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从数字化、信息化入手,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山区课堂传来动人的歌
2022-11-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张明 孔力 李振岗
“高山坡啰,飘白云,白云深处啰,响铃声……”日前,海拔100余米的汶上县北部山区,军屯乡云尾小学课堂上传来动人的歌声。欢快的旋律飘过山头,飞进田野,引得鸟儿也落到附近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歌声来自教室里的一块大屏幕,上面唱歌的老师来自30多公里外的汶上县城——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音乐教师徐炳喜正在为五年级一班上音乐课,歌声通过“同步课堂”传到了包括云尾小学在内的3所山村小学,让偏远农村的孩子们也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学校只有59名学生,语文、数学等主科的教师还能满足学生需求,可英语、音乐、美术等科目,长年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表上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可一到上课时,要么被主科占用,要么由其他科目的教师跨界讲课。教师走教等其他方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云尾小学校长郭宗军感慨,《叮铃铃》这首歌从前只从课本上见过歌词,没想到唱出来这么好听。长期以来,偏远农村难以吸引年轻教师,教师老龄化、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绊脚石”。
如何破解城乡教育“失衡”?汶上县从数字化、信息化入手,弥补这块短板。“十三五”期间,汶上县投入6000万元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实施网络升级、“同步课堂”、精准教学和培育示范四大建设工程。通过网络升级改造实现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千兆到校园,百兆进班级,在济宁市率先实现IPV6网络应用全覆盖。
当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歌声传进山区,城区优质学校教师在对本校学生上课的同时,与结对的乡村学校教师一起,对乡村学校学生开展在线互动协同教学。两校实行同步管理,教师同步备课,学生同步上课、作业、接受辅导。教师身在县城,就能提问几十公里外的偏远农村课堂里的学生。目前,汶上县“同步课堂”已经覆盖全县150所学校。
汶上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兆刚介绍,汶上县建设“同步课堂”试点学校和全连接云平台,建成全县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和智能阅卷系统,“AI数据”应用覆盖全县所有学校,惠及全县9万余名师生,实现“班班一体机、校校有录播、校校能直播”。
汶上县支持乡镇中心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改造,构建个性化和适应性的智慧学习环境。每年培育技术赋能智慧教育试点校10所、示范校2所,培养智慧种子教师10名,形成智慧课堂示范课例100节。探索“镇域结对帮扶共同体”模式,组建28个城乡、镇域结对共同体,开展直播、录播、“1+N”“0+N”等多种授课方式,实现“同步课堂”常态化应用。
崔兆刚表示,“同步课堂”能够实现实时交流、同步评价、活动共享功能,让城乡教育零时差,搭建起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桥梁。在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助力下,汶上县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初显。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季高考中,汶上县有两名考生考入北京大学,两人均来自刘楼镇的农村。
本报通讯员 张明 孔力 李振岗
“高山坡啰,飘白云,白云深处啰,响铃声……”日前,海拔100余米的汶上县北部山区,军屯乡云尾小学课堂上传来动人的歌声。欢快的旋律飘过山头,飞进田野,引得鸟儿也落到附近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歌声来自教室里的一块大屏幕,上面唱歌的老师来自30多公里外的汶上县城——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音乐教师徐炳喜正在为五年级一班上音乐课,歌声通过“同步课堂”传到了包括云尾小学在内的3所山村小学,让偏远农村的孩子们也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学校只有59名学生,语文、数学等主科的教师还能满足学生需求,可英语、音乐、美术等科目,长年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表上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可一到上课时,要么被主科占用,要么由其他科目的教师跨界讲课。教师走教等其他方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云尾小学校长郭宗军感慨,《叮铃铃》这首歌从前只从课本上见过歌词,没想到唱出来这么好听。长期以来,偏远农村难以吸引年轻教师,教师老龄化、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绊脚石”。
如何破解城乡教育“失衡”?汶上县从数字化、信息化入手,弥补这块短板。“十三五”期间,汶上县投入6000万元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实施网络升级、“同步课堂”、精准教学和培育示范四大建设工程。通过网络升级改造实现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千兆到校园,百兆进班级,在济宁市率先实现IPV6网络应用全覆盖。
当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歌声传进山区,城区优质学校教师在对本校学生上课的同时,与结对的乡村学校教师一起,对乡村学校学生开展在线互动协同教学。两校实行同步管理,教师同步备课,学生同步上课、作业、接受辅导。教师身在县城,就能提问几十公里外的偏远农村课堂里的学生。目前,汶上县“同步课堂”已经覆盖全县150所学校。
汶上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兆刚介绍,汶上县建设“同步课堂”试点学校和全连接云平台,建成全县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和智能阅卷系统,“AI数据”应用覆盖全县所有学校,惠及全县9万余名师生,实现“班班一体机、校校有录播、校校能直播”。
汶上县支持乡镇中心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改造,构建个性化和适应性的智慧学习环境。每年培育技术赋能智慧教育试点校10所、示范校2所,培养智慧种子教师10名,形成智慧课堂示范课例100节。探索“镇域结对帮扶共同体”模式,组建28个城乡、镇域结对共同体,开展直播、录播、“1+N”“0+N”等多种授课方式,实现“同步课堂”常态化应用。
崔兆刚表示,“同步课堂”能够实现实时交流、同步评价、活动共享功能,让城乡教育零时差,搭建起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桥梁。在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助力下,汶上县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初显。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季高考中,汶上县有两名考生考入北京大学,两人均来自刘楼镇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