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平方米停车场腾给学生种地
曲阜:耕读教育为“双减”注入新活力
2022-11-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孟一
本报通讯员 张艳
10月13日中午,曲阜东方学校的食堂里又准时响起了锅碗瓢盆协奏曲。只是与以往不同,这一天,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每个人餐盘里的饭菜都被“消灭”得干干净净。“之前只是跟着课本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感觉并不真切。直到自己扛起锄头下了地,才知道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茄子、辣椒变成了眼前香喷喷的午餐,6年级3班的孟逸菲边说边大口嚼了起来。
曲阜东方学校位于曲阜市区,学校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城市家庭,对于这些在城市里绽放的花朵来说,有的甚至到了高年级都不知道茄子是长在树上还是结在秧上。为重拾“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古训,前段时间,曲阜东方学校校长王廷志作了一个令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把已经平整好的700平方米停车场掀掉,腾出来给学生们种地。于是,校园的北墙缘下,每天都有一群围着田埂转的“新农人”,地里也长出了小麦、玉米、蔬菜。
古有少年“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今天,这种既探究书本,又亲近土地的“耕读之风”依然值得提倡。在“双减”政策深入落实的背景下,曲阜各学校纷纷选择从“被遗忘”的土地入手,以耕读教育为中小学教育提质增效注入了新活力。
“在中小学开展耕读教育,首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土地的感情。”谈起开展耕读教育的思路,王廷志表示,农事劳动是最好的土地教育,孩子们在土地上出过汗、流过泪、获得过丰收,自然就能找到课本中关于田园乡情、农村农民的情感来源。于是,学校按照作物耕作时令,给孩子们列出了一整年的种植表,买好了肥料、种子和农具,按班级进行土地分配,日常耕作和收获全由孩子们亲手打理。
农事体验的成就感来自辛苦过后的收获。为了放大孩子们的获得感,学校将土地上的全部收成都用作了校食堂的食材,当孩子们吃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果实,对劳动、对劳动人民、对食材的尊重感油然而生。在王廷志看来,耕读教育是实现“五育并举”、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极佳抓手,本身兼具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属性,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学生在耕读教育中能够知农事、敬自然、勤四体、明道德、善思维、养雅趣,促进全面发展和成长。
深秋时节,山楂红了。10月21日,曲阜夫子学校果园教学区的山楂红透,像极了一盏盏小红灯。在校食堂老师的指导下,初中部的孩子们把亲手栽种、养护、采收的山楂带进了农事实践课,在经过清洗、穿串等几个步骤后,将山楂放入糖浆中滚上几滚,一串串酸甜可口的糖葫芦便做成了,这一体验恰好呼应了孩子们刚刚做的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甜甜的山楂》。
“耕读教育最忌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所以,结合各学科学习内容进行科学的体验设计非常重要。”曲阜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宫同文表示,在设计耕读教育课程和活动时,他们注重将知识传授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的能力。
如今,曲阜市已有9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耕读教育课,研发了合乎各自教学特点的校本教材。除了以学校为主体的体验场地外,山东儒源文化集团等社会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也在山野间广泛布设了农事体验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专业的体验项目和课程。在曲阜,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正依托文化“两创”、不断对过去“耕读分离”的模式进行转化、去粗取精,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本报通讯员 张艳
10月13日中午,曲阜东方学校的食堂里又准时响起了锅碗瓢盆协奏曲。只是与以往不同,这一天,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每个人餐盘里的饭菜都被“消灭”得干干净净。“之前只是跟着课本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感觉并不真切。直到自己扛起锄头下了地,才知道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茄子、辣椒变成了眼前香喷喷的午餐,6年级3班的孟逸菲边说边大口嚼了起来。
曲阜东方学校位于曲阜市区,学校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城市家庭,对于这些在城市里绽放的花朵来说,有的甚至到了高年级都不知道茄子是长在树上还是结在秧上。为重拾“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古训,前段时间,曲阜东方学校校长王廷志作了一个令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把已经平整好的700平方米停车场掀掉,腾出来给学生们种地。于是,校园的北墙缘下,每天都有一群围着田埂转的“新农人”,地里也长出了小麦、玉米、蔬菜。
古有少年“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今天,这种既探究书本,又亲近土地的“耕读之风”依然值得提倡。在“双减”政策深入落实的背景下,曲阜各学校纷纷选择从“被遗忘”的土地入手,以耕读教育为中小学教育提质增效注入了新活力。
“在中小学开展耕读教育,首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土地的感情。”谈起开展耕读教育的思路,王廷志表示,农事劳动是最好的土地教育,孩子们在土地上出过汗、流过泪、获得过丰收,自然就能找到课本中关于田园乡情、农村农民的情感来源。于是,学校按照作物耕作时令,给孩子们列出了一整年的种植表,买好了肥料、种子和农具,按班级进行土地分配,日常耕作和收获全由孩子们亲手打理。
农事体验的成就感来自辛苦过后的收获。为了放大孩子们的获得感,学校将土地上的全部收成都用作了校食堂的食材,当孩子们吃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果实,对劳动、对劳动人民、对食材的尊重感油然而生。在王廷志看来,耕读教育是实现“五育并举”、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极佳抓手,本身兼具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属性,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学生在耕读教育中能够知农事、敬自然、勤四体、明道德、善思维、养雅趣,促进全面发展和成长。
深秋时节,山楂红了。10月21日,曲阜夫子学校果园教学区的山楂红透,像极了一盏盏小红灯。在校食堂老师的指导下,初中部的孩子们把亲手栽种、养护、采收的山楂带进了农事实践课,在经过清洗、穿串等几个步骤后,将山楂放入糖浆中滚上几滚,一串串酸甜可口的糖葫芦便做成了,这一体验恰好呼应了孩子们刚刚做的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甜甜的山楂》。
“耕读教育最忌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所以,结合各学科学习内容进行科学的体验设计非常重要。”曲阜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宫同文表示,在设计耕读教育课程和活动时,他们注重将知识传授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的能力。
如今,曲阜市已有9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耕读教育课,研发了合乎各自教学特点的校本教材。除了以学校为主体的体验场地外,山东儒源文化集团等社会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也在山野间广泛布设了农事体验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专业的体验项目和课程。在曲阜,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正依托文化“两创”、不断对过去“耕读分离”的模式进行转化、去粗取精,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