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策毒药”祸害世界经济
2022-11-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前宣布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试图应对居高不下的通胀。虽然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实现增长,但现实困境无法掩盖,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难逃衰退。
为遏制高通胀,美联储历来不惜激进加息,任由经济陷入衰退。归根结底在于美国具有快速转嫁危机走出衰退的手段。通过激进加息引爆衰退,包藏了美国利用美元霸权等“排毒工具”加速对外转嫁危机的算计。
分析人士指出,在党争极化等制度弊端作用下,美国不断释放“政策毒药”,放大经济衰退风险,推升全球通胀,扰动金融市场,破坏国际经贸秩序,祸害世界经济。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6%,较上季度萎缩0.6%有所好转。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支出仅增长1.4%,较前一季度明显收缩。分析人士认为,鉴于前两季度美国经济连续萎缩,加之消费者支出和房地产市场迅速走弱,衰退仍如阴云笼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表示,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主因是贸易逆差收窄。他认为,激进加息将冲击美国出口和房地产市场,导致美国经济最终走向衰退。随着美元升值降低美出口竞争力,以及海外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削弱对美商品需求,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将会消失。高利率还将提高抵押贷款成本,侵蚀美国人的财务空间和购房能力。
本轮全球通胀的成因可追溯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当时推出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又实施“无上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巨量“放水”。
同时,财政政策也开启“撒钱”模式,从次贷危机时期直接注资受困企业,到大幅退税等超常规财政刺激,再到疫情期间以财政手段提振消费。长期大规模货币增发不断积累,造成难以遏制的高通胀局面。
美国著名财经记者威廉·格雷德在其著作《美联储》一书中写道:“种种证据表明,美联储过于容易也过于频繁地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多年来,美国财政货币决策当局越来越沉迷于追逐短期目标,迎合竞选政治的短期利益。美联储为配合白宫政治议程,一再低估通胀形势严峻性,错失控制通胀最佳时机。
2021年2月初,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撰文警告,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可能引发“一代人未曾见过的通胀压力”,但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当时都淡化通胀风险。一直到去年下半年,美联储官员仍坚称通胀是“暂时性的”,风险“可控”。而后,当通胀真正失控时,美联储又迎合政府“削减通胀”的政治议程,采取猛刹车、急转弯式的政策调整,骤然收紧流动性,并与其他美国弊政相叠加,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剧危机外溢,造成全球性伤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警告,世界经济在通胀高企、金融环境收紧、乌克兰危机升级等挑战下,面临巨大下行风险。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挑战背后都离不开美国因素。美国一系列的“政策毒药”正在损害全球经济治理效能。
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合理适度的金融支持。美国为应对本国通胀激进加息,导致全球金融环境收紧,他国决策空间受限,增长前景黯淡。
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公平有效的市场秩序。美国为应对本国产业困局,变着法搞贸易保护主义,人为提高贸易成本,恶化国际关系。
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美国为维护霸权利益,在地缘政治中不断拱火,破坏国际稳定,影响投资意愿和经济活动。美国欧亚集团主席克利夫·库普钱日前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文指出,乌克兰危机升级造成全球商品和供应短缺,进口风险和价格冲击让各国企业损失惨重。
这一切都根源于特殊利益集团主导下的美国决策机制。美国政治极化、党派恶斗令其政策制定过程日趋紊乱,呈现出短期化、极端化、民粹化特征,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美国“政策毒药”的毒性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邓茜 许缘)
为遏制高通胀,美联储历来不惜激进加息,任由经济陷入衰退。归根结底在于美国具有快速转嫁危机走出衰退的手段。通过激进加息引爆衰退,包藏了美国利用美元霸权等“排毒工具”加速对外转嫁危机的算计。
分析人士指出,在党争极化等制度弊端作用下,美国不断释放“政策毒药”,放大经济衰退风险,推升全球通胀,扰动金融市场,破坏国际经贸秩序,祸害世界经济。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6%,较上季度萎缩0.6%有所好转。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支出仅增长1.4%,较前一季度明显收缩。分析人士认为,鉴于前两季度美国经济连续萎缩,加之消费者支出和房地产市场迅速走弱,衰退仍如阴云笼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表示,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主因是贸易逆差收窄。他认为,激进加息将冲击美国出口和房地产市场,导致美国经济最终走向衰退。随着美元升值降低美出口竞争力,以及海外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削弱对美商品需求,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将会消失。高利率还将提高抵押贷款成本,侵蚀美国人的财务空间和购房能力。
本轮全球通胀的成因可追溯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当时推出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又实施“无上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巨量“放水”。
同时,财政政策也开启“撒钱”模式,从次贷危机时期直接注资受困企业,到大幅退税等超常规财政刺激,再到疫情期间以财政手段提振消费。长期大规模货币增发不断积累,造成难以遏制的高通胀局面。
美国著名财经记者威廉·格雷德在其著作《美联储》一书中写道:“种种证据表明,美联储过于容易也过于频繁地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多年来,美国财政货币决策当局越来越沉迷于追逐短期目标,迎合竞选政治的短期利益。美联储为配合白宫政治议程,一再低估通胀形势严峻性,错失控制通胀最佳时机。
2021年2月初,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撰文警告,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可能引发“一代人未曾见过的通胀压力”,但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当时都淡化通胀风险。一直到去年下半年,美联储官员仍坚称通胀是“暂时性的”,风险“可控”。而后,当通胀真正失控时,美联储又迎合政府“削减通胀”的政治议程,采取猛刹车、急转弯式的政策调整,骤然收紧流动性,并与其他美国弊政相叠加,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剧危机外溢,造成全球性伤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警告,世界经济在通胀高企、金融环境收紧、乌克兰危机升级等挑战下,面临巨大下行风险。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挑战背后都离不开美国因素。美国一系列的“政策毒药”正在损害全球经济治理效能。
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合理适度的金融支持。美国为应对本国通胀激进加息,导致全球金融环境收紧,他国决策空间受限,增长前景黯淡。
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公平有效的市场秩序。美国为应对本国产业困局,变着法搞贸易保护主义,人为提高贸易成本,恶化国际关系。
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美国为维护霸权利益,在地缘政治中不断拱火,破坏国际稳定,影响投资意愿和经济活动。美国欧亚集团主席克利夫·库普钱日前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文指出,乌克兰危机升级造成全球商品和供应短缺,进口风险和价格冲击让各国企业损失惨重。
这一切都根源于特殊利益集团主导下的美国决策机制。美国政治极化、党派恶斗令其政策制定过程日趋紊乱,呈现出短期化、极端化、民粹化特征,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美国“政策毒药”的毒性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邓茜 许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