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我们现在怎样讲战争

2022-11-09 作者: 田可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臻儒 田可新

  在一些不了解战争题材的观众看来,战争是坚硬的、冷酷的,而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也是程式化、模板化的。事实上,战争是最能彰显人性温度、体现思想深度的艺术素材之一。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不受潮流变化所限,不必担心过时,因此,不少作品成为经典,历经数十年的荧屏更迭,被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发现并喜爱。
  毫无疑问,战争题材是文艺创作中的一座富矿。近年来,虽有精品佳作出现,围绕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的争议却也一直不断,想把战争的故事讲好、讲透,并非易事。
走出“高大全”,
在“反差”中感悟历史

  近日,一部名为《血战松毛岭》的网络剧在优酷热播,该剧讲述了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松毛岭阵地血战七天七夜,为革命信仰奋斗献身的成长故事,刻画了鲜活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群像。该剧节奏明快利落,人物性格多样,甫一播出就收到不少好评。从这部剧的内容制作和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创作者们对战争题材怎样才能拍好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方面,不同于以往基于知名战役做出的改编,松毛岭战役是一场不为观众熟知的战役,红军余部在松毛岭与敌人鏖战七天七夜,为大部队的战略整备争取了宝贵时间。这场异常惨烈的战事却鲜为人知,在缺乏详细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靠当地红军后代的讲述和现场的实地勘察,剧组尽可能地贴近史实,拍出了当年战事的激烈和人性的至诚。“这部剧的意义是挖掘了一部分遗失的战史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松毛岭上发生的故事。”《血战松毛岭》编剧陶佳介绍。
  为了让年轻观众更深入地走进这段历史,剧中分别用幽默诙谐的生活戏和严肃认真的战争戏展现那段历史。青春元素的引入,也为这部剧沉重的基调增添了一抹亮色。《血战松毛岭》导演刘雪松表示,“喜剧的内核往往带有悲剧色彩,通过一些轻松的叙事和青春的视角,既可以中和残酷战争带来的压迫感,也能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战争中的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血战松毛岭》摆脱了脸谱化叙事的桎梏,聚焦于每一个不完美的个体。剧中的余光明、马青山、跛佬等,在理解革命的意义之前,心中并没有家国概念。例如该剧主人公项万金,其实是一名老党员,但作为生意人,他仗义疏财,也存在精明和懦弱,遇到革命溃败的时刻也想过逃跑。在大部分角色的性格中,观众都能看到“不完美”的痕迹,但经过世事淬炼,他们最终成长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红军战士。
  从角色充满反差感的成长中,观众反而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精神和向上的力量。他们每一个人并不是一来就说“我要当红军”,而是在参与到伟大革命洪流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洗涤自己、锻造自己。从这样的人物形象和成长经历中,观众更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得到精神鼓舞。
内容经得起考证
细节经得起推敲

  近年来,即使面对层出不穷的精品剧作和多样化影视剧风格的冲击挑战,不少战争剧仍在观众心目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亮剑》播出17年后,面对超过11万名观众打分,豆瓣评分依然稳定在9分以上;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微博超话界面,有不少剧迷每年都会抽出时间重新看一遍,回忆当时的感动和力量;《跨过鸭绿江》《大决战》分列2021年度收视率排行榜前两名……纵观近年来的国产战争题材作品,能够被观众选择、接受并认可的,大多内容经得起考证、细节经得起推敲、观念经得起检验。在回答“如何拍好”的问题时,这些经典作品有着近乎一致的答案。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内容,内容之核,在于人物。小人物往往是战争类故事的起点,也是故事的着力点。人物有血有肉、丰满立体,就是影视剧创作过程好的开始,战争剧也不例外。从角色的喜怒哀乐中,观众更能将自己代入情境中去。”北京娱评人钟楠说。说起荧屏上最具代表性的军人形象,一定绕不开《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一角色的塑造之所以大获成功,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之外,也少不了角色性格的立体和多面,从生活层面而言,李云龙的性格是粗犷的,但这也为其战场上善出奇兵、勇敢无畏的形象作了铺垫。这显然比那些完美的英雄人物更令人印象深刻。
  战争不是“独角戏”,这一性质决定了此类故事的本质是群像故事。在主角之外,优秀的战争剧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讲好烽火硝烟的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剧情中大大小小的人物来体现时代和战争留下的烙印;在群像戏中,情感关系的塑造和演绎又是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成长变化的巧妙手段。“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能够彰显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情义的存在和可贵,而这些都是反衬战争氛围残酷的手段。我们也不必渲染这种表达,只需让它存在于事件之中。”刘雪松表示。
  在作战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少战争剧开始区分“战略”和“战术”,在具体的作战环节少了些空泛的雄韬伟略,多了些斗智斗勇的具象化智慧。《功勋》的单元短剧《能文能武李延年》虽然只有6集,但在每一场作战的细节方面都作出了合理的设计,例如夜间发信号时,通信员在手电筒上蒙了红布,这样发出的光线亮度低,不容易暴露位置,但在战友的望远镜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类似的细节贯穿剧情始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战争类佳作。
  实地实景也是细节处理的加分项。为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跨过鸭绿江》剧组跨5省拍摄,调集了4万余人,布置了3万多个炸点,使用1000多支道具枪械,真实地展现了长津湖战役、奇袭武陵桥,血战松骨峰等知名战役。《血战松毛岭》并非在战役实地福建龙岩拍摄,但剧组专程运来龙岩当地特有的石板,作为场景的外装。有导演曾表示,真枪实弹的演绎比技术合成的视觉效果更加震撼,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实景拍摄能让演员沉浸其中,调动他们的拍摄情绪,从而更加贴合人物形象。
放下身段,
研究当下受众的审美习惯

  国产战争剧的天花板很高,一些战争剧靠大量的研究、精细的拍摄成为经典,但也有不少违背常识、缺乏诚意的影视作品划定了战争剧极低的下限,二者构成了“良莠不齐”的战争剧市场。不少观众都“见识”过这样的战争剧:主角弹无虚发,且永远不会被击杀;角色不论男女、不分场合地浓妆艳抹,即使穿越枪林弹雨,发型依旧不乱;我方阵营中,从将士到平民百姓,随随便便就可以把敌人耍得团团转,与历史中艰难的斗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手撕鬼子”为噱头的“抗战神剧”已经脱离了战争剧的范畴,纵使卖出单集百万元的高价,抑或是拿下多个电视台的收视冠军,都不能掩盖发人深省的事实——脱离了真实历史的战争剧,教化意义不复存在,观众得不到任何思考和感悟,更不必说灵魂震撼与共鸣。这是浮躁的创作者直接忽视的价值,却也是一部优秀战争剧应该带给观众最深刻的影响。
  对创作团队而言,想要打磨出优秀的作品并非易事,利用好手中的历史素材是一件需要时间和精力积淀的事情。挑战之一是历史真实性和创作艺术性之间的平衡。陶佳认为,真实历史是艺术创作的基石,“剧中很多人物都是我们实际采访中遇到的。把人物原型的核心提炼出来,再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就让这个人物显得更鲜活,更接地气。”
  倘若制作团队缺乏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对角色的言行和思想缺乏合理化的推测,故事情节就会与设定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在抗战老兵的回忆中,没有一场战争的胜利是轻而易举获得的。战争意味着随时随地的流血和牺牲,而非浪漫和诗情画意。历史与艺术失衡的消极影响在于对战争失真的美化,不仅掩盖了每一份战争功勋背后的付出,也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失去了对历史的敬畏。
  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和研究,抗战剧就会把战争简单化、趣味化,这是创作者的捷径,但绝非大多观众的喜好。盘点近几年播出的战争剧,“抗战偶像剧”“抗日神剧”频频遇冷,例如《亮剑之雷霆战将》不仅无法复刻05版《亮剑》的成功,更在播出两集后被紧急叫停。捷径失灵,观众正对失真的“爽剧”失去兴趣,而剧情真、三观正的革命历史题材正剧才是赢得观众口碑的正途。
  钟楠认为,宏观历史和人物个体之间的平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抗战是公认的创作难度大、创作空间小的剧作题材。抗战历史脉络明晰,叙事框架上少了许多改动的空间,抗战题材同质化的问题屡见不鲜。“不少剧情中的人物塑造大同小异,说教式的主题升华更是难以吸引观众,久而久之,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他表示。
  面对当下战争题材影视剧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刘雪松给出了他的回答,这也是广大创作者共同的心声:“战争类影视剧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是要放下身段,去研究当下受众的审美习惯。我们不迎合,但是我们会结合,创造出作者想讲、受众爱听的故事。”
  □ 本报记者 王臻儒 田可新

  在一些不了解战争题材的观众看来,战争是坚硬的、冷酷的,而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也是程式化、模板化的。事实上,战争是最能彰显人性温度、体现思想深度的艺术素材之一。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不受潮流变化所限,不必担心过时,因此,不少作品成为经典,历经数十年的荧屏更迭,被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发现并喜爱。
  毫无疑问,战争题材是文艺创作中的一座富矿。近年来,虽有精品佳作出现,围绕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的争议却也一直不断,想把战争的故事讲好、讲透,并非易事。
走出“高大全”,
在“反差”中感悟历史

  近日,一部名为《血战松毛岭》的网络剧在优酷热播,该剧讲述了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松毛岭阵地血战七天七夜,为革命信仰奋斗献身的成长故事,刻画了鲜活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群像。该剧节奏明快利落,人物性格多样,甫一播出就收到不少好评。从这部剧的内容制作和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创作者们对战争题材怎样才能拍好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方面,不同于以往基于知名战役做出的改编,松毛岭战役是一场不为观众熟知的战役,红军余部在松毛岭与敌人鏖战七天七夜,为大部队的战略整备争取了宝贵时间。这场异常惨烈的战事却鲜为人知,在缺乏详细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靠当地红军后代的讲述和现场的实地勘察,剧组尽可能地贴近史实,拍出了当年战事的激烈和人性的至诚。“这部剧的意义是挖掘了一部分遗失的战史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松毛岭上发生的故事。”《血战松毛岭》编剧陶佳介绍。
  为了让年轻观众更深入地走进这段历史,剧中分别用幽默诙谐的生活戏和严肃认真的战争戏展现那段历史。青春元素的引入,也为这部剧沉重的基调增添了一抹亮色。《血战松毛岭》导演刘雪松表示,“喜剧的内核往往带有悲剧色彩,通过一些轻松的叙事和青春的视角,既可以中和残酷战争带来的压迫感,也能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战争中的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血战松毛岭》摆脱了脸谱化叙事的桎梏,聚焦于每一个不完美的个体。剧中的余光明、马青山、跛佬等,在理解革命的意义之前,心中并没有家国概念。例如该剧主人公项万金,其实是一名老党员,但作为生意人,他仗义疏财,也存在精明和懦弱,遇到革命溃败的时刻也想过逃跑。在大部分角色的性格中,观众都能看到“不完美”的痕迹,但经过世事淬炼,他们最终成长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红军战士。
  从角色充满反差感的成长中,观众反而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精神和向上的力量。他们每一个人并不是一来就说“我要当红军”,而是在参与到伟大革命洪流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洗涤自己、锻造自己。从这样的人物形象和成长经历中,观众更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得到精神鼓舞。
内容经得起考证
细节经得起推敲

  近年来,即使面对层出不穷的精品剧作和多样化影视剧风格的冲击挑战,不少战争剧仍在观众心目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亮剑》播出17年后,面对超过11万名观众打分,豆瓣评分依然稳定在9分以上;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微博超话界面,有不少剧迷每年都会抽出时间重新看一遍,回忆当时的感动和力量;《跨过鸭绿江》《大决战》分列2021年度收视率排行榜前两名……纵观近年来的国产战争题材作品,能够被观众选择、接受并认可的,大多内容经得起考证、细节经得起推敲、观念经得起检验。在回答“如何拍好”的问题时,这些经典作品有着近乎一致的答案。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内容,内容之核,在于人物。小人物往往是战争类故事的起点,也是故事的着力点。人物有血有肉、丰满立体,就是影视剧创作过程好的开始,战争剧也不例外。从角色的喜怒哀乐中,观众更能将自己代入情境中去。”北京娱评人钟楠说。说起荧屏上最具代表性的军人形象,一定绕不开《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一角色的塑造之所以大获成功,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之外,也少不了角色性格的立体和多面,从生活层面而言,李云龙的性格是粗犷的,但这也为其战场上善出奇兵、勇敢无畏的形象作了铺垫。这显然比那些完美的英雄人物更令人印象深刻。
  战争不是“独角戏”,这一性质决定了此类故事的本质是群像故事。在主角之外,优秀的战争剧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讲好烽火硝烟的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剧情中大大小小的人物来体现时代和战争留下的烙印;在群像戏中,情感关系的塑造和演绎又是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成长变化的巧妙手段。“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能够彰显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情义的存在和可贵,而这些都是反衬战争氛围残酷的手段。我们也不必渲染这种表达,只需让它存在于事件之中。”刘雪松表示。
  在作战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少战争剧开始区分“战略”和“战术”,在具体的作战环节少了些空泛的雄韬伟略,多了些斗智斗勇的具象化智慧。《功勋》的单元短剧《能文能武李延年》虽然只有6集,但在每一场作战的细节方面都作出了合理的设计,例如夜间发信号时,通信员在手电筒上蒙了红布,这样发出的光线亮度低,不容易暴露位置,但在战友的望远镜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类似的细节贯穿剧情始终,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战争类佳作。
  实地实景也是细节处理的加分项。为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跨过鸭绿江》剧组跨5省拍摄,调集了4万余人,布置了3万多个炸点,使用1000多支道具枪械,真实地展现了长津湖战役、奇袭武陵桥,血战松骨峰等知名战役。《血战松毛岭》并非在战役实地福建龙岩拍摄,但剧组专程运来龙岩当地特有的石板,作为场景的外装。有导演曾表示,真枪实弹的演绎比技术合成的视觉效果更加震撼,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实景拍摄能让演员沉浸其中,调动他们的拍摄情绪,从而更加贴合人物形象。
放下身段,
研究当下受众的审美习惯

  国产战争剧的天花板很高,一些战争剧靠大量的研究、精细的拍摄成为经典,但也有不少违背常识、缺乏诚意的影视作品划定了战争剧极低的下限,二者构成了“良莠不齐”的战争剧市场。不少观众都“见识”过这样的战争剧:主角弹无虚发,且永远不会被击杀;角色不论男女、不分场合地浓妆艳抹,即使穿越枪林弹雨,发型依旧不乱;我方阵营中,从将士到平民百姓,随随便便就可以把敌人耍得团团转,与历史中艰难的斗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手撕鬼子”为噱头的“抗战神剧”已经脱离了战争剧的范畴,纵使卖出单集百万元的高价,抑或是拿下多个电视台的收视冠军,都不能掩盖发人深省的事实——脱离了真实历史的战争剧,教化意义不复存在,观众得不到任何思考和感悟,更不必说灵魂震撼与共鸣。这是浮躁的创作者直接忽视的价值,却也是一部优秀战争剧应该带给观众最深刻的影响。
  对创作团队而言,想要打磨出优秀的作品并非易事,利用好手中的历史素材是一件需要时间和精力积淀的事情。挑战之一是历史真实性和创作艺术性之间的平衡。陶佳认为,真实历史是艺术创作的基石,“剧中很多人物都是我们实际采访中遇到的。把人物原型的核心提炼出来,再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就让这个人物显得更鲜活,更接地气。”
  倘若制作团队缺乏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对角色的言行和思想缺乏合理化的推测,故事情节就会与设定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在抗战老兵的回忆中,没有一场战争的胜利是轻而易举获得的。战争意味着随时随地的流血和牺牲,而非浪漫和诗情画意。历史与艺术失衡的消极影响在于对战争失真的美化,不仅掩盖了每一份战争功勋背后的付出,也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失去了对历史的敬畏。
  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和研究,抗战剧就会把战争简单化、趣味化,这是创作者的捷径,但绝非大多观众的喜好。盘点近几年播出的战争剧,“抗战偶像剧”“抗日神剧”频频遇冷,例如《亮剑之雷霆战将》不仅无法复刻05版《亮剑》的成功,更在播出两集后被紧急叫停。捷径失灵,观众正对失真的“爽剧”失去兴趣,而剧情真、三观正的革命历史题材正剧才是赢得观众口碑的正途。
  钟楠认为,宏观历史和人物个体之间的平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抗战是公认的创作难度大、创作空间小的剧作题材。抗战历史脉络明晰,叙事框架上少了许多改动的空间,抗战题材同质化的问题屡见不鲜。“不少剧情中的人物塑造大同小异,说教式的主题升华更是难以吸引观众,久而久之,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他表示。
  面对当下战争题材影视剧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刘雪松给出了他的回答,这也是广大创作者共同的心声:“战争类影视剧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是要放下身段,去研究当下受众的审美习惯。我们不迎合,但是我们会结合,创造出作者想讲、受众爱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