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以貌取人,圣人也有遗憾

2022-07-05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社会治理离不开人才,这就需要面对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选才的途径有多种。概括起来,主流是以德取人、以才取人,最理想的是德才兼备。还有以貌取人、以家庭出身取人的。在历史上,以家庭出身取人的现象,仅在两晋门阀士族政治时期兴盛,持续时间不长。以貌取人的情况很常见,其实这也是最不靠谱的。
  以德取人,主要是看重其榜样示范作用,核心其实是以德服人,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取人以德为先,既是文化传统,也是社会共识。
  以才取人,才能当然是越高越好,越全面越好。但是,毕竟全才少,通才少,一味求全不现实。曹操当年求贤若渴,为了网罗人才,甚至颁布诏令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都可举荐。
  曹操这一离经叛道之举,一直受到很多挞伐。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因此激烈批评曹操。顾炎武认为,曹操“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的做法,导致“权诈迭进,奸逆萌生”,并且让“风俗又为之一变”。那风俗这一变,是往好里变了呢,还是往差里变了?显然是后者。顾炎武接着批评,“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不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余。”意思说,前边好几代皇帝好不容易树立的“经术”“节义”好风气,被曹操一下子破坏殆尽。
  不过,非常人行非常事,非常时期取非常之法,曹操敢这么干,确实也显示出他的枭雄风范,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魄力来。
  还有一种是以貌取人。根据史书记载,孔子就曾经以貌取人。按说,孔子一直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机会上一律平等。那么,他又怎么会以貌取人呢?
  《史记》《论语》《孔子家语》等,对孔子以貌取人之事都有记载。孔子以貌取人的对象是澹台灭明,即子羽。但是,在这些史籍中,对于“貌”的记载却大相径庭。有的说是因为子羽长相丑陋,孔子不待见;也有的说子羽外貌英俊,孔子感叹其才华平庸不合其俊朗之貌。无论如何,孔子以貌取人对待子羽,这事儿是可以坐实的。
  在《孔子家语》的《七十二弟子解》篇中记载: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也。
  从这段记载可以了解到,子羽是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比孔子小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见其容貌俊雅,期望他也有隽秀之才。结果,他的才能并未达到孔子所期望。不过,子羽为人公正无私,重诺守信,并以此闻名,最终在鲁国做了大夫。
  《孔子家语》的《子路初见》篇中的一段话,说得更清楚: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这段话就说得相当直白了,直言子羽的品行比不上他的相貌。以至于孔子遗憾地感叹,如果仅凭容貌选取人才,那么选取澹台子羽就会是个失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前提仍然是“子羽有君子之容”。
  在《孔子家语》的《弟子行》篇中,另有一段关于子羽的记载,但是并未提及其容貌如何。从这篇的题目也能看出来,记载的主要是弟子们的“行”,即品行。这一篇的前半部分主要记载了子贡和卫国将军文子的对话。卫文子向子贡打听孔子弟子的情况。谈到子羽时,子贡说:“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在这段话中,子贡描述子羽的品行时,认为他不骄、廉洁,且事上时亦能佑助部下,显然具备君子之品行。子贡认为,自己对子羽的印象,与孔子评价君子的标准正相符合。
  在《史记》之《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子羽,与《孔子家语》的相关记载却大不一样。《史记》中记载如下: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记》的这段记载,与《孔子家语》记载有几处不同。一是二者所记子羽与孔子的年龄差距不同,整整差了十岁。最大的不同,还是关于子羽相貌的记载,二者完全相反。按《史记》里的说法,子羽相貌丑陋。孔子一看子羽如此形象,便以为他不会有什么才华。孔子虽然最终也同意收下子羽当学生,恐怕心中也不怎么喜欢他。子羽大概也能感受到孔子的这种态度,于是自己“退而修行”,结果大有成就。子羽曾到长江以南游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也有三百人之众,声名闻于诸侯。孔子听说后大感后悔:我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
  按这个记载,孔子倒是坦率承认“以貌取人”,并且承认“以貌取人”看走了眼。
  其实,孔子又哪能不知道以貌取人不靠谱,但他还是以貌取人了,这点倒是与普通人讲究眼缘没什么两样,由此可见,有些时候,就是圣人也未能免俗。
  圣人都未能免俗,枭雄就更难免俗了。求贤若渴的曹操,也曾以貌取人,对前来游说的益州别驾张松冷眼相对,最终便宜了刘备。
  这个故事背景不复杂。汉中张鲁要攻打益州,刘璋派别驾张松前去游说曹操,希望曹操攻打汉中,由此可解益州之围。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张松“生得额䦆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后来,曹操一度命令杀掉张松。虽然最终未杀,也是乱棒打出。
  张松见了曹操,何以敢如此放肆?一是自恃才华高妙,二是带了很多川地出产的金珠锦绮,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还私下画了一卷西川地理图本。众所周知蜀道难。有了这卷地理图本,如果按图所示进川,尤其是行军打仗,就如同有了一个可靠的向导。如此说来,这卷地理图本的重要性和价值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所以,张松心下郁闷至极,“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
  张松被曹操乱棒打出后,觉得没脸面直接回益州,担心空手而归惹人嗤笑,就想转道刘备那儿看看能不能有些意外收获。刘备知道这一消息后,自是大喜过望,于是做了一系列超规格的接待安排,让张松备感荣宠。张松至郢州界口,大将赵云带五百兵远迎;至荆州界首,馆驿门外,百余人侍立,击鼓相接,关羽“洒扫驿庭,以待歇宿”。次日吃过早饭,上马行不过三五里,又是一大群人马来迎,“乃是玄德引着伏龙、凤雏,亲自来接。”前来迎接张松的刘备一行,“遥见张松,早先下马等候”。刘备还狠狠恭维了张松一番:“久闻大夫高名,如雷贯耳。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这样的一番礼遇,张松是何等高兴可想而知。
  张松在刘备处盘桓几天,告别之时,主动劝说刘备攻取西川,并“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同时将西川地理图本献出来,“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刘备大致看了几眼,“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
  如果当时曹操对待张松并未失之于以貌取人,而是像刘备那样礼遇有加,张松献计献图于曹操,恐怕三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蜀国有没有都不好说。曹操这次“以貌取人”,错失了西川地理图,实际也错失了西川。这一眼的损失,实在是难以估量。
  再展开来说,刘备、孙权同样也都曾以貌取人。这个“被取的人”就是庞统。庞统道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才华自不必多说。他先投奔孙权,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于是“心中不喜”,两人交谈时又言语乖违,孙权称“誓不用之”。在诸葛亮的建议和推荐下,庞统又来投奔刘备。结果,刘备“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只是勉强给他安排了一个小官。经过一系列波折,刘备方知庞统之贤能,于是下阶请罪。之后,庞统才得以一展身手。
  日常相处,眼缘不合,疏远一些,倒也没什么大碍。但是,真正到了选才用人的时候,如果还是坚持眼缘优先,以貌取人,恐怕会误了大事。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社会治理离不开人才,这就需要面对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选才的途径有多种。概括起来,主流是以德取人、以才取人,最理想的是德才兼备。还有以貌取人、以家庭出身取人的。在历史上,以家庭出身取人的现象,仅在两晋门阀士族政治时期兴盛,持续时间不长。以貌取人的情况很常见,其实这也是最不靠谱的。
  以德取人,主要是看重其榜样示范作用,核心其实是以德服人,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取人以德为先,既是文化传统,也是社会共识。
  以才取人,才能当然是越高越好,越全面越好。但是,毕竟全才少,通才少,一味求全不现实。曹操当年求贤若渴,为了网罗人才,甚至颁布诏令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都可举荐。
  曹操这一离经叛道之举,一直受到很多挞伐。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因此激烈批评曹操。顾炎武认为,曹操“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的做法,导致“权诈迭进,奸逆萌生”,并且让“风俗又为之一变”。那风俗这一变,是往好里变了呢,还是往差里变了?显然是后者。顾炎武接着批评,“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不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余。”意思说,前边好几代皇帝好不容易树立的“经术”“节义”好风气,被曹操一下子破坏殆尽。
  不过,非常人行非常事,非常时期取非常之法,曹操敢这么干,确实也显示出他的枭雄风范,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魄力来。
  还有一种是以貌取人。根据史书记载,孔子就曾经以貌取人。按说,孔子一直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机会上一律平等。那么,他又怎么会以貌取人呢?
  《史记》《论语》《孔子家语》等,对孔子以貌取人之事都有记载。孔子以貌取人的对象是澹台灭明,即子羽。但是,在这些史籍中,对于“貌”的记载却大相径庭。有的说是因为子羽长相丑陋,孔子不待见;也有的说子羽外貌英俊,孔子感叹其才华平庸不合其俊朗之貌。无论如何,孔子以貌取人对待子羽,这事儿是可以坐实的。
  在《孔子家语》的《七十二弟子解》篇中记载: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也。
  从这段记载可以了解到,子羽是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比孔子小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孔子见其容貌俊雅,期望他也有隽秀之才。结果,他的才能并未达到孔子所期望。不过,子羽为人公正无私,重诺守信,并以此闻名,最终在鲁国做了大夫。
  《孔子家语》的《子路初见》篇中的一段话,说得更清楚: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这段话就说得相当直白了,直言子羽的品行比不上他的相貌。以至于孔子遗憾地感叹,如果仅凭容貌选取人才,那么选取澹台子羽就会是个失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前提仍然是“子羽有君子之容”。
  在《孔子家语》的《弟子行》篇中,另有一段关于子羽的记载,但是并未提及其容貌如何。从这篇的题目也能看出来,记载的主要是弟子们的“行”,即品行。这一篇的前半部分主要记载了子贡和卫国将军文子的对话。卫文子向子贡打听孔子弟子的情况。谈到子羽时,子贡说:“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在这段话中,子贡描述子羽的品行时,认为他不骄、廉洁,且事上时亦能佑助部下,显然具备君子之品行。子贡认为,自己对子羽的印象,与孔子评价君子的标准正相符合。
  在《史记》之《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子羽,与《孔子家语》的相关记载却大不一样。《史记》中记载如下: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记》的这段记载,与《孔子家语》记载有几处不同。一是二者所记子羽与孔子的年龄差距不同,整整差了十岁。最大的不同,还是关于子羽相貌的记载,二者完全相反。按《史记》里的说法,子羽相貌丑陋。孔子一看子羽如此形象,便以为他不会有什么才华。孔子虽然最终也同意收下子羽当学生,恐怕心中也不怎么喜欢他。子羽大概也能感受到孔子的这种态度,于是自己“退而修行”,结果大有成就。子羽曾到长江以南游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也有三百人之众,声名闻于诸侯。孔子听说后大感后悔:我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
  按这个记载,孔子倒是坦率承认“以貌取人”,并且承认“以貌取人”看走了眼。
  其实,孔子又哪能不知道以貌取人不靠谱,但他还是以貌取人了,这点倒是与普通人讲究眼缘没什么两样,由此可见,有些时候,就是圣人也未能免俗。
  圣人都未能免俗,枭雄就更难免俗了。求贤若渴的曹操,也曾以貌取人,对前来游说的益州别驾张松冷眼相对,最终便宜了刘备。
  这个故事背景不复杂。汉中张鲁要攻打益州,刘璋派别驾张松前去游说曹操,希望曹操攻打汉中,由此可解益州之围。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张松“生得额䦆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后来,曹操一度命令杀掉张松。虽然最终未杀,也是乱棒打出。
  张松见了曹操,何以敢如此放肆?一是自恃才华高妙,二是带了很多川地出产的金珠锦绮,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还私下画了一卷西川地理图本。众所周知蜀道难。有了这卷地理图本,如果按图所示进川,尤其是行军打仗,就如同有了一个可靠的向导。如此说来,这卷地理图本的重要性和价值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所以,张松心下郁闷至极,“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
  张松被曹操乱棒打出后,觉得没脸面直接回益州,担心空手而归惹人嗤笑,就想转道刘备那儿看看能不能有些意外收获。刘备知道这一消息后,自是大喜过望,于是做了一系列超规格的接待安排,让张松备感荣宠。张松至郢州界口,大将赵云带五百兵远迎;至荆州界首,馆驿门外,百余人侍立,击鼓相接,关羽“洒扫驿庭,以待歇宿”。次日吃过早饭,上马行不过三五里,又是一大群人马来迎,“乃是玄德引着伏龙、凤雏,亲自来接。”前来迎接张松的刘备一行,“遥见张松,早先下马等候”。刘备还狠狠恭维了张松一番:“久闻大夫高名,如雷贯耳。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这样的一番礼遇,张松是何等高兴可想而知。
  张松在刘备处盘桓几天,告别之时,主动劝说刘备攻取西川,并“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同时将西川地理图本献出来,“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刘备大致看了几眼,“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
  如果当时曹操对待张松并未失之于以貌取人,而是像刘备那样礼遇有加,张松献计献图于曹操,恐怕三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蜀国有没有都不好说。曹操这次“以貌取人”,错失了西川地理图,实际也错失了西川。这一眼的损失,实在是难以估量。
  再展开来说,刘备、孙权同样也都曾以貌取人。这个“被取的人”就是庞统。庞统道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才华自不必多说。他先投奔孙权,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于是“心中不喜”,两人交谈时又言语乖违,孙权称“誓不用之”。在诸葛亮的建议和推荐下,庞统又来投奔刘备。结果,刘备“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只是勉强给他安排了一个小官。经过一系列波折,刘备方知庞统之贤能,于是下阶请罪。之后,庞统才得以一展身手。
  日常相处,眼缘不合,疏远一些,倒也没什么大碍。但是,真正到了选才用人的时候,如果还是坚持眼缘优先,以貌取人,恐怕会误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