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党组织举起领办合作社鲜红旗帜
2022-08-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黄士虎
本报记者 张环泽
近年来,枣庄市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强村计划”为抓手,聚焦“破十攀百”目标,积极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树牢党支部领办理念,突出“带”字。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深化党建引领,强化党支部带头作用,带领群众上项目、闯市场,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利用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围绕自身资源、产业等优势,高起点策划、高标准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建立集体和群众利益共同体,改变群众单打独斗的分割型致富模式,创新经营思路,开辟强村富民新路径,使村党组织成为引领合作社发展的一面鲜红旗帜,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火车头和主心骨。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乔屯村立足村内奇石产业发展小而散、价格低等现状,成立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奇石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村内奇石加工销售户加入,依托奇石馆和石博园为村内奇石提供展销平台,带动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社员人均年增收5000元。台儿庄区邳庄镇尚庄村为解决水稻种植土地零散、品质不优等问题,坚持党建引领,走绿色精品农业发展路径,党支部牵头成立三水农业合作社,发展集水稻、水田藕、水产养殖于一体的“三水农业”模式,集体年增收15万元。
树牢抱团发展理念,突出“联”字。整合有效资源,运用整村推进方式,走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经营发展之路,以建设起点高、技术要求严、生产管理科学的模式,提高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水平。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各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激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妇女等加入创办合作社行列,成为合作社建设生力军,将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群众能动性融合在一起,形成聚合裂变效应。枣庄市薛城区整合多方力量,在区级层面成立集“模式创新、政策资金、人才培训、金融服务、风险保障、品牌提升”六大平台于一体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盟,分类别建立联盟新鲜果蔬联合社、高端水果联合社、绿色生态联合社、绿色采摘联合社,推动全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由单打独斗向规范运作“抱团发展”转变。峄城区阴平镇东金庄村坚持以扶持壮大村集体产业为抓手,积极引导村内种植、养殖、农机等7家合作社进行联合,成立阴平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村民入社率达到90%以上,形成“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种养殖发展路径。
树牢为民服务理念,突出“惠”字。通过规模经营,推广先进技术、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将村集体资产激活增值,最大程度提高群众收入。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密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联结,密切与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关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民主议事、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社务公开等制度和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收益分配办法,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滕州市木石镇振兴村由村庄独立发展模式向“融合发展、产业互补、资源共享”模式转变,村党支部领办鑫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芍药、玄雷等药用经济作物,积极吸引村民到药材园工作。山亭区冯卯镇党委引领岩马湖库区19个村党支部联合成立洪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2.4万名库区群众参股加入,年经营收入达1500万元,年底分红超过450万元,让库区群众享受到“靠水吃水”的红利。
本报记者 张环泽
近年来,枣庄市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强村计划”为抓手,聚焦“破十攀百”目标,积极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树牢党支部领办理念,突出“带”字。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深化党建引领,强化党支部带头作用,带领群众上项目、闯市场,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利用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围绕自身资源、产业等优势,高起点策划、高标准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建立集体和群众利益共同体,改变群众单打独斗的分割型致富模式,创新经营思路,开辟强村富民新路径,使村党组织成为引领合作社发展的一面鲜红旗帜,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火车头和主心骨。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乔屯村立足村内奇石产业发展小而散、价格低等现状,成立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奇石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村内奇石加工销售户加入,依托奇石馆和石博园为村内奇石提供展销平台,带动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社员人均年增收5000元。台儿庄区邳庄镇尚庄村为解决水稻种植土地零散、品质不优等问题,坚持党建引领,走绿色精品农业发展路径,党支部牵头成立三水农业合作社,发展集水稻、水田藕、水产养殖于一体的“三水农业”模式,集体年增收15万元。
树牢抱团发展理念,突出“联”字。整合有效资源,运用整村推进方式,走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经营发展之路,以建设起点高、技术要求严、生产管理科学的模式,提高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水平。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各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激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妇女等加入创办合作社行列,成为合作社建设生力军,将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群众能动性融合在一起,形成聚合裂变效应。枣庄市薛城区整合多方力量,在区级层面成立集“模式创新、政策资金、人才培训、金融服务、风险保障、品牌提升”六大平台于一体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盟,分类别建立联盟新鲜果蔬联合社、高端水果联合社、绿色生态联合社、绿色采摘联合社,推动全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由单打独斗向规范运作“抱团发展”转变。峄城区阴平镇东金庄村坚持以扶持壮大村集体产业为抓手,积极引导村内种植、养殖、农机等7家合作社进行联合,成立阴平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村民入社率达到90%以上,形成“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种养殖发展路径。
树牢为民服务理念,突出“惠”字。通过规模经营,推广先进技术、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将村集体资产激活增值,最大程度提高群众收入。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密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联结,密切与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关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民主议事、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社务公开等制度和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收益分配办法,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滕州市木石镇振兴村由村庄独立发展模式向“融合发展、产业互补、资源共享”模式转变,村党支部领办鑫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芍药、玄雷等药用经济作物,积极吸引村民到药材园工作。山亭区冯卯镇党委引领岩马湖库区19个村党支部联合成立洪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2.4万名库区群众参股加入,年经营收入达1500万元,年底分红超过450万元,让库区群众享受到“靠水吃水”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