓄的。实际上含蓄的表达恰恰需要审美默契的建立。“含蓄”偏向一种引导性的主体述说方式,往往委婉却不晦涩,欲说还羞,温润地传递着审美情感与理想。也就是说表达虽然含蓄曲折,但还是要引着你去领会其中意味。而欣赏者则不能偷懒,需要跟随着引导去探索作品中蕴藏的内在深意。这对审美的双方都提出了要求,真正的审美一定不是单向的,尤其需要调动欣赏者的参与。
中国艺术含蓄的表达方式有赖于我们在传统中形成的审美默契,这种默契建立在相似的知识和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能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相向而行并心照不宣。但现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流失,让我们缺失了很多的审美默契。
近年来以《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孔子》等火出圈的舞剧创作以及引发热议的电视综艺《舞蹈风暴》《舞千年》等文化传播现象为代表,舞蹈掀起了国风热潮。随之而来是审美文化语境的悄然演变,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传统审美的当代回归。对于中国舞蹈的当代发展而言,这无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立足传统又面向当代,在中华传统审美和当代舞蹈创作之间建立一种与时俱进的新默契。
网络文学
能否“反哺”传统文学
据光明日报,网络小说写作与阅读的心理前提往往是一种“撤离意识”——写作者或读者的自我由现实世界撤离而投射到虚拟世界。这既解释了为什么穿越、重生之类的老套内容设定如此长盛不衰,也决定了网文写作的某些基本特性。
阅读传统小说包括通俗小说总是需要一个必要的心理距离感。网络小说取消了这种心理距离,架空的设计、离奇的内容无时不在提醒读者小说的虚拟性,而且除了拥有超乎常人的技能与运气之外,网络小说的主角往往与常人无异,他们有朴素的正义感,却也不免慵懒、痛苦、小家子气,他们就是我们的身边人,使用的是接近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在近年的网文创作中,考据流、技术流作品的涌现逐渐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网络文学即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知名网络作家中,出身理工科者不在少数,而技术流、职业向作品的盛行,更意味着网络文学正在逐步地去文学化——写作者只要通过恰当的文字将知识、经验与内容设定、叙事技术对接即可,虚拟感的功能则是在于提供一个可以随物赋形的容纳空间。
说到底,文学的本质诉求就是用恰当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容。如果说在未来的大文学格局中,网络文学能够“反哺”传统文学的话,其突破口或即在此——在一种更为质朴的文学形态中激发更多的可能性。
带毒流量
是网络空间公害
据浙江日报,近年来,自媒体生态异常活跃的同时,也涌现了不少为逐利专吃甚至炮制“带毒流量”的博主。
可以说,在网络空间里,流量是财富捷径,有流量者,就能坐拥名和利。在这套“流量=金钱”的评价标准和经济法则下,很多博主为了“博出位”无所不用其极,陷入对流量的狂热追逐。
压缩专吃“毒流量”的自媒体的生存空间,打破“越毒越香”的自媒体创作怪圈,十分有必要,而社交媒体平台则在整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强化其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和舆论承载场地的定位,担负起与能力、收益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从长远来看,优化社交媒体平台评价规则必不可少。这需要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内容审核的精准度和覆盖面,对妄图“以毒谋私”的博主和内容,严格采取限流、禁言、封号等措施,让“毒流量”无处可流,让制造者付出代价。
(□记者 张依盟 见习记者 董方舟 整理)
不能只靠“颜值”
据经济日报,近几年,积木市场上,国产品牌迅速崛起引人注目。国产积木品牌的异军突起,核心秘诀是产品创新。这也是所有企业立得住、走得远的法宝。一批国内积木企业敏锐捕捉到国潮兴起的趋势,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元素,推出故宫、四合院、十二生肖、兵马俑、榫卯建筑等充满“中国风”的原创设计,受到消费者喜爱。
不过,扎堆国潮风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产品同质化的倾向。比如,一个积木花主题走红,很快就引来多个品牌蜂拥而上,各品牌产品面目相似,以至于有的消费者说“傻傻分不清”。这也暴露了企业深层设计能力的不足。
好的产品创新,不能只靠“高颜值”,还要有“硬实力”。产品创新的深层命题,仍需要国产积木企业共同探索。原创是根本。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原创设计,才是最坚固的“护城河”。国产积木企业要摆脱跟风,必须把中华文化的“根”扎得再深一点。品质是基础。虽然积木是靠“颜值”取胜的产品,但最终比拼的还是品质。近年来国产积木质量已有大幅提升,但是与国际大牌相比,产品的精细程度和稳定性还有距离,亟待进一步强化模具研发和品质把控。
建立中华传统审美
与当代舞蹈创作新默契
据文汇报,中国艺术和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认为是含蓄的。实际上含蓄的表达恰恰需要审美默契的建立。“含蓄”偏向一种引导性的主体述说方式,往往委婉却不晦涩,欲说还羞,温润地传递着审美情感与理想。也就是说表达虽然含蓄曲折,但还是要引着你去领会其中意味。而欣赏者则不能偷懒,需要跟随着引导去探索作品中蕴藏的内在深意。这对审美的双方都提出了要求,真正的审美一定不是单向的,尤其需要调动欣赏者的参与。
中国艺术含蓄的表达方式有赖于我们在传统中形成的审美默契,这种默契建立在相似的知识和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能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相向而行并心照不宣。但现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流失,让我们缺失了很多的审美默契。
近年来以《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孔子》等火出圈的舞剧创作以及引发热议的电视综艺《舞蹈风暴》《舞千年》等文化传播现象为代表,舞蹈掀起了国风热潮。随之而来是审美文化语境的悄然演变,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传统审美的当代回归。对于中国舞蹈的当代发展而言,这无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立足传统又面向当代,在中华传统审美和当代舞蹈创作之间建立一种与时俱进的新默契。
网络文学
能否“反哺”传统文学
据光明日报,网络小说写作与阅读的心理前提往往是一种“撤离意识”——写作者或读者的自我由现实世界撤离而投射到虚拟世界。这既解释了为什么穿越、重生之类的老套内容设定如此长盛不衰,也决定了网文写作的某些基本特性。
阅读传统小说包括通俗小说总是需要一个必要的心理距离感。网络小说取消了这种心理距离,架空的设计、离奇的内容无时不在提醒读者小说的虚拟性,而且除了拥有超乎常人的技能与运气之外,网络小说的主角往往与常人无异,他们有朴素的正义感,却也不免慵懒、痛苦、小家子气,他们就是我们的身边人,使用的是接近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在近年的网文创作中,考据流、技术流作品的涌现逐渐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网络文学即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知名网络作家中,出身理工科者不在少数,而技术流、职业向作品的盛行,更意味着网络文学正在逐步地去文学化——写作者只要通过恰当的文字将知识、经验与内容设定、叙事技术对接即可,虚拟感的功能则是在于提供一个可以随物赋形的容纳空间。
说到底,文学的本质诉求就是用恰当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容。如果说在未来的大文学格局中,网络文学能够“反哺”传统文学的话,其突破口或即在此——在一种更为质朴的文学形态中激发更多的可能性。
带毒流量
是网络空间公害
据浙江日报,近年来,自媒体生态异常活跃的同时,也涌现了不少为逐利专吃甚至炮制“带毒流量”的博主。
可以说,在网络空间里,流量是财富捷径,有流量者,就能坐拥名和利。在这套“流量=金钱”的评价标准和经济法则下,很多博主为了“博出位”无所不用其极,陷入对流量的狂热追逐。
压缩专吃“毒流量”的自媒体的生存空间,打破“越毒越香”的自媒体创作怪圈,十分有必要,而社交媒体平台则在整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强化其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和舆论承载场地的定位,担负起与能力、收益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从长远来看,优化社交媒体平台评价规则必不可少。这需要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内容审核的精准度和覆盖面,对妄图“以毒谋私”的博主和内容,严格采取限流、禁言、封号等措施,让“毒流量”无处可流,让制造者付出代价。
(□记者 张依盟 见习记者 董方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