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杠子”新传
2022-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刘厚珉
“杠子”是什么?
民间俗称的“杠子”,就是铁锨、镐铲、消防铲等工具上必备的木把手。
“杠子”能做成产业吗?
单县谢集镇郝庙村的回答是:能!
郝庙村的“杠子”生产加工已有百年历史。当前,有1000多人从事“杠子”生产及其相关行业,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左右是代代相传的手艺人。村民万广喜的手艺就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老祖宗教给了我们吃饭的手艺,我的儿子和孙子也要靠它生活,手艺还要继续传下去。”万广喜说。
百年手艺要更好地传下去,必然要谱写新篇章。
2021年,郝庙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单县谢集镇郝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50家企业和个体户自愿加入其中。“大伙儿‘抱团取暖’,有利于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把‘杠子’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村党支部书记包芳星说。
合作社最大的优势在于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加入合作社的企业和个体户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生产、统一定价。经过合作社整合,整个“杠子”产业的利润至少提升10%。包芳星说,原材料用量很大,可直接跟国外公司合作,进口质高价廉的红木,少了中间商赚差价,提升了利润空间;合作社出面洽谈合作,每根“杠子”的定价至少高出0.3元,一年轻轻松松增收2000多万元。合作社还承担起部分寻找客户、质量检测、安全评估、环保评估的职能,带动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杠子”加工户正在进驻新建的郝庙村木材加工产业园。产业园拥有173座生产车间,集中配套水、电、物流仓储、消防等基础设施,统一招工,为工人安排专业技能培训等,良好的产业环境也吸引了在外个体户回流。“个体户入园,改进了现代化生产线和生产工艺,每条生产线投资30万元左右,需十几名工人,开足马力每天可生产8000根‘杠子’,比以前增产1000根。”镇政府驻村干部程巨方说。
依托现代化产业园和生产线,木材加工产业的链条在向下延伸,下脚料可加工锤把、镰把、擀面杖、马扎等。二次加工后剩余的木屑还可用作板材加工;与企业合作,制成纸浆,晾晒成纸;与菌类生产企业合作,制成培育木耳的菌包;与生物发电厂合作,作为燃料燃烧发电。“生产线拉长,一根木头经过整个链条,变废为宝,以硬核技术把资源‘吃干榨净’,年加工效益可增加2000万元。”包芳星说。
目前,郝庙村年产“杠子”7000万根,约占全国25%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