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新词解

2022-09-07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智性恋头
  纸性恋被更多人接受之后,智性恋又成为一部分人的择偶新取向——
  释义:最早出现在国外社交媒体中,英文是sapiosexual,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apiens(辨别,理解)。即相比外表,更容易被智商和精神特质吸引(专指性吸引力)。换句话说,如果你会因为一个人高智商而爱上他/她,那你就可能是个智性恋。
  近义词:脑性男/女,指那些靠着智商和情商体现个人魅力,让整个人散发性感的人,比起脸,脑性男/女具备的是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影视剧中,智性恋天才式主角并不少见。如《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可以在脑海中构建记忆宫殿,寻找案件的蛛丝马迹;又如《生活大爆炸》中智商高达187的“谢耳朵”,因其不同寻常的记忆力、学习能力被不少网友称为智性恋天花板。
  美国临床性学家和心理治疗师说,智性恋有这么几个典型特征:“来电”的核心点在于潜在对象的智识、品味和精神世界;智力对话可以唤起性幻想;大量的精神沟通是关系更进一步的前提;精神契合高于一切。
  智性恋在社交网络上很流行,但其实并没有被心理学界承认,该说法一直存在争议。而事实上,很多人口中的智性恋并不是纯粹追求高智商,更像是颜控的一个相对概念:不只是看脸那么肤浅,而是透过外表去欣赏对方的智慧。
小镇刺头
  继小镇青年后,小镇刺头又闯入大家的视野——
  释义:刺头是指遇事刁难、不好对付的人。小镇刺头则指因为与老一辈人处事方式截然不同,遵从自己的内心办事,不愿意将就人情世故,而成为长辈眼中的刺头的人。源于一位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回家时因看不惯种种侵权行为,频繁替父母出头却被认为是不懂人情世故、频繁挑事,并自嘲小镇刺头。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在饭店前拿号排队,遇到有人插队,冲上去理论却被父亲一把拽了回来,不由分说,给她贴上喜欢挑事的标签。
  小镇刺头,反映的是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回乡之后遭遇的代际矛盾,是两代人不同的处事方式。有人解释小镇刺头背后的问题:在人口流动较少的年代,熟人社会大家因为彼此知根知底,因为熟悉而信任,熟人社会建立在彼此信任上,而陌生人社会建立在法律上。对父母那代人来说,人口流动是缓慢的。然而,今天的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孩子毕业后有很大概率留在其他城市发展。在更陌生的新环境中,年轻人奉行和遵守的更多是法律与规定。而他们的父母往往还停留在节奏缓慢的熟人社会中。平时,两代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双轨并行,互不干扰,到了假期,突然共处一室,自然就容易出现矛盾。
  此外,传统文化中强调关系,托人办事找关系,这些都是熟人社会的表象。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崇尚虚拟社区文化,用社交软件打点一切,对周边的人际关系没有上代人那么依赖。减少了人和人的接触,年轻人就更习惯用规则去保护自己的权益。
捡手机文学
  新的互联网文学变种——捡手机文学,最近流行开来。
  释义:一种同人文学,创作以捡到一个手机开始,呈现方式为微信聊天记录。借用知名人物的名字和身份,模拟他们的说话语气,虚构聊天记录和朋友圈。最初,有明星粉丝以捡到一个手机代入真人明星的名字和部分现实情况进行创作,用微信聊天界面来呈现,逐步发展到部分创作者借鉴这种呈现方式,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随着捡手机文学升温,国内还出现不少专门刊载此类对话小说的网站。
  大部分情况下,捡手机文学属于小圈子里面的自娱自乐,比方说CP党脑补一些甜蜜日常,或者影迷对剧中角色进行二度创作。捡手机文学一大特点是真实感强,有强烈的代入感,通过聊天内容推动故事,既生动有趣,又保留文学的想象空间。
  但如果用真人姓名和身份来模拟对话界面,存在较高的法律风险。目前网上大量捡手机文学都是以真人明星为主角,以新闻事件为背景,虚构细节和对话,有些甚至因创作者喜好将这些真人明星负面化塑造。在法律界人士看来,确实很可能涉嫌侵犯名誉权。而且,捡手机文学赖以呈现的可以将对话生成微信聊天界面的网站和软件,本身已经侵权。
共情疲劳
  就像长期超负荷运动会造成肌肉损伤一样,过度使用共情能力,也可能会给身体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
  释义: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他人的共情能力下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2年历史学家卡拉·乔尼森的一篇文章中。他在观察急诊室医务人员时,发现他们正在被一种特殊的倦怠感困扰:一位名叫杰姬的护士倾尽全力去救自己最喜欢的病人,但她失败了。在这之后,她感到强烈的无助和愤怒。
  共情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但它同时也是自己有限的心理资源,一下子看到太多负面信息,扑面而来的负能量会给我们太多压力,我们共情不过来,就会感到厌倦。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冷漠,就像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一样,是非常合理的一种心理需求。当在共情他人这件事上出现了倦怠感,担心自己太过冷漠的时候,其实恰恰是情绪在提醒你:你的共情功能今日已用完,该休息了。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智性恋头
  纸性恋被更多人接受之后,智性恋又成为一部分人的择偶新取向——
  释义:最早出现在国外社交媒体中,英文是sapiosexual,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apiens(辨别,理解)。即相比外表,更容易被智商和精神特质吸引(专指性吸引力)。换句话说,如果你会因为一个人高智商而爱上他/她,那你就可能是个智性恋。
  近义词:脑性男/女,指那些靠着智商和情商体现个人魅力,让整个人散发性感的人,比起脸,脑性男/女具备的是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影视剧中,智性恋天才式主角并不少见。如《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可以在脑海中构建记忆宫殿,寻找案件的蛛丝马迹;又如《生活大爆炸》中智商高达187的“谢耳朵”,因其不同寻常的记忆力、学习能力被不少网友称为智性恋天花板。
  美国临床性学家和心理治疗师说,智性恋有这么几个典型特征:“来电”的核心点在于潜在对象的智识、品味和精神世界;智力对话可以唤起性幻想;大量的精神沟通是关系更进一步的前提;精神契合高于一切。
  智性恋在社交网络上很流行,但其实并没有被心理学界承认,该说法一直存在争议。而事实上,很多人口中的智性恋并不是纯粹追求高智商,更像是颜控的一个相对概念:不只是看脸那么肤浅,而是透过外表去欣赏对方的智慧。
小镇刺头
  继小镇青年后,小镇刺头又闯入大家的视野——
  释义:刺头是指遇事刁难、不好对付的人。小镇刺头则指因为与老一辈人处事方式截然不同,遵从自己的内心办事,不愿意将就人情世故,而成为长辈眼中的刺头的人。源于一位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回家时因看不惯种种侵权行为,频繁替父母出头却被认为是不懂人情世故、频繁挑事,并自嘲小镇刺头。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在饭店前拿号排队,遇到有人插队,冲上去理论却被父亲一把拽了回来,不由分说,给她贴上喜欢挑事的标签。
  小镇刺头,反映的是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回乡之后遭遇的代际矛盾,是两代人不同的处事方式。有人解释小镇刺头背后的问题:在人口流动较少的年代,熟人社会大家因为彼此知根知底,因为熟悉而信任,熟人社会建立在彼此信任上,而陌生人社会建立在法律上。对父母那代人来说,人口流动是缓慢的。然而,今天的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孩子毕业后有很大概率留在其他城市发展。在更陌生的新环境中,年轻人奉行和遵守的更多是法律与规定。而他们的父母往往还停留在节奏缓慢的熟人社会中。平时,两代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双轨并行,互不干扰,到了假期,突然共处一室,自然就容易出现矛盾。
  此外,传统文化中强调关系,托人办事找关系,这些都是熟人社会的表象。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崇尚虚拟社区文化,用社交软件打点一切,对周边的人际关系没有上代人那么依赖。减少了人和人的接触,年轻人就更习惯用规则去保护自己的权益。
捡手机文学
  新的互联网文学变种——捡手机文学,最近流行开来。
  释义:一种同人文学,创作以捡到一个手机开始,呈现方式为微信聊天记录。借用知名人物的名字和身份,模拟他们的说话语气,虚构聊天记录和朋友圈。最初,有明星粉丝以捡到一个手机代入真人明星的名字和部分现实情况进行创作,用微信聊天界面来呈现,逐步发展到部分创作者借鉴这种呈现方式,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随着捡手机文学升温,国内还出现不少专门刊载此类对话小说的网站。
  大部分情况下,捡手机文学属于小圈子里面的自娱自乐,比方说CP党脑补一些甜蜜日常,或者影迷对剧中角色进行二度创作。捡手机文学一大特点是真实感强,有强烈的代入感,通过聊天内容推动故事,既生动有趣,又保留文学的想象空间。
  但如果用真人姓名和身份来模拟对话界面,存在较高的法律风险。目前网上大量捡手机文学都是以真人明星为主角,以新闻事件为背景,虚构细节和对话,有些甚至因创作者喜好将这些真人明星负面化塑造。在法律界人士看来,确实很可能涉嫌侵犯名誉权。而且,捡手机文学赖以呈现的可以将对话生成微信聊天界面的网站和软件,本身已经侵权。
共情疲劳
  就像长期超负荷运动会造成肌肉损伤一样,过度使用共情能力,也可能会给身体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
  释义: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他人的共情能力下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2年历史学家卡拉·乔尼森的一篇文章中。他在观察急诊室医务人员时,发现他们正在被一种特殊的倦怠感困扰:一位名叫杰姬的护士倾尽全力去救自己最喜欢的病人,但她失败了。在这之后,她感到强烈的无助和愤怒。
  共情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但它同时也是自己有限的心理资源,一下子看到太多负面信息,扑面而来的负能量会给我们太多压力,我们共情不过来,就会感到厌倦。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冷漠,就像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一样,是非常合理的一种心理需求。当在共情他人这件事上出现了倦怠感,担心自己太过冷漠的时候,其实恰恰是情绪在提醒你:你的共情功能今日已用完,该休息了。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