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新形态释放产业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维度

活力品质市中描绘未来宏伟蓝图

2022-09-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飞跃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倍增长,从2012年的558.5亿元达到了2021年的116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0年前的33.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08.5亿元,增长228%。已连续3年实现GDP过千亿元、财政收入过百亿元……过去十年,济南市市中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高质量答卷。
  市中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线,大力实施老城更新、新城崛起和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北部老城区先后实施了老商埠一期等多个老城更新项目。在中部崛起区,华润片区、领秀城片区等现代新兴宜居城区拔地而起。南部生态区进行乡村连片治理,玉符河沿线逐步成为近郊休闲旅游的打卡之地。
  聚焦富民增收,市中区提前两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年前的34356元增加至64728元,增长近一倍,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至640元,医疗卫生机构由422家增至566家。幼小初学校由2012年的166所增至目前的263所,获评全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
  按照新时代济南“三方面新的历史方位”,市中区进一步明确了五大功能定位:省会政务中心承载区、现代金融中心先行区、“四新经济”发展聚集区、高端商贸文化示范区、城乡社会治理样板区。
  作为省会济南的中心城区,市中区加快推进济南中央活力区、济南中央商埠区、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三大市级战略。目前三大战略正稳步推进,中央活力区已腾空土地约1230亩,市中国岳城、中海寰宇时代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交付。
  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率先引入核心产业,鲁能低碳科创产业园等11个平台载体相继建成并穿珠成链。同时成立了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联盟企业年底将达到200家左右。
  围绕“二次创业”,市中区重点推动五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做优现代金融,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新金融、类金融业态。做大能源互联,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做精数字经济,加快实施中国移动第三枢纽、5G基站等数字新基建工程,培植发展通信装备、信息服务和软件技术。做强都市工业,尽快设立都市工业产业园,着力打造新型都市工业样板区。做活高端商贸,加快老商埠等特色商圈及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
  市中区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推出一批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更具“质感”,让发展更有“温度”。
  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多渠道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不断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实施“城郊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积极发展未来教育、智慧教育,打造品质教育示范区。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加快市妇幼新院区建设,积极引入更多综合优质医疗资源落户。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 本报记者 刘飞跃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倍增长,从2012年的558.5亿元达到了2021年的116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0年前的33.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08.5亿元,增长228%。已连续3年实现GDP过千亿元、财政收入过百亿元……过去十年,济南市市中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高质量答卷。
  市中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线,大力实施老城更新、新城崛起和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北部老城区先后实施了老商埠一期等多个老城更新项目。在中部崛起区,华润片区、领秀城片区等现代新兴宜居城区拔地而起。南部生态区进行乡村连片治理,玉符河沿线逐步成为近郊休闲旅游的打卡之地。
  聚焦富民增收,市中区提前两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年前的34356元增加至64728元,增长近一倍,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至640元,医疗卫生机构由422家增至566家。幼小初学校由2012年的166所增至目前的263所,获评全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
  按照新时代济南“三方面新的历史方位”,市中区进一步明确了五大功能定位:省会政务中心承载区、现代金融中心先行区、“四新经济”发展聚集区、高端商贸文化示范区、城乡社会治理样板区。
  作为省会济南的中心城区,市中区加快推进济南中央活力区、济南中央商埠区、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三大市级战略。目前三大战略正稳步推进,中央活力区已腾空土地约1230亩,市中国岳城、中海寰宇时代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交付。
  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率先引入核心产业,鲁能低碳科创产业园等11个平台载体相继建成并穿珠成链。同时成立了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联盟企业年底将达到200家左右。
  围绕“二次创业”,市中区重点推动五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做优现代金融,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新金融、类金融业态。做大能源互联,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做精数字经济,加快实施中国移动第三枢纽、5G基站等数字新基建工程,培植发展通信装备、信息服务和软件技术。做强都市工业,尽快设立都市工业产业园,着力打造新型都市工业样板区。做活高端商贸,加快老商埠等特色商圈及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
  市中区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推出一批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更具“质感”,让发展更有“温度”。
  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多渠道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不断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实施“城郊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积极发展未来教育、智慧教育,打造品质教育示范区。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加快市妇幼新院区建设,积极引入更多综合优质医疗资源落户。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