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父亲的川剧人生
2022-07-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马 卫
这天,父亲在田里打农药。
太阳火辣辣的,干了半晌,父亲卸下喷雾器,在小沟抹了汗,喝几口冷水,爽透了,就忍不住唱起来——
斩白袍就如剜忠诚肝胆
斩白袍就如砍君王臂肩
斩白袍就如抛老臣心愿
斩白袍就如割大唐江山
这是川剧《白袍记》的名段,四川人差不多都会哼几句,都喜欢白袍将军薛仁贵。
没想到大队团支书正骑自行车路过,喊了一声:唱得好!
父亲受了一惊,抬头看是团支书,脸上羞起了红晕。那时,好些川剧都被沦为“封建残余”,要彻底扫除。
我、我、我乱吼的。
父亲害怕,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
清云叔,别怕。大队正在筹建文艺思想宣传队,我看你嗓子好,我推荐你参加。
团支书说完,蹁上自行车走了,父亲愣在那里。
那时,从县、区到公社,都有文艺思想宣传队,简称“文宣队”,县上是专业的,区和公社则是业余的。大队呢?更业余了,因为整个大队,就小学老师懂点音乐,农民中有文艺细胞的人极少,所以团支书发现了父亲,心里很激动。
文宣队成立,满打满算,十多个人,除了老师和知青,还有两个女青年农民外,男农民就父亲一个。那时父亲三十多岁,风华正茂。
文宣队开始排练了,节目跟风:一是流行的革命歌曲,二是样板戏片段。
可是父亲两样都不会,只会一些老的川剧段子,比如《柜中缘》《柳荫记》《白蛇传》等等。
开始,身为文宣队队长的大队团支书对父亲说,你会唱川剧,改唱京剧应该没问题。
父亲不敢不听,除了每天有一斤粮食的补助外,还记十分工,他怕如果不听话,被打成“另类”。
文宣队也凑不齐一套班子唱京剧,只好排练一些片段。比如《红灯记》第六场《赴宴斗鸠山》,分配给父亲的角色是鸠山。除了对白,只有一句唱词(西皮散板):我五刑具备叫你受用!
按说,这也没啥难度。
排练了一个月——因为农民还得种地,只有下雨天和农闲的才有时间,文宣队的头场演出,那年代农村没电视,收音机也极少,有线广播才兴起,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因此大家像过节一样跑来看。
地点就在我们小学校的操场。舞台是用“拌桶”搭的,把底朝上。
节目有:快板《大寨红花遍地开》、女声独唱《社员都是向阳花》、三句半《队里召开斗争会》、男声小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父亲要演的《红灯记》片段,竟然是压轴戏。
可是,那晚父亲演砸了。就一句唱词,竟然唱成川剧高腔。父亲在一片嘲笑声中下台,打死也不去文宣队了,好在大队也再没来找他。
包产到户后,农闲的时候多了,父亲常骑车几十里,到县城去看川剧演出。那些老剧,比如《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等等都开禁了。
父亲成了川剧迷,邀约附近几个大队的川剧爱好者,组成“农民川剧社”,节假日和农闲演出,不卖票,不收费。
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也乐意邀“农民川剧社”去唱,无报酬,管饭,大方的给包烟。
“农民川剧社”的名声越来越响,父亲成了“名角儿”,特别是他唱的老生,高腔洪亮,气场阔大,颇受欢迎。
父亲年纪大了,不种地,把“农民川剧社”当职业。
虽然后来电视普及,川剧受欢迎的程度下降,但父亲仍然乐此不疲,唱到七十多岁,声音哑了,不能登台,还不放下,成了鼓手。
热爱川剧的父亲,在一场川剧演出时心梗发作,合上双眼,那高腔、帮腔,也会在天堂为他唱响。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据《宋玉对楚王问》记载,这是川剧的源头。只是父亲不知道罢了,而用身体实践。
这天,父亲在田里打农药。
太阳火辣辣的,干了半晌,父亲卸下喷雾器,在小沟抹了汗,喝几口冷水,爽透了,就忍不住唱起来——
斩白袍就如剜忠诚肝胆
斩白袍就如砍君王臂肩
斩白袍就如抛老臣心愿
斩白袍就如割大唐江山
这是川剧《白袍记》的名段,四川人差不多都会哼几句,都喜欢白袍将军薛仁贵。
没想到大队团支书正骑自行车路过,喊了一声:唱得好!
父亲受了一惊,抬头看是团支书,脸上羞起了红晕。那时,好些川剧都被沦为“封建残余”,要彻底扫除。
我、我、我乱吼的。
父亲害怕,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
清云叔,别怕。大队正在筹建文艺思想宣传队,我看你嗓子好,我推荐你参加。
团支书说完,蹁上自行车走了,父亲愣在那里。
那时,从县、区到公社,都有文艺思想宣传队,简称“文宣队”,县上是专业的,区和公社则是业余的。大队呢?更业余了,因为整个大队,就小学老师懂点音乐,农民中有文艺细胞的人极少,所以团支书发现了父亲,心里很激动。
文宣队成立,满打满算,十多个人,除了老师和知青,还有两个女青年农民外,男农民就父亲一个。那时父亲三十多岁,风华正茂。
文宣队开始排练了,节目跟风:一是流行的革命歌曲,二是样板戏片段。
可是父亲两样都不会,只会一些老的川剧段子,比如《柜中缘》《柳荫记》《白蛇传》等等。
开始,身为文宣队队长的大队团支书对父亲说,你会唱川剧,改唱京剧应该没问题。
父亲不敢不听,除了每天有一斤粮食的补助外,还记十分工,他怕如果不听话,被打成“另类”。
文宣队也凑不齐一套班子唱京剧,只好排练一些片段。比如《红灯记》第六场《赴宴斗鸠山》,分配给父亲的角色是鸠山。除了对白,只有一句唱词(西皮散板):我五刑具备叫你受用!
按说,这也没啥难度。
排练了一个月——因为农民还得种地,只有下雨天和农闲的才有时间,文宣队的头场演出,那年代农村没电视,收音机也极少,有线广播才兴起,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因此大家像过节一样跑来看。
地点就在我们小学校的操场。舞台是用“拌桶”搭的,把底朝上。
节目有:快板《大寨红花遍地开》、女声独唱《社员都是向阳花》、三句半《队里召开斗争会》、男声小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父亲要演的《红灯记》片段,竟然是压轴戏。
可是,那晚父亲演砸了。就一句唱词,竟然唱成川剧高腔。父亲在一片嘲笑声中下台,打死也不去文宣队了,好在大队也再没来找他。
包产到户后,农闲的时候多了,父亲常骑车几十里,到县城去看川剧演出。那些老剧,比如《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等等都开禁了。
父亲成了川剧迷,邀约附近几个大队的川剧爱好者,组成“农民川剧社”,节假日和农闲演出,不卖票,不收费。
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也乐意邀“农民川剧社”去唱,无报酬,管饭,大方的给包烟。
“农民川剧社”的名声越来越响,父亲成了“名角儿”,特别是他唱的老生,高腔洪亮,气场阔大,颇受欢迎。
父亲年纪大了,不种地,把“农民川剧社”当职业。
虽然后来电视普及,川剧受欢迎的程度下降,但父亲仍然乐此不疲,唱到七十多岁,声音哑了,不能登台,还不放下,成了鼓手。
热爱川剧的父亲,在一场川剧演出时心梗发作,合上双眼,那高腔、帮腔,也会在天堂为他唱响。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据《宋玉对楚王问》记载,这是川剧的源头。只是父亲不知道罢了,而用身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