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
2022-10-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郭宇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复兴的中坚。更好满足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要牢固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倾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要历史交汇期,改革发展也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讲好“大思政课”必须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篇大文章,解决好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通识课、理论课,更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仰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是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品德的青年学生是全国高校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时代呼唤“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的优秀青年,讲好“大思政课”要与新时代人才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就要切实增强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培养民族复兴中坚力量的使命感,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担当奉献,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重视教师的独特作用。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之一。思政课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思政课理论视野的广度和政治境界的高度。因此,“大思政课”要明确教师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加大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要着力培养政治觉悟性高、师德师风素养高、视野宽广事业心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实施“大思政课”理念夯实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多研究多琢磨,用心沟通、用情传递,让广大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讲好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好各类载体。第一,灵活运用通用载体。用好“大思政课”,要准确把握其“大”的特点,不断丰富“大思政课”的内容、途径、载体,有效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要在实施“大思政课”理念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全力支持的格局,营造全社会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第二,灵活运用关键载体。无规矩不成方圆,体制机制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关键性载体。要加强“大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强化“大思政课”理念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办好“大思政课”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各项促进“大思政课”理念实施的政策措施,确保“大思政课”扎实有效开展。第三,灵活运用实践载体。学以致用是“大思政课”的终极目标,理论联系实践是形成“大思政课”成效的关键方法。思政课政治性很强,但实践性更强。在实施“大思政课”理念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为遵循,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将“大思政课”与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各类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通过实践巩固“大思政课”成果,延伸“大思政课”内涵,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社会亲和力和实践性,让“大思政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大思政课”是新时代下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手段,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举措。各方更加充分认识“大思政课”的重要性,构建和完善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为“大思政课”理念实施提供政策引导和各类支持,就能确保“大思政课”切实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培养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复兴的中坚。更好满足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要牢固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倾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要历史交汇期,改革发展也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讲好“大思政课”必须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篇大文章,解决好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通识课、理论课,更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仰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是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品德的青年学生是全国高校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时代呼唤“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的优秀青年,讲好“大思政课”要与新时代人才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就要切实增强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培养民族复兴中坚力量的使命感,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担当奉献,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重视教师的独特作用。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之一。思政课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思政课理论视野的广度和政治境界的高度。因此,“大思政课”要明确教师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加大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要着力培养政治觉悟性高、师德师风素养高、视野宽广事业心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实施“大思政课”理念夯实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多研究多琢磨,用心沟通、用情传递,让广大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讲好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好各类载体。第一,灵活运用通用载体。用好“大思政课”,要准确把握其“大”的特点,不断丰富“大思政课”的内容、途径、载体,有效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要在实施“大思政课”理念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全力支持的格局,营造全社会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第二,灵活运用关键载体。无规矩不成方圆,体制机制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关键性载体。要加强“大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强化“大思政课”理念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办好“大思政课”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各项促进“大思政课”理念实施的政策措施,确保“大思政课”扎实有效开展。第三,灵活运用实践载体。学以致用是“大思政课”的终极目标,理论联系实践是形成“大思政课”成效的关键方法。思政课政治性很强,但实践性更强。在实施“大思政课”理念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为遵循,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将“大思政课”与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各类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通过实践巩固“大思政课”成果,延伸“大思政课”内涵,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社会亲和力和实践性,让“大思政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大思政课”是新时代下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手段,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举措。各方更加充分认识“大思政课”的重要性,构建和完善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为“大思政课”理念实施提供政策引导和各类支持,就能确保“大思政课”切实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培养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