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筑牢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屏障

“四长”协作联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2022-09-01 作者: 贾瑞君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贾瑞君 李明 报道
  本报东营讯 杨华章是东营市公安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局三级警长,也是一名“生态警长”。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477平方公里的辖区进行远程视频巡查。这些年,他通过指挥大厅13块屏幕和252个监控,看惯了黄河落日、北雁南飞,也见证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治安状况变得越来越好。
  东营市公安局剑指生态领域突出违法犯罪,出台《关于服务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沿黄9省区39市第一个建立“生态警长”机制并将其上升为“全省战略”,在138公里沿黄生态带、412公里滨海生态带、118处城市湿地上分别明确182名民警担任“生态警长”,筑起了服务保障“湿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深入推进“昆仑”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以及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东营政法机关与行业主管部门深化协作配合,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和“河湖长+生态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协作联动机制,实现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推动形成“大协同、大保护”工作格局。
  东营市委政法委制定出台文件,把依法服务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作为重点任务,研究制定5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清单。东营市法院与市生态环境局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衔接“直通车”机制,去年以来审结环境资源类案件582件,并探索生态环境案件“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结果执行机制,形成具有东营特色的“恢复性司法”机制。东营市检察院深度参与“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以来批捕、起诉污染环境犯罪330人,提起公益诉讼18件,追索环境损害赔偿1.8亿余元。东营市司法局组织开展“沿着黄河去普法”“弘扬宪法精神·守护黄河母亲”网上有奖答题等系列生态保护普法活动,成立生态环境保护纠纷调解委员会,推动组建“山东沿黄流域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协作发展联盟”,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纠纷及时稳妥化解。
  今年以来,东营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列全省第5位,同比改善10.8%,实现两位数改善幅度;全市省控以上河流断面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国控河流断面水质得到改善;全力推动“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固体废物申报登记;2021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记者 贾瑞君 李明 报道
  本报东营讯 杨华章是东营市公安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局三级警长,也是一名“生态警长”。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477平方公里的辖区进行远程视频巡查。这些年,他通过指挥大厅13块屏幕和252个监控,看惯了黄河落日、北雁南飞,也见证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治安状况变得越来越好。
  东营市公安局剑指生态领域突出违法犯罪,出台《关于服务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沿黄9省区39市第一个建立“生态警长”机制并将其上升为“全省战略”,在138公里沿黄生态带、412公里滨海生态带、118处城市湿地上分别明确182名民警担任“生态警长”,筑起了服务保障“湿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深入推进“昆仑”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以及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东营政法机关与行业主管部门深化协作配合,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和“河湖长+生态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协作联动机制,实现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推动形成“大协同、大保护”工作格局。
  东营市委政法委制定出台文件,把依法服务保障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作为重点任务,研究制定5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清单。东营市法院与市生态环境局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衔接“直通车”机制,去年以来审结环境资源类案件582件,并探索生态环境案件“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结果执行机制,形成具有东营特色的“恢复性司法”机制。东营市检察院深度参与“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以来批捕、起诉污染环境犯罪330人,提起公益诉讼18件,追索环境损害赔偿1.8亿余元。东营市司法局组织开展“沿着黄河去普法”“弘扬宪法精神·守护黄河母亲”网上有奖答题等系列生态保护普法活动,成立生态环境保护纠纷调解委员会,推动组建“山东沿黄流域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协作发展联盟”,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纠纷及时稳妥化解。
  今年以来,东营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列全省第5位,同比改善10.8%,实现两位数改善幅度;全市省控以上河流断面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国控河流断面水质得到改善;全力推动“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固体废物申报登记;2021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