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警惕把道义枷锁转嫁给病人

2022-07-17 作者: 朱子钰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 朱子钰 李梦馨

  近日,深圳立法尊重病人临终决定权。即: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作无谓抢救”,医院会尊重其意愿让病人走完最后时光。
  这一规定,得到了普遍欢迎。理由有三:在ICU中,患者接受极为痛苦的救治,最终仍无力回天,白白遭罪;治疗费昂贵,很多家庭可能由此背负高额的医疗债务;往往在送ICU之前,医生会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家人亲属明知救不过来,但迫于亲情和害怕担上“不孝之子”等罪名而咬牙说“进”,否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罪感,而如果患者有生前预嘱,对家属就是个很大的解脱。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们必须看到,这项立法看上去受到欢迎的背后,有把负担转嫁给临终者的可能。
  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中,有这样一个陋习:因为生存条件艰苦和物资极度短缺,家中的老人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所以70岁后就必须要被子女背到山顶任其冻饿而死,且美其名曰供奉山神。阿玲婆身体很健康,但这反而被人耻笑,所以会因为牙齿齐全而丢脸,到河边用石头生生砸掉。过了69岁,她就逼迫儿子背自己上山。她是真的急于去死吗?当然不是,只是在那种习俗下,老人没有别的选择。
  这个例子也许离我们很遥远,却有一定的类比性。当下,对社会的绝大多数群体来说,得病后最怕什么?其实遭受痛苦倒在其次,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背景下,他们最怕的是花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病人即使有一线希望,也不愿给生者带来负担。所以在治不治的选择上,把临终决定权给病人,就等于把球踢给了病人,把道义的枷锁转嫁给病人。虽然克服了亲人家属的难题,但却很容易扭曲病人的本意,变成了让病人把所有负担都自己扛。
  我们要提防新法规实施后可能会出现的这种情况:大家互相比较,很可能形成得了某病就放弃治疗的默契标准,哪位病人不愿意就是太过自私。倘真如此,就与阿玲婆的困境相去不远了。在医疗救助制度还没有达到足够力度之前,这种让病人自处的做法需要慎重。
  □ 朱子钰 李梦馨

  近日,深圳立法尊重病人临终决定权。即: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作无谓抢救”,医院会尊重其意愿让病人走完最后时光。
  这一规定,得到了普遍欢迎。理由有三:在ICU中,患者接受极为痛苦的救治,最终仍无力回天,白白遭罪;治疗费昂贵,很多家庭可能由此背负高额的医疗债务;往往在送ICU之前,医生会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家人亲属明知救不过来,但迫于亲情和害怕担上“不孝之子”等罪名而咬牙说“进”,否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罪感,而如果患者有生前预嘱,对家属就是个很大的解脱。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们必须看到,这项立法看上去受到欢迎的背后,有把负担转嫁给临终者的可能。
  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中,有这样一个陋习:因为生存条件艰苦和物资极度短缺,家中的老人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所以70岁后就必须要被子女背到山顶任其冻饿而死,且美其名曰供奉山神。阿玲婆身体很健康,但这反而被人耻笑,所以会因为牙齿齐全而丢脸,到河边用石头生生砸掉。过了69岁,她就逼迫儿子背自己上山。她是真的急于去死吗?当然不是,只是在那种习俗下,老人没有别的选择。
  这个例子也许离我们很遥远,却有一定的类比性。当下,对社会的绝大多数群体来说,得病后最怕什么?其实遭受痛苦倒在其次,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背景下,他们最怕的是花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病人即使有一线希望,也不愿给生者带来负担。所以在治不治的选择上,把临终决定权给病人,就等于把球踢给了病人,把道义的枷锁转嫁给病人。虽然克服了亲人家属的难题,但却很容易扭曲病人的本意,变成了让病人把所有负担都自己扛。
  我们要提防新法规实施后可能会出现的这种情况:大家互相比较,很可能形成得了某病就放弃治疗的默契标准,哪位病人不愿意就是太过自私。倘真如此,就与阿玲婆的困境相去不远了。在医疗救助制度还没有达到足够力度之前,这种让病人自处的做法需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