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传承红色基因 聚焦铸魂育人

2022-10-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协和学院认真贯彻“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要求,根据民办高校特点,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取得较好成效。
加强科学理论教育
丰富红色基因教育内涵
  学院通过开展红色基因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理论自信。
  校外专家进校园。全校7个二级学院(部)都与区县级党校建立红色育人共建基地,请党校专家进学院举办理论专题讲座,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校领导进讲堂。学校领导依托“协和大讲堂”平台,每季度举办一次理论讲座,并根据上级部署安排2—3场专题讲座,先后举办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等讲座。
  中层干部进班级。二级单位负责人利用课余时间下到班级,举办小课堂,采取“短平快”的方法,每次集中讲透一个问题,时间不超过半小时。3年来,共举办讲座、“小课堂”102场次,参加师生12.5万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理论素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红色基因教育环境
  学院把红色基因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淀起厚实的红色精神内涵。
  每逢重大节日,学院都举办红色系列活动,形成以“一场报告、一个故事汇、一次‘五老’进校园、一次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4+X”模块化活动模式,让红色经典成为节日文化主旋律。每年举办“书香协和”“新苗艺术展”等活动;每天播报红色经典30分钟,让红色文化浸润校园;定期举办演讲会、座谈会、主题班会,师生畅谈接受红色教育的感受;举行“红色歌曲大家唱”等歌咏比赛,抒发师生传承红色传统的情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铭记百年史,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先后举办“青春心向党”主题演讲、“致敬英烈”诗词诵读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挖掘利用社会资源
拓展红色基因教育渠道
  主动走出校门,充分运用并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构建校内外一体的红色教育体系。
  共建红色育人基地。在原有基础上,近年来先后与辛弃疾纪念馆、历城区革命烈士陵园、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纪念馆、辛锐烈士纪念馆、章丘三涧溪村等单位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总数达到25个。开展学校师生与社区老幼牵手、社区“五老”与在校学生牵手的“双牵双育”活动,形成学校与社区双向育人格局。
  共组“五老”育人队伍。针对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没有自己退休人员的实际,充分利用好社会“五老”资源,邀请学校驻地的党政机关、社区中的离退休老干部和英模人物加入“五老”队伍。动员学生家长中符合条件的亲属,参加学校“五老”队伍。
  用好社会教育场所。组织师生到中共山东党史陈列馆、济南战役纪念馆、解放阁、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就义地等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家乡‘红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利用假期以家乡驻地为重点,寻访参观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活动的4700多名师生现场感受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
引导师生知行合一
彰显红色基因教育践行属性
  在红色基因教育中,注重引导师生知行合一,把红色精神落实到行动上。开展“一助三促”活动,以老带新,使194名青年教师得到有效帮助。开展“助你就业”活动,帮助266名就业特别困难学生实现就业。
  广大师生学英雄事迹,做红色传人。扶危济困风气得到发扬,累计为校内家庭或个人遇到变故的师生捐款达53.4万余元,为社会困难群体和灾区捐款47.37万元。师生深入学校周边社区、敬老院、幼儿园,开展经常性的爱心服务活动。到驻地16个村庄设置助农教室、图书阅览室、农机服务站,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助推驻地乡村振兴。开展“千人百年党史进乡村”活动,成立47个宣传小分队,1800多名师生深入共建联系点,持续开展理论宣讲、义诊服务等活动。红色基因教育升华了广大师生的思想境界,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山东协和学院认真贯彻“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要求,根据民办高校特点,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取得较好成效。
加强科学理论教育
丰富红色基因教育内涵
  学院通过开展红色基因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理论自信。
  校外专家进校园。全校7个二级学院(部)都与区县级党校建立红色育人共建基地,请党校专家进学院举办理论专题讲座,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校领导进讲堂。学校领导依托“协和大讲堂”平台,每季度举办一次理论讲座,并根据上级部署安排2—3场专题讲座,先后举办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等讲座。
  中层干部进班级。二级单位负责人利用课余时间下到班级,举办小课堂,采取“短平快”的方法,每次集中讲透一个问题,时间不超过半小时。3年来,共举办讲座、“小课堂”102场次,参加师生12.5万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理论素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红色基因教育环境
  学院把红色基因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淀起厚实的红色精神内涵。
  每逢重大节日,学院都举办红色系列活动,形成以“一场报告、一个故事汇、一次‘五老’进校园、一次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4+X”模块化活动模式,让红色经典成为节日文化主旋律。每年举办“书香协和”“新苗艺术展”等活动;每天播报红色经典30分钟,让红色文化浸润校园;定期举办演讲会、座谈会、主题班会,师生畅谈接受红色教育的感受;举行“红色歌曲大家唱”等歌咏比赛,抒发师生传承红色传统的情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铭记百年史,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先后举办“青春心向党”主题演讲、“致敬英烈”诗词诵读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挖掘利用社会资源
拓展红色基因教育渠道
  主动走出校门,充分运用并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构建校内外一体的红色教育体系。
  共建红色育人基地。在原有基础上,近年来先后与辛弃疾纪念馆、历城区革命烈士陵园、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纪念馆、辛锐烈士纪念馆、章丘三涧溪村等单位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总数达到25个。开展学校师生与社区老幼牵手、社区“五老”与在校学生牵手的“双牵双育”活动,形成学校与社区双向育人格局。
  共组“五老”育人队伍。针对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没有自己退休人员的实际,充分利用好社会“五老”资源,邀请学校驻地的党政机关、社区中的离退休老干部和英模人物加入“五老”队伍。动员学生家长中符合条件的亲属,参加学校“五老”队伍。
  用好社会教育场所。组织师生到中共山东党史陈列馆、济南战役纪念馆、解放阁、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就义地等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家乡‘红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利用假期以家乡驻地为重点,寻访参观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活动的4700多名师生现场感受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
引导师生知行合一
彰显红色基因教育践行属性
  在红色基因教育中,注重引导师生知行合一,把红色精神落实到行动上。开展“一助三促”活动,以老带新,使194名青年教师得到有效帮助。开展“助你就业”活动,帮助266名就业特别困难学生实现就业。
  广大师生学英雄事迹,做红色传人。扶危济困风气得到发扬,累计为校内家庭或个人遇到变故的师生捐款达53.4万余元,为社会困难群体和灾区捐款47.37万元。师生深入学校周边社区、敬老院、幼儿园,开展经常性的爱心服务活动。到驻地16个村庄设置助农教室、图书阅览室、农机服务站,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助推驻地乡村振兴。开展“千人百年党史进乡村”活动,成立47个宣传小分队,1800多名师生深入共建联系点,持续开展理论宣讲、义诊服务等活动。红色基因教育升华了广大师生的思想境界,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