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山东怎么做?
2022-09-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王新蕾
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新风险,给金融监管、消费权益保护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
山东银行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浪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近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肖龙沧接受记者专访,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记者:金融业是高度信息化的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是金融改革创新的基本途径。山东银行业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来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防范能力?
肖龙沧:近年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加强金融科技规划,把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与包容性。
得益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业务可实现信息化、数据化,把手工对账、人工审核、纸质流转等流程转到线上。各银行机构推进信贷流程智慧化再造,实现“线上获客、大数据风控、智能审批、便捷发放”,让大量不在传统金融视野中的小微市场主体获得了金融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加快构筑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体系,推广互联网远程办理方式,让广大市场主体足不出户便能办理支付、国库、外汇、征信查询等基础金融业务及大部分商业银行业务。
金融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具有跨界服务其他领域的优势。人行济南分行重点在政务、民生等领域拓展服务,把银行服务体系打造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依托大数据技术,各银行普遍提升了信用风险防控能力,对高风险交易智能识别预警,对可疑交易实施自动化拦截,避免了许多以往事后审计才能发现的问题。不少银行还发挥区块链技术在防篡改、可追溯、多方协同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对票据伪造、一票多卖、重复抵质押等行为的风险抵御能力。
记者: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山东如何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对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支撑?
肖龙沧:我们不断加强金融科技规划,推进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广与运维。加强现代支付系统在山东的推广应用,支撑海量支付清算业务,近年来,大小额支付系统一年约处理业务近6亿笔300多万亿元;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约处理支付业务4亿笔10万亿元。
由于相关政府部门掌握不同领域的大量涉企数据,长期以来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问题,银行普遍反映查询难、共享难。对此,人行济南分行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数据共享,2022年1月,山东上线运行了“山东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初步推进市场监管、发改、人社、环保和电力等五部门数据共享,后期将逐步扩大共享范围。
数据是和劳动、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应加快推进数据要素集中管理、信息系统集中运营,深化数据综合应用。人行济南分行将加快省级金融数据中心建设,强化对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
记者:数字化转型也伴随着数据过度采集、个人信息滥用、隐私泄露等问题,该如何应对这些风险?
肖龙沧:防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既要应对传统金融固有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还要应对与金融科技有关的数据安全、技术安全,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人行济南分行坚持数字转型和数据安全管理两手抓,认真保护消费者的数字产权。
数据采集环节,要求金融机构必须秉持“安全合规、分级分类、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原则,明确原始数据和衍生数据收集目的、加工方式和使用范围,确保在用户充分知情、明确授权前提下规范开展数据收集使用,避免数据过度收集。
数据共享环节,引导金融机构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类使用,在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域前提下规范数据共享应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
记者: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拓展了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了包容性,也带来了新的不公平,该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肖龙沧:金融科技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具优势,有些中小银行跟跑吃力,没有能力开发业务系统,外购服务又担心安全问题,陷入“两难”困境。在山东实践中,省农信联社强化科技服务功能,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信息系统建设,为全省农商行系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高弹性、低成本、人性化的基础设施支撑。总体看,应高度关注小银行科技建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与支持,让小银行能够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步伐。
还要着力消弭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数字鸿沟”。智能技术发展越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面临的不适应问题就越突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应把无障碍金融服务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加大金融服务设施和产品“适老化”改造。
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新风险,给金融监管、消费权益保护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
山东银行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浪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近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肖龙沧接受记者专访,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记者:金融业是高度信息化的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是金融改革创新的基本途径。山东银行业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来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防范能力?
肖龙沧:近年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加强金融科技规划,把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与包容性。
得益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业务可实现信息化、数据化,把手工对账、人工审核、纸质流转等流程转到线上。各银行机构推进信贷流程智慧化再造,实现“线上获客、大数据风控、智能审批、便捷发放”,让大量不在传统金融视野中的小微市场主体获得了金融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加快构筑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体系,推广互联网远程办理方式,让广大市场主体足不出户便能办理支付、国库、外汇、征信查询等基础金融业务及大部分商业银行业务。
金融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具有跨界服务其他领域的优势。人行济南分行重点在政务、民生等领域拓展服务,把银行服务体系打造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依托大数据技术,各银行普遍提升了信用风险防控能力,对高风险交易智能识别预警,对可疑交易实施自动化拦截,避免了许多以往事后审计才能发现的问题。不少银行还发挥区块链技术在防篡改、可追溯、多方协同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对票据伪造、一票多卖、重复抵质押等行为的风险抵御能力。
记者: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山东如何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对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支撑?
肖龙沧:我们不断加强金融科技规划,推进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广与运维。加强现代支付系统在山东的推广应用,支撑海量支付清算业务,近年来,大小额支付系统一年约处理业务近6亿笔300多万亿元;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约处理支付业务4亿笔10万亿元。
由于相关政府部门掌握不同领域的大量涉企数据,长期以来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问题,银行普遍反映查询难、共享难。对此,人行济南分行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数据共享,2022年1月,山东上线运行了“山东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初步推进市场监管、发改、人社、环保和电力等五部门数据共享,后期将逐步扩大共享范围。
数据是和劳动、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应加快推进数据要素集中管理、信息系统集中运营,深化数据综合应用。人行济南分行将加快省级金融数据中心建设,强化对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
记者:数字化转型也伴随着数据过度采集、个人信息滥用、隐私泄露等问题,该如何应对这些风险?
肖龙沧:防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既要应对传统金融固有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还要应对与金融科技有关的数据安全、技术安全,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人行济南分行坚持数字转型和数据安全管理两手抓,认真保护消费者的数字产权。
数据采集环节,要求金融机构必须秉持“安全合规、分级分类、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原则,明确原始数据和衍生数据收集目的、加工方式和使用范围,确保在用户充分知情、明确授权前提下规范开展数据收集使用,避免数据过度收集。
数据共享环节,引导金融机构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类使用,在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域前提下规范数据共享应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
记者: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拓展了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了包容性,也带来了新的不公平,该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肖龙沧:金融科技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具优势,有些中小银行跟跑吃力,没有能力开发业务系统,外购服务又担心安全问题,陷入“两难”困境。在山东实践中,省农信联社强化科技服务功能,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信息系统建设,为全省农商行系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高弹性、低成本、人性化的基础设施支撑。总体看,应高度关注小银行科技建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与支持,让小银行能够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步伐。
还要着力消弭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数字鸿沟”。智能技术发展越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面临的不适应问题就越突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应把无障碍金融服务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加大金融服务设施和产品“适老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