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批评,赞美将毫无意义,在各方都获得了前所未有流量收益的同时,也将情形推向对立面
谁在制造“周杰伦”
2022-08-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朱子钰
本报实习生 周凤琳
“世代的狂,音乐的王,万物臣服在我乐章……”暌违六年,歌手周杰伦终于带着新专辑重回大众视野。毫无疑问,同名主打歌《最伟大的作品》立刻成为网络爆款,屠榜热搜,连带《发如雪》《千里之外》《听妈妈的话》等经典歌曲引发歌迷们集体回忆。一时之间,全网仿佛都沉浸在“范特西”的音乐世界中。
对华语乐坛来说,周杰伦是当之无愧的传奇人物。不管日常“营业”与否,他的作品总能带来巨大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不过,在被大众推上神坛的同时,不免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周杰伦的作品一定是好的吗?就拿《最伟大的作品》来说,一边是偶像拥趸的极尽赞美之词,另一边却是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在歌迷的狂欢之中,周杰伦更像一个被神化的文化符号,而掀起这场轰轰烈烈“造神运动”的,到底是音乐的魅力还是其他?
新专辑评价两极分化
如果只看市场数据,这绝对是一张能“封神”的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自预售以来,几乎拿捏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QQ音乐一直将其放在软件首页推广;新歌MV上线日,哔哩哔哩、快手将开屏广告替换成周杰伦;其他音乐平台则设计了各种各样与周杰伦相关的焦点图。万众期待之下,周杰伦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显学”。
如此庞大规模的宣传与造势,将专辑的商业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记者看到,《最伟大的作品》数字专辑售价30元,在QQ音乐、酷我音乐、咪咕音乐、酷狗音乐的销量已经突破600万张。也就是说,在这些平台,仅数字专辑的收益就在2亿元以上。并且,为了进一步推介新作品,周杰伦在快手开启了独家直播,与粉丝畅聊“新作品可以说的秘密”。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1.1亿,互动总量高达4.5亿。
而与之伴随的却是新专辑评价的两个极端。除了不少乐评人一致的肯定,差评和江郎才尽的声音亦是不绝于耳。在知乎、新浪等社交平台,关于新专辑的负面评价随处可见。有网友评价周杰伦“嗓音退化,音域越发窄,旋律跨度拉不开,歌唱不上去只能写得很平”,还有网友提出“歌手生涯低谷级别”“标准口水歌专辑,没有新意”等观点。新歌的水准,似乎还差了点意思。
专辑音源放出后,“难听”上升至微博热搜榜高位。周杰伦的资深粉丝张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歌MV很有艺术气息,就是距离周杰伦巅峰时期的作品还有一些差距。但不管怎么说,和抖音神曲相比,等待6年的新专辑终于面世,大家还是很开心的。”很大程度上,新歌引发的“爷青回热潮”不仅是对青春的回忆,更是对过去中国音乐繁荣时代的缅怀。无论是苦于流量久矣的网友,还是当前华语音乐糟糕的生态——周杰伦皆成了那把反抗的“利刃”。
“造神”谁最疯狂?
近些年,周杰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与日俱增,本身积累的音乐成绩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追逐网红流量、打榜当道的音乐圈,难以产出高质量音乐作品,许多歌手的现场堪比车祸现场。而在2000年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年代,作品不需要控评,仍旧能够传遍大街小巷成为流行经典,靠的是品质与内容,这让传统实力过硬的歌手再次成为人们追忆和支持的对象。可以说,针对周杰伦的“造神运动”,是当前中国音乐发展低迷的产物。
唱片工业萎缩,新人青黄不接。凭借一己之力,周杰伦撑起了国内数字音乐市场的“场面”,培养了用户付费意识,许多人开始重新关注华语乐坛。一位虾米音乐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周杰伦’三个字对一个音乐播放器而言,意味着15%以上的DAU(日活跃用户)增幅。”音乐市场需要这样的人物,许多平台也乐于当背后的“操盘手”,将话题炒热,助力周杰伦登上神坛,最后瓜分蛋糕。因此,围绕周杰伦的“争夺”十分激烈。2015年,网易云音乐花费870万元获得了周杰伦歌曲版权,两年后,价格飙升至1818万元。随后,腾讯音乐以5.7亿元的高价拿下了周杰伦的独家版权,将网易云音乐彻底排除在外。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最伟大的作品》质量如何,但凡是有了周杰伦的印记,平台必定都会将最好的宣传席位双手奉上。比如,QQ音乐早早进行新专辑预热,在显著位置重点推荐。还推出周杰伦全新播放器皮肤、限定App装扮套装、抢靓号铭牌等活动,力推新专辑的曝光与销售;获得周杰伦音乐运营版权的咪咕音乐,在微博的重点位置包下广告,为新专辑造势;与周杰伦深度合作的快手,不仅在实时热搜上专门体现相关话题,平台还上线了周杰伦新歌相关的各类创作素材及专属粉色荧光棒特效,用以提高网友互动量。
除了上述原因,在这场“造神运动”中还可以发现媒体、营销号的身影。周杰伦积极向上的曲风、向全世界推广华语流行音乐的努力,受到了他们的青睐。最典型的例证是2019年微博打榜之战。当时为周杰伦做数据的不仅有“带着娃,顶着黑眼圈”的粉丝,更有超过50个官微和大V“下场”支持。在官方报道中频繁出镜,使得久不在江湖的周杰伦仍然保有超高热度。
在乱象丛生的华语乐坛,相对佛系的老牌歌手艺人反倒另类出圈,以作品之名重回大众视线。人们的追捧和各方力量的加持,无形中完成了一场场“造神运动”。周杰伦的神话,更像人们“反流量至上”的行为艺术。
赞美也需要有意义
周杰伦当真是独孤求败吗?也不尽然。与周杰伦前后脚,不少实力唱将也推出了新的作品。被大众戏称为“冷门歌手”的孙燕姿推出新歌《擒光》。“创作型才女”戴佩妮上线了专辑《被动的观众》,依旧自己包办词曲创作,被歌迷评价为:每一首都不舍得切歌,走心度做到了极致。邓紫棋时隔三年带来的全新专辑《启示录》,也将于近日发布歌曲MV。即便在质量上并不逊色,但与各大平台铺天盖地宣传周杰伦相比,这些歌手很难获得全民关注,掀起话题。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迷失于消费神话的幻想,往往会丧失对现实的感受。歌坛也是如此,当各方资源竭尽所能将焦点对准周杰伦,将其塑造成华语乐坛“神一样的存在”,势必也会有一些有水平、有想法的作品的光芒被遮蔽,无法触及更广泛的大众。“造神运动”的操纵者们,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了“华语乐坛已死,周杰伦一枝独秀”的奇特景观,观众只能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接受这一论断。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注意力的确是稀缺资源。人们仅追逐一位或几位歌手容易让更多新生代才华横溢的歌手埋没在汪洋大海中,难以获得大范围关注。在“神话”的阴影下,音乐圈极易产生断代的危险。为求出圈,或许会有人放弃自己坚守的音乐理念,转而模仿成名歌手,由此又可能使整个圈子风格高度统一,阻碍了创作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对歌手本人来说,“神化”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忽视或有意识地抹去艺人歌曲本身所有的瑕疵。只有歌手和歌曲都是完美无瑕的,才可以被称得上是“神作”。这在无形中拉高了人们对歌手的期待底线。一旦歌手的新歌无法满足听众的预期,歌手将面临口碑暴跌和一边倒的攻击。而歌手本人或许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保持地位而选择保守的曲风,唱作创新趋于缓和甚至归零。这从根本上不利于音乐的持续发展。
实际上,从2018年的《等你下课》、2019年的《说好不哭》再到2020年的《Mojito》,每一次发新歌,周杰伦总是伴随着大众“自我重复”“在舒适圈创作”的质疑。如果没有批评,赞美将毫无意义。“造神”周杰伦,各方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流量收益,殊不知,也将周杰伦推向了另一个对立面。
本报实习生 周凤琳
“世代的狂,音乐的王,万物臣服在我乐章……”暌违六年,歌手周杰伦终于带着新专辑重回大众视野。毫无疑问,同名主打歌《最伟大的作品》立刻成为网络爆款,屠榜热搜,连带《发如雪》《千里之外》《听妈妈的话》等经典歌曲引发歌迷们集体回忆。一时之间,全网仿佛都沉浸在“范特西”的音乐世界中。
对华语乐坛来说,周杰伦是当之无愧的传奇人物。不管日常“营业”与否,他的作品总能带来巨大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不过,在被大众推上神坛的同时,不免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周杰伦的作品一定是好的吗?就拿《最伟大的作品》来说,一边是偶像拥趸的极尽赞美之词,另一边却是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在歌迷的狂欢之中,周杰伦更像一个被神化的文化符号,而掀起这场轰轰烈烈“造神运动”的,到底是音乐的魅力还是其他?
新专辑评价两极分化
如果只看市场数据,这绝对是一张能“封神”的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自预售以来,几乎拿捏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QQ音乐一直将其放在软件首页推广;新歌MV上线日,哔哩哔哩、快手将开屏广告替换成周杰伦;其他音乐平台则设计了各种各样与周杰伦相关的焦点图。万众期待之下,周杰伦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显学”。
如此庞大规模的宣传与造势,将专辑的商业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记者看到,《最伟大的作品》数字专辑售价30元,在QQ音乐、酷我音乐、咪咕音乐、酷狗音乐的销量已经突破600万张。也就是说,在这些平台,仅数字专辑的收益就在2亿元以上。并且,为了进一步推介新作品,周杰伦在快手开启了独家直播,与粉丝畅聊“新作品可以说的秘密”。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1.1亿,互动总量高达4.5亿。
而与之伴随的却是新专辑评价的两个极端。除了不少乐评人一致的肯定,差评和江郎才尽的声音亦是不绝于耳。在知乎、新浪等社交平台,关于新专辑的负面评价随处可见。有网友评价周杰伦“嗓音退化,音域越发窄,旋律跨度拉不开,歌唱不上去只能写得很平”,还有网友提出“歌手生涯低谷级别”“标准口水歌专辑,没有新意”等观点。新歌的水准,似乎还差了点意思。
专辑音源放出后,“难听”上升至微博热搜榜高位。周杰伦的资深粉丝张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歌MV很有艺术气息,就是距离周杰伦巅峰时期的作品还有一些差距。但不管怎么说,和抖音神曲相比,等待6年的新专辑终于面世,大家还是很开心的。”很大程度上,新歌引发的“爷青回热潮”不仅是对青春的回忆,更是对过去中国音乐繁荣时代的缅怀。无论是苦于流量久矣的网友,还是当前华语音乐糟糕的生态——周杰伦皆成了那把反抗的“利刃”。
“造神”谁最疯狂?
近些年,周杰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与日俱增,本身积累的音乐成绩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追逐网红流量、打榜当道的音乐圈,难以产出高质量音乐作品,许多歌手的现场堪比车祸现场。而在2000年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年代,作品不需要控评,仍旧能够传遍大街小巷成为流行经典,靠的是品质与内容,这让传统实力过硬的歌手再次成为人们追忆和支持的对象。可以说,针对周杰伦的“造神运动”,是当前中国音乐发展低迷的产物。
唱片工业萎缩,新人青黄不接。凭借一己之力,周杰伦撑起了国内数字音乐市场的“场面”,培养了用户付费意识,许多人开始重新关注华语乐坛。一位虾米音乐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周杰伦’三个字对一个音乐播放器而言,意味着15%以上的DAU(日活跃用户)增幅。”音乐市场需要这样的人物,许多平台也乐于当背后的“操盘手”,将话题炒热,助力周杰伦登上神坛,最后瓜分蛋糕。因此,围绕周杰伦的“争夺”十分激烈。2015年,网易云音乐花费870万元获得了周杰伦歌曲版权,两年后,价格飙升至1818万元。随后,腾讯音乐以5.7亿元的高价拿下了周杰伦的独家版权,将网易云音乐彻底排除在外。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最伟大的作品》质量如何,但凡是有了周杰伦的印记,平台必定都会将最好的宣传席位双手奉上。比如,QQ音乐早早进行新专辑预热,在显著位置重点推荐。还推出周杰伦全新播放器皮肤、限定App装扮套装、抢靓号铭牌等活动,力推新专辑的曝光与销售;获得周杰伦音乐运营版权的咪咕音乐,在微博的重点位置包下广告,为新专辑造势;与周杰伦深度合作的快手,不仅在实时热搜上专门体现相关话题,平台还上线了周杰伦新歌相关的各类创作素材及专属粉色荧光棒特效,用以提高网友互动量。
除了上述原因,在这场“造神运动”中还可以发现媒体、营销号的身影。周杰伦积极向上的曲风、向全世界推广华语流行音乐的努力,受到了他们的青睐。最典型的例证是2019年微博打榜之战。当时为周杰伦做数据的不仅有“带着娃,顶着黑眼圈”的粉丝,更有超过50个官微和大V“下场”支持。在官方报道中频繁出镜,使得久不在江湖的周杰伦仍然保有超高热度。
在乱象丛生的华语乐坛,相对佛系的老牌歌手艺人反倒另类出圈,以作品之名重回大众视线。人们的追捧和各方力量的加持,无形中完成了一场场“造神运动”。周杰伦的神话,更像人们“反流量至上”的行为艺术。
赞美也需要有意义
周杰伦当真是独孤求败吗?也不尽然。与周杰伦前后脚,不少实力唱将也推出了新的作品。被大众戏称为“冷门歌手”的孙燕姿推出新歌《擒光》。“创作型才女”戴佩妮上线了专辑《被动的观众》,依旧自己包办词曲创作,被歌迷评价为:每一首都不舍得切歌,走心度做到了极致。邓紫棋时隔三年带来的全新专辑《启示录》,也将于近日发布歌曲MV。即便在质量上并不逊色,但与各大平台铺天盖地宣传周杰伦相比,这些歌手很难获得全民关注,掀起话题。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迷失于消费神话的幻想,往往会丧失对现实的感受。歌坛也是如此,当各方资源竭尽所能将焦点对准周杰伦,将其塑造成华语乐坛“神一样的存在”,势必也会有一些有水平、有想法的作品的光芒被遮蔽,无法触及更广泛的大众。“造神运动”的操纵者们,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了“华语乐坛已死,周杰伦一枝独秀”的奇特景观,观众只能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接受这一论断。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注意力的确是稀缺资源。人们仅追逐一位或几位歌手容易让更多新生代才华横溢的歌手埋没在汪洋大海中,难以获得大范围关注。在“神话”的阴影下,音乐圈极易产生断代的危险。为求出圈,或许会有人放弃自己坚守的音乐理念,转而模仿成名歌手,由此又可能使整个圈子风格高度统一,阻碍了创作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对歌手本人来说,“神化”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忽视或有意识地抹去艺人歌曲本身所有的瑕疵。只有歌手和歌曲都是完美无瑕的,才可以被称得上是“神作”。这在无形中拉高了人们对歌手的期待底线。一旦歌手的新歌无法满足听众的预期,歌手将面临口碑暴跌和一边倒的攻击。而歌手本人或许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保持地位而选择保守的曲风,唱作创新趋于缓和甚至归零。这从根本上不利于音乐的持续发展。
实际上,从2018年的《等你下课》、2019年的《说好不哭》再到2020年的《Mojito》,每一次发新歌,周杰伦总是伴随着大众“自我重复”“在舒适圈创作”的质疑。如果没有批评,赞美将毫无意义。“造神”周杰伦,各方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流量收益,殊不知,也将周杰伦推向了另一个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