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2-07-17 作者: 刘一颖 来源: 大众日报
免门票,怎么看
  据陕西日报,景区门票价格高,曾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眼下,疫情趋于稳定,不少景区开启“免费模式”,无疑可以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促进旅游经济恢复。此举迈出了摆脱“门票依赖”尝试的第一步。而摆脱“门票依赖”,是景区未来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景区门票免费,有助于树立景区良好形象,有利于带动吃住行等多方面发展,为景区乃至当地带来更大、更持久的“财源”,可谓“舍小得大”。事实证明,免门票对于撬动旅游市场颇有助力,但如何实现经营收益,既考验景区管理能力,也考验景区的二次消费产品创新和营销能力。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过去过度依赖门票经济,造成很多产业链没有做出来,在经营服务方面也没有下功夫。在受疫情影响旅游业亏损的情况下,如何转型、如何摆脱门票经济是要考虑的问题。要思考怎样从服务、互动项目等其他方面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景区门票到底是免还是降,不应该一刀切。以门票收入为主的景区,如果游客没有其他消费就不能实行免门票。另外,也要根据景区性质、服务难度、风险系数等来制定政策。”
严肃文学为影视剧创作
注入史诗气质

  据中国文化报,不久前,中国国家话剧院根据季进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的话剧《铁流东进》上演,从一个通信兵的成长、转化、觉醒,进而奔赴战场,折射出新四军坦荡爱民的真诚情义和英勇救国的热血豪情。这也让业内人士重新审视作为影视改编母本文学的力量,尤其是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如果把影视剧比作一道美食大餐的话,我们既需要清凉可口、沁人心脾的开胃小菜,也需要精心选材、用心烹饪的主菜大餐,尤其后者更能满足我们对食物的口腹之欲,以及对美食的品位追求。严肃文学是贴着大地和人民创作的,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并且经过作家的观察、思考、萃取、艺术加工,最能体现历史的经络、民族的命运和心灵的蝶变。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由此有了精神的宽度、灵魂的底色和史诗的纵深。
  文学评论家雷达曾指出,我们的影视剧“最缺的倒不是技术,也不是教人在现场傻乐,也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更不是‘堕落又光彩夺目,野蛮又魅力非常’的娱乐至死,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当今,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而文质兼美、炽烈凝重的严肃文学作品,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
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
  据人民日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近年来,我国网络文艺体裁题材日趋丰富,形式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升级,用户规模不断增长,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网络文艺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也要看到,网络文艺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在提升作品质量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对网络文艺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要坚持健康向上的审美导向,更好地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要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把大流量和正能量结合起来,使之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要把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让网络文艺作品有体量更有质量。一方面,要通过规范管理创造良好生态,加强对网络文艺的底线管理。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自律,把符合网络文艺特性的美学规范纳入行业标准。网络文艺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但仍需要在创作生产中提升审美自觉,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乡村网红”
让乡村振兴有更多可能

  据中国文化报,乘着5G时代的技术东风,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乡村网红”以其清新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展示了乡村生活的丰富与美好,映照着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自信与精神追求,体现了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带来的无限可能。
  培育优秀“乡村网红”,推介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前景广阔。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雷霆看来,这项工程需以社会效益优先,应避免传播内容低俗化、文化空壳化、过度商业化,而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促进乡村文化认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短缺的时代,‘乡村网红’还应坚持互联网思维,以技术为支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内容打造为重心,明晰内容主题定位,形成独特视角,建立‘乡村网红’内容品牌。”彭雷霆建议。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王全吉立足文化馆在新时期的作为,提出在未来“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文化馆要发挥组织体系化的优势,扎根乡间,走近群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组织开展新媒体运营的培训,普及短视频策划、拍摄等方面知识,扩大“乡村网红”培育的覆盖面,激发乡村群众短视频创作的热情。
       (□记者 刘一颖 整理)
免门票,怎么看
  据陕西日报,景区门票价格高,曾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眼下,疫情趋于稳定,不少景区开启“免费模式”,无疑可以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促进旅游经济恢复。此举迈出了摆脱“门票依赖”尝试的第一步。而摆脱“门票依赖”,是景区未来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景区门票免费,有助于树立景区良好形象,有利于带动吃住行等多方面发展,为景区乃至当地带来更大、更持久的“财源”,可谓“舍小得大”。事实证明,免门票对于撬动旅游市场颇有助力,但如何实现经营收益,既考验景区管理能力,也考验景区的二次消费产品创新和营销能力。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过去过度依赖门票经济,造成很多产业链没有做出来,在经营服务方面也没有下功夫。在受疫情影响旅游业亏损的情况下,如何转型、如何摆脱门票经济是要考虑的问题。要思考怎样从服务、互动项目等其他方面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景区门票到底是免还是降,不应该一刀切。以门票收入为主的景区,如果游客没有其他消费就不能实行免门票。另外,也要根据景区性质、服务难度、风险系数等来制定政策。”
严肃文学为影视剧创作
注入史诗气质

  据中国文化报,不久前,中国国家话剧院根据季进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的话剧《铁流东进》上演,从一个通信兵的成长、转化、觉醒,进而奔赴战场,折射出新四军坦荡爱民的真诚情义和英勇救国的热血豪情。这也让业内人士重新审视作为影视改编母本文学的力量,尤其是严肃文学在表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方面的独特价值。
  如果把影视剧比作一道美食大餐的话,我们既需要清凉可口、沁人心脾的开胃小菜,也需要精心选材、用心烹饪的主菜大餐,尤其后者更能满足我们对食物的口腹之欲,以及对美食的品位追求。严肃文学是贴着大地和人民创作的,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并且经过作家的观察、思考、萃取、艺术加工,最能体现历史的经络、民族的命运和心灵的蝶变。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由此有了精神的宽度、灵魂的底色和史诗的纵深。
  文学评论家雷达曾指出,我们的影视剧“最缺的倒不是技术,也不是教人在现场傻乐,也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更不是‘堕落又光彩夺目,野蛮又魅力非常’的娱乐至死,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当今,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史诗性的影视剧。而文质兼美、炽烈凝重的严肃文学作品,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注入史诗气质。
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
  据人民日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近年来,我国网络文艺体裁题材日趋丰富,形式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升级,用户规模不断增长,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网络文艺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也要看到,网络文艺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在提升作品质量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对网络文艺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要坚持健康向上的审美导向,更好地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要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把大流量和正能量结合起来,使之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要把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让网络文艺作品有体量更有质量。一方面,要通过规范管理创造良好生态,加强对网络文艺的底线管理。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自律,把符合网络文艺特性的美学规范纳入行业标准。网络文艺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但仍需要在创作生产中提升审美自觉,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乡村网红”
让乡村振兴有更多可能

  据中国文化报,乘着5G时代的技术东风,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乡村网红”以其清新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展示了乡村生活的丰富与美好,映照着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自信与精神追求,体现了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带来的无限可能。
  培育优秀“乡村网红”,推介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前景广阔。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雷霆看来,这项工程需以社会效益优先,应避免传播内容低俗化、文化空壳化、过度商业化,而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促进乡村文化认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短缺的时代,‘乡村网红’还应坚持互联网思维,以技术为支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内容打造为重心,明晰内容主题定位,形成独特视角,建立‘乡村网红’内容品牌。”彭雷霆建议。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王全吉立足文化馆在新时期的作为,提出在未来“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文化馆要发挥组织体系化的优势,扎根乡间,走近群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组织开展新媒体运营的培训,普及短视频策划、拍摄等方面知识,扩大“乡村网红”培育的覆盖面,激发乡村群众短视频创作的热情。
       (□记者 刘一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