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479个攻坚项目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城市更宜居、更完善、更畅达
2022-08-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青岛市开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聚焦更加宜居、更加完善、更加畅达,7月28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解读旧城旧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和停车设施建设三个攻坚行动方案,通过全力推进1479个攻坚项目,助力青岛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让1000多万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东岸城区老旧小区基本完成改造
旧城旧村改造是实现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重要方式,这项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一直是很多居民最为关心的话题。青岛市将坚持区域统筹,以城中村高水平改造带动城市面貌、人居环境、土地集约的“三提升”。
“青岛市聚焦更加宜居,解决‘点’的问题,实现‘面’的提升。”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建设协调部部长、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毕维准介绍,围绕居民的“急难愁盼”,青岛市将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标准,打造“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核心,形成成坊连片的老旧街区(老旧小区)改造模式”的3.0版本,探索老旧小区周边街区同步改造新模式,将周边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助老食堂等一并纳入改造提升范围。
据悉,在中山路区域改造中,便充分考虑并重点抓好区域协同改造工作。目前,该区域9个片区和38条道路统筹纳入改造范围,以老旧小区改造带动老旧街区品质提升,实现成方连片的带动示范效应,成为市政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备的青岛老旧小区改造的街区样板模式。
根据计划,三年期间,青岛市将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8个、惠及居民30万户。力争通过三年攻坚,东岸城区2000年底前建成的小区基本完成改造,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基本完成改造,让市民居住更舒心。今年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共318个、惠及居民9.2万户,目前已全部开工。
补足关键短板,提升城市品质
市政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发展能级的重大契机,是造福全市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青岛市聚焦“更加完善”,加快补足关键短板,推进一批市民关注度高的出行堵点、难点和痛点,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骨干路网体系,消除存量未贯通道路,增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让市民出行更便捷;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清洁取暖工程,完成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建成区“煤改气”工作,减排降碳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系统谋划城市发展需求,加强供热、燃气、环卫和水务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服务保障水平。
三年期间,青岛市将推进24个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未贯通道路打通力度,力争消除存量未贯通道路。今年,7个续建项目、8个新启动项目和30条以上未贯通道路打通的市政道路攻坚阶段目标已完成。为保障资金筹措,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持续深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建设,目前32个重点市政设施项目中,有26个采用专项债、商业贷款、特许经营等融资模式解决资金,资金总额约占项目总投资的60%。
在供热燃气、水务、环卫等行业的公用设施建设方面,三年期间,青岛市将加快推进2条供热长输管线、2条高压天然气管线、10座水处理设施、4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清洁取暖“煤改气”工程13个,完成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建成区“煤改气”工作,实现东岸城区“无煤化”供热。
“增量+挖潜”,解决停车难题
停车难,事关民生和百姓切身利益。在停车设施建设攻坚行动中,青岛市抓住停车设施供需矛盾这个关键点,做好“增量”和“挖潜”两篇文章,通过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创新推动停车资源共享,有效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让市民出行更加顺心。
结合历史城区保护,利用人防地下空间实施人防改建停车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品质提升,合理利用棚改腾空用地和边角地块建设停车设施;结合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商务区加大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建设……在建设模式上,青岛市将充分结合周边条件和停车需求,因地制宜、分项施策抓好停车设施建设“增量”,今年重点推进60个公共停车场和4个公交场站建设,涉及泊位超过4万个,到年底可实现新增泊位2万个。
青岛市将尽快建立完善全社会停车设施共享机制,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商场、酒店和写字楼等停车场开放共享,积极推进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开放共享。截至目前,青岛市已提前完成300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智慧化改造和21个住宅小区停车共享试点;169个商场、酒店、写字楼经营性停车场实现了联网共享。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青岛市开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聚焦更加宜居、更加完善、更加畅达,7月28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解读旧城旧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和停车设施建设三个攻坚行动方案,通过全力推进1479个攻坚项目,助力青岛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让1000多万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东岸城区老旧小区基本完成改造
旧城旧村改造是实现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重要方式,这项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一直是很多居民最为关心的话题。青岛市将坚持区域统筹,以城中村高水平改造带动城市面貌、人居环境、土地集约的“三提升”。
“青岛市聚焦更加宜居,解决‘点’的问题,实现‘面’的提升。”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建设协调部部长、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毕维准介绍,围绕居民的“急难愁盼”,青岛市将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标准,打造“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核心,形成成坊连片的老旧街区(老旧小区)改造模式”的3.0版本,探索老旧小区周边街区同步改造新模式,将周边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助老食堂等一并纳入改造提升范围。
据悉,在中山路区域改造中,便充分考虑并重点抓好区域协同改造工作。目前,该区域9个片区和38条道路统筹纳入改造范围,以老旧小区改造带动老旧街区品质提升,实现成方连片的带动示范效应,成为市政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备的青岛老旧小区改造的街区样板模式。
根据计划,三年期间,青岛市将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8个、惠及居民30万户。力争通过三年攻坚,东岸城区2000年底前建成的小区基本完成改造,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基本完成改造,让市民居住更舒心。今年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共318个、惠及居民9.2万户,目前已全部开工。
补足关键短板,提升城市品质
市政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发展能级的重大契机,是造福全市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青岛市聚焦“更加完善”,加快补足关键短板,推进一批市民关注度高的出行堵点、难点和痛点,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骨干路网体系,消除存量未贯通道路,增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让市民出行更便捷;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清洁取暖工程,完成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建成区“煤改气”工作,减排降碳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系统谋划城市发展需求,加强供热、燃气、环卫和水务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服务保障水平。
三年期间,青岛市将推进24个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未贯通道路打通力度,力争消除存量未贯通道路。今年,7个续建项目、8个新启动项目和30条以上未贯通道路打通的市政道路攻坚阶段目标已完成。为保障资金筹措,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持续深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建设,目前32个重点市政设施项目中,有26个采用专项债、商业贷款、特许经营等融资模式解决资金,资金总额约占项目总投资的60%。
在供热燃气、水务、环卫等行业的公用设施建设方面,三年期间,青岛市将加快推进2条供热长输管线、2条高压天然气管线、10座水处理设施、4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清洁取暖“煤改气”工程13个,完成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建成区“煤改气”工作,实现东岸城区“无煤化”供热。
“增量+挖潜”,解决停车难题
停车难,事关民生和百姓切身利益。在停车设施建设攻坚行动中,青岛市抓住停车设施供需矛盾这个关键点,做好“增量”和“挖潜”两篇文章,通过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创新推动停车资源共享,有效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让市民出行更加顺心。
结合历史城区保护,利用人防地下空间实施人防改建停车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品质提升,合理利用棚改腾空用地和边角地块建设停车设施;结合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商务区加大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建设……在建设模式上,青岛市将充分结合周边条件和停车需求,因地制宜、分项施策抓好停车设施建设“增量”,今年重点推进60个公共停车场和4个公交场站建设,涉及泊位超过4万个,到年底可实现新增泊位2万个。
青岛市将尽快建立完善全社会停车设施共享机制,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商场、酒店和写字楼等停车场开放共享,积极推进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开放共享。截至目前,青岛市已提前完成300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智慧化改造和21个住宅小区停车共享试点;169个商场、酒店、写字楼经营性停车场实现了联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