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5”社区治理共同体,擦亮“环翠治理”品牌

人往社区聚 事在身边办

2022-09-16 作者: 彭辉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阮宝勇 田常力

  环翠区是威海中心城区,拥有105个城市社区,生活着50万社区居民。疫情发生以来,尤其是大面积居家情况的发生,对原有的治理体系形成了冲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翠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信用融合、行业协同、网格支撑、城乡互促的“1+5”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全面推广“1+8+N”社区应急响应体系,以“网格精细化、队伍专业化、诚信契约化”促进“人往社区聚,事在身边办”,进一步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响“环翠治理”品牌。
个性需求咋解决?网格精细化
  网格化一直是“环翠治理”的法宝,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不断完善,目前环翠区已组建起1.4万余名由楼长、单元长为主要力量的“小巷管家”队伍。
  居民诉求不断丰富多元、疫情居家期间各种情况层出不穷,现有的网格划分和人员配备已难以应对。为进一步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环翠区不断提高网格“像素”,把各个实体网格进一步分解细化,组建、规范、优化各种虚拟社群,开展线上治理服务场景营造,实现居民需求精准定位,问题反映一键直达,处理情况即时反馈。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组建了6个实名制网格微信群,群里发通知,机器人“居民助理”还会自动“@”没有回复的居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丛翠霞说:“在虚拟网格里,居民诉求第一时间被接收并反馈,实现了点对点、流程化、闭环式治理。”
  文明养犬、舞蹈合唱、惠民电影等建在虚拟网格里的“俱乐部”也组建起来,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聚在一起,通过定期举办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居民关系。
人手短缺咋破解?队伍专业化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关键在有人干事。疫情居家期间,临危受命的志愿者队伍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维持社区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怎样让这支应急“突击队”成为“常备军”,确保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环翠区全面推广“1+8+N”社区应急响应体系,“1”指的是社区党组织领导统筹各方力量,“8”指的是建立起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物资、医护、消防安全、交通、危机干预、弱势群体关怀、信息、志愿管理8个专项小组,“N”指的是及时响应社区在平时、战时的N项实时需求,社区“平战转换”应急处置能力大大提升。
  1.4万名“小巷管家”、8.3万名志愿者、6300余居民骨干、新就业群体纷纷成为社区编外工作人员。44岁的尹艺星是一名外卖小哥,疫情期间帮忙搭帐篷、送蔬菜,疫情后化身流动“小巷管家”。目前,尹艺星和900余名外卖骑手成为服务社区的一支“轻骑兵”,他们每天会把工作途中发现的不安全、不文明等行为拍下来发到社区微信群里,通过社区及时解决,把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
信用建设咋深化?诚信契约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信用融合成为环翠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原先的信用赋分标准大多是由街道社区制定,根据居民表现进行加减分,再根据信用分高低进行相应的奖惩。效果虽然不错,但由于没有把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进来,一把尺子量长短,多少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当前,环翠区探索建立以居民公约为主,个性化规范协议为补充的“契约化+信用”机制,尊重参与者的意愿。
  早市脏乱差、噪音大是居民投诉的热点焦点,鲸园街道古陌社区邀请商户代表、居民代表共同议定《市场商家诚信赋分标准》,建立“一摊主一档案”,共签订300余份“诚信承诺书”,根据摊主实际表现进行加减分,定期公示积分情况。摊主张大龙说:“规定是我们摊主参与制定的,当然要自觉遵守,而且,积分高的可以减免摊位费,孩子还能去参加社区提供的免费课程,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 本 报 记 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阮宝勇 田常力

  环翠区是威海中心城区,拥有105个城市社区,生活着50万社区居民。疫情发生以来,尤其是大面积居家情况的发生,对原有的治理体系形成了冲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翠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信用融合、行业协同、网格支撑、城乡互促的“1+5”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全面推广“1+8+N”社区应急响应体系,以“网格精细化、队伍专业化、诚信契约化”促进“人往社区聚,事在身边办”,进一步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响“环翠治理”品牌。
个性需求咋解决?网格精细化
  网格化一直是“环翠治理”的法宝,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不断完善,目前环翠区已组建起1.4万余名由楼长、单元长为主要力量的“小巷管家”队伍。
  居民诉求不断丰富多元、疫情居家期间各种情况层出不穷,现有的网格划分和人员配备已难以应对。为进一步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环翠区不断提高网格“像素”,把各个实体网格进一步分解细化,组建、规范、优化各种虚拟社群,开展线上治理服务场景营造,实现居民需求精准定位,问题反映一键直达,处理情况即时反馈。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组建了6个实名制网格微信群,群里发通知,机器人“居民助理”还会自动“@”没有回复的居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丛翠霞说:“在虚拟网格里,居民诉求第一时间被接收并反馈,实现了点对点、流程化、闭环式治理。”
  文明养犬、舞蹈合唱、惠民电影等建在虚拟网格里的“俱乐部”也组建起来,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聚在一起,通过定期举办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居民关系。
人手短缺咋破解?队伍专业化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关键在有人干事。疫情居家期间,临危受命的志愿者队伍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维持社区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怎样让这支应急“突击队”成为“常备军”,确保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环翠区全面推广“1+8+N”社区应急响应体系,“1”指的是社区党组织领导统筹各方力量,“8”指的是建立起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物资、医护、消防安全、交通、危机干预、弱势群体关怀、信息、志愿管理8个专项小组,“N”指的是及时响应社区在平时、战时的N项实时需求,社区“平战转换”应急处置能力大大提升。
  1.4万名“小巷管家”、8.3万名志愿者、6300余居民骨干、新就业群体纷纷成为社区编外工作人员。44岁的尹艺星是一名外卖小哥,疫情期间帮忙搭帐篷、送蔬菜,疫情后化身流动“小巷管家”。目前,尹艺星和900余名外卖骑手成为服务社区的一支“轻骑兵”,他们每天会把工作途中发现的不安全、不文明等行为拍下来发到社区微信群里,通过社区及时解决,把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
信用建设咋深化?诚信契约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信用融合成为环翠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原先的信用赋分标准大多是由街道社区制定,根据居民表现进行加减分,再根据信用分高低进行相应的奖惩。效果虽然不错,但由于没有把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进来,一把尺子量长短,多少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当前,环翠区探索建立以居民公约为主,个性化规范协议为补充的“契约化+信用”机制,尊重参与者的意愿。
  早市脏乱差、噪音大是居民投诉的热点焦点,鲸园街道古陌社区邀请商户代表、居民代表共同议定《市场商家诚信赋分标准》,建立“一摊主一档案”,共签订300余份“诚信承诺书”,根据摊主实际表现进行加减分,定期公示积分情况。摊主张大龙说:“规定是我们摊主参与制定的,当然要自觉遵守,而且,积分高的可以减免摊位费,孩子还能去参加社区提供的免费课程,大家积极性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