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妹,放心吧,我现在把大门降下来。”“ 真心谢谢姐的理解。”……近日,青岛市市南区某小区传来暖心一幕。一对因加装双向大铁门遮挡视线引发冷战的老邻居,在“三所联调”机制的调解下终于冰释前嫌,恩怨一日解。这个温暖瞬间,正是青岛公安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 目前,全市 132 个派出所设有“三所联调”调解室,21个派出所与街道综治中心合署办公。
近年来,青岛市公安机关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机制创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精准锚定融合治理战略坐标,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共治。目前,全市矛盾纠纷呈“两降一升”(即纠纷警情数、人均调处量下降,调解质效上升)态势。
以创新机制起笔答好矛盾纠纷“化解卷”
联动调解非警务类警情7856起,联动调解矛盾纠纷215起,成功化解195 起,矛盾成功化解率90% ……在这里只进一扇门,却能解百姓心中“千千结”。去年 7月,黄岛公安分局隐珠街道警地联动调解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由黄岛分局联合街道司法所、综治办、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同组建,创新开辟了警地资源深度融合、高效协同联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径,旨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专业的调解服务。自中心成立以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默默耕耘在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前沿,好口碑逐渐在当地百姓中口耳相传。
“成立前,街道各类警情都由民警处理,既要处理警务工作,又要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方式相对单一,工作压力大,无法建立相应的机制体制。中心成立后,迅速建立起了矛盾纠纷排查、矛盾纠纷预警、矛盾纠纷联动化解三大机制体制,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并行,使得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和联动化解更加顺畅,民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执法办案中,办案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黄岛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城市治理这盘宏大棋局里,基层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落子” 之处。近年来,青岛市公安机关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强化联动,着力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市局党委在“谋划”上重统筹,将推进“三所联调”机制作为重要工作部署,在非警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面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反向推动“三所联调”,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助推力,整合资源力量,建立联调机制。
同时,多维度加码,突出共建凝心聚力,化解从“ 独角戏” 变“ 大合唱”。在“三所联调”的基础上,协调妇联、 民政、 综合行政执法等“N ” 个与基层依法治理相关的部门开展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岗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风险隐患共排、矛盾纠纷共调。市北公安分局双山派出所打造“3+1+N ” 组织架构,在原有律师、金牌调解员、儿童心理咨询师、省优秀社区民警的基础上,整合市北区法院、检察院等专业资源,引进物业法庭及其他社会红色组织,提高调处公信力。胶州市公安局阜安派出所“老骥”调解室,坚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开展诉调、警调、访调、专调“多调结合解纠纷”工作模式,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调集中于一体,在胶州市首家构建起“三调一体”大调解格局。开发区分局长江路派出所联合长江路街道探索打造“ 融治长江”现代化治理模式,构建“ 1+8+N ” 综合指挥体系,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红十字会志愿者等常态化入驻派出所调处中心,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全周期闭环管理。平度市公安局同和派出所采取“三级调解”工作模式,即选拔村(居)热心调解、有一定威望的人员担任“和事佬”,作为三级调解组织,对本村(居)简单矛盾纠纷调解;在派出所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作为二级调解组织,对三级调解不成的一般纠纷或情况较为复杂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在同和街道成立由党委分管领导牵头、市直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民调解中心,作为一级调解组织,对二级调解不成、案件情况复杂、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矛盾纠纷联动调解。
剥笋式盯办破解“事解心不解”难题
青岛市公安局创新构建“剥笋式”全链条调解机制,通过数据融通、分级定标、跟踪回访等系统性改革,让矛盾纠纷化解既“解事”又“解心”。
突出热线数据汇入,破“单链条”难题。市局健全完善110报警服务台、民意110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高效对接联动机制,提升协同联动处置效率。2024年 7月,城阳公安分局接到辖区某别墅区业主多起诉求件,反映邻居在家中摆放封建迷信物品,担心可能会对自家不利,还可能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区和谐。两人也因“风水”问题争执不休,各自摆出“法宝”对抗,矛盾逐渐升级,甚至演变成了激烈冲突。派出所联合社区、物业、调解室律师多次走访双方、分别谈心,为两家组织了一场以“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谈心活动。 通过深入分析和耐心劝导,双方都撤下了墙上的字画和迷信物品,纠纷得以圆满解决,社区恢复和谐氛围。
区分两类警情,分流移交顺畅。根据要求,110 报警、“12345”热线流转、来信来访、走访排查或者窗口接待等途径受理的,符合调解要求的案件,在查清当事人身份和初步事实基础上,通过“短平快”方式现场解决。以上渠道受理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及人民调解组织受理的属于公安机关处理或需要公安机关协同调处的矛盾纠纷,符合调解范围的,移交“三所联调”调处室联动调解。
统一定级标准,分级调处明确。市局制发全市公安机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指引,明确矛盾纠纷定级原则及审批流程,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现实状态、可能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分类施策、化解管理。
跟踪回访扎实,巩固调解成效。坚持案案回访,由调解员采取上门、电话等形式,对已调处矛盾纠纷2周内进行复访,主要围绕调解结果、调解协议执行情况及有无未解心结、有无新发矛盾纠纷等方面进行调解,及时听取双方意见,挖掘底层矛盾,疏导情绪郁结,严防激化反复。市北分局双山派出所近期处理的房产继承纠纷就是典型案例——民警联合公证处、社区楼长,历时3个月促成姐妹俩达成补偿协议,让剑拔弩张的亲属重拾亲情。
做优深耕社区警务让化解出实招见实效
1月17日,2024年度青岛市社区民警比武竞赛颁奖仪式暨全市社区警务工作推进会召开,表彰获奖单位和个人、 表扬 2024 年度社区警务工作“ 每月之星” 优秀社区民警。如何让基层治理从以往的“被动应对矛盾”转变为如今的“主动发现并化解矛盾” ?近年来,青岛市公安机关着力构建与新型城乡社区治理相融合的新型社区警务机制,扎实推进社会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完善派出所与“一站式”矛调中心融合治理模式。
齐东路社区位于青岛老城区,房屋多为老旧楼院且无物业管理,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学区房家庭。2022年以前,江苏路派出所近一半以上的警情出自齐东路社区,一半以上的投诉来自齐东路社区,其中部分矛盾纠纷持续时间长达数十年,结成“ 老疙瘩”。“这些矛盾纠纷看起来是小事,但和‘大事’之间只隔了‘一拳头’距离。”市南分局江苏路派出所齐东路社区民警张荣介绍,2022年以来,社区警情数量逐年下降,2024年降幅超40% 。
这样的显著变化,得益于市南分局创新推出的“警格+网格” 融合机制。日常运转中,网格员与社区民警相互配合,社区民警不仅加入网格员的工作微信群,实时掌握一线动态,还坚持线下合署办公,线上线下随时沟通,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与民警“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的优势,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警格、上行不出街道”的效果。
社区警务是落实公安工作、措施要求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最初一公里”。
王惟号是李沧分局楼山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在社区基础管理中,他每天花6个多小时在社区走访,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务工人员等信息全面排查登记,实现全覆盖、无遗漏。“2024 年累计走访社区群众3900余家(次)、完善各类要素信息 1360余条,我努力让自己成为社区基础管理的‘活底卡’‘活档案’,成为服务群众的‘百事通’。”王惟号说,社区民警就是社区里的一员,身心都要放在这里,同时要把警务工作融入社区日常。
从“下社区”到“在社区”,再到“融社区”,这是公安机关对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和优化,不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强化全警资源向派出所聚焦发力,最大限度延伸工作触角。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区警务正向智慧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智慧警务”让公安机关可以及时掌握辖区治安动态,快速反应,提高工作效率。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沂河路社区流动人口远超常住人口,还有550余家“九小场所”、50余家大中型企业以及3家大型购物广场,治安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近期接到信息平台预警,某小区内有电脑可能遭受病毒入侵。我们迅速赶到现场处置。”青岛开发区分局辛安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恒竹说,“当事人正在跟我说话,他的QQ 却自动跟企业负责人对话,语气、内容都十分逼真,这是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 林恒竹马上让企业财务人员电话联系企业负责人核实,电诈“黑手”被及时斩断。当前,电信网络诈骗频发,而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技术,“智慧反诈”可以让民警更快一步、更精准劝阻,守护好群众“钱袋子”。
“青岛市公安局将继续按照‘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思路,进一步聚焦‘派出所主防’目标定位,持续深化基层提振、基础提质、基本能力提升三大行动,不断推动全市社区警务工作实现系统性重塑、 整体性变革。”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辛磊 郭红亮
▲青岛市公安局城阳分局民警对一起已调解完毕的养犬纠纷进行回访。林宁宁 摄
平度市公安局民辅警开展入户走访,主动摸排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崔曦 摄
近年来,青岛市公安机关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机制创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精准锚定融合治理战略坐标,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共治。目前,全市矛盾纠纷呈“两降一升”(即纠纷警情数、人均调处量下降,调解质效上升)态势。
以创新机制起笔答好矛盾纠纷“化解卷”
联动调解非警务类警情7856起,联动调解矛盾纠纷215起,成功化解195 起,矛盾成功化解率90% ……在这里只进一扇门,却能解百姓心中“千千结”。去年 7月,黄岛公安分局隐珠街道警地联动调解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由黄岛分局联合街道司法所、综治办、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同组建,创新开辟了警地资源深度融合、高效协同联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径,旨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专业的调解服务。自中心成立以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默默耕耘在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前沿,好口碑逐渐在当地百姓中口耳相传。
“成立前,街道各类警情都由民警处理,既要处理警务工作,又要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方式相对单一,工作压力大,无法建立相应的机制体制。中心成立后,迅速建立起了矛盾纠纷排查、矛盾纠纷预警、矛盾纠纷联动化解三大机制体制,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并行,使得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和联动化解更加顺畅,民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执法办案中,办案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黄岛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城市治理这盘宏大棋局里,基层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落子” 之处。近年来,青岛市公安机关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强化联动,着力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市局党委在“谋划”上重统筹,将推进“三所联调”机制作为重要工作部署,在非警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面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反向推动“三所联调”,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助推力,整合资源力量,建立联调机制。
同时,多维度加码,突出共建凝心聚力,化解从“ 独角戏” 变“ 大合唱”。在“三所联调”的基础上,协调妇联、 民政、 综合行政执法等“N ” 个与基层依法治理相关的部门开展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岗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风险隐患共排、矛盾纠纷共调。市北公安分局双山派出所打造“3+1+N ” 组织架构,在原有律师、金牌调解员、儿童心理咨询师、省优秀社区民警的基础上,整合市北区法院、检察院等专业资源,引进物业法庭及其他社会红色组织,提高调处公信力。胶州市公安局阜安派出所“老骥”调解室,坚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开展诉调、警调、访调、专调“多调结合解纠纷”工作模式,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调集中于一体,在胶州市首家构建起“三调一体”大调解格局。开发区分局长江路派出所联合长江路街道探索打造“ 融治长江”现代化治理模式,构建“ 1+8+N ” 综合指挥体系,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红十字会志愿者等常态化入驻派出所调处中心,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全周期闭环管理。平度市公安局同和派出所采取“三级调解”工作模式,即选拔村(居)热心调解、有一定威望的人员担任“和事佬”,作为三级调解组织,对本村(居)简单矛盾纠纷调解;在派出所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作为二级调解组织,对三级调解不成的一般纠纷或情况较为复杂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在同和街道成立由党委分管领导牵头、市直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民调解中心,作为一级调解组织,对二级调解不成、案件情况复杂、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矛盾纠纷联动调解。
剥笋式盯办破解“事解心不解”难题
青岛市公安局创新构建“剥笋式”全链条调解机制,通过数据融通、分级定标、跟踪回访等系统性改革,让矛盾纠纷化解既“解事”又“解心”。
突出热线数据汇入,破“单链条”难题。市局健全完善110报警服务台、民意110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高效对接联动机制,提升协同联动处置效率。2024年 7月,城阳公安分局接到辖区某别墅区业主多起诉求件,反映邻居在家中摆放封建迷信物品,担心可能会对自家不利,还可能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区和谐。两人也因“风水”问题争执不休,各自摆出“法宝”对抗,矛盾逐渐升级,甚至演变成了激烈冲突。派出所联合社区、物业、调解室律师多次走访双方、分别谈心,为两家组织了一场以“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谈心活动。 通过深入分析和耐心劝导,双方都撤下了墙上的字画和迷信物品,纠纷得以圆满解决,社区恢复和谐氛围。
区分两类警情,分流移交顺畅。根据要求,110 报警、“12345”热线流转、来信来访、走访排查或者窗口接待等途径受理的,符合调解要求的案件,在查清当事人身份和初步事实基础上,通过“短平快”方式现场解决。以上渠道受理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及人民调解组织受理的属于公安机关处理或需要公安机关协同调处的矛盾纠纷,符合调解范围的,移交“三所联调”调处室联动调解。
统一定级标准,分级调处明确。市局制发全市公安机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指引,明确矛盾纠纷定级原则及审批流程,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现实状态、可能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分类施策、化解管理。
跟踪回访扎实,巩固调解成效。坚持案案回访,由调解员采取上门、电话等形式,对已调处矛盾纠纷2周内进行复访,主要围绕调解结果、调解协议执行情况及有无未解心结、有无新发矛盾纠纷等方面进行调解,及时听取双方意见,挖掘底层矛盾,疏导情绪郁结,严防激化反复。市北分局双山派出所近期处理的房产继承纠纷就是典型案例——民警联合公证处、社区楼长,历时3个月促成姐妹俩达成补偿协议,让剑拔弩张的亲属重拾亲情。
做优深耕社区警务让化解出实招见实效
1月17日,2024年度青岛市社区民警比武竞赛颁奖仪式暨全市社区警务工作推进会召开,表彰获奖单位和个人、 表扬 2024 年度社区警务工作“ 每月之星” 优秀社区民警。如何让基层治理从以往的“被动应对矛盾”转变为如今的“主动发现并化解矛盾” ?近年来,青岛市公安机关着力构建与新型城乡社区治理相融合的新型社区警务机制,扎实推进社会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完善派出所与“一站式”矛调中心融合治理模式。
齐东路社区位于青岛老城区,房屋多为老旧楼院且无物业管理,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学区房家庭。2022年以前,江苏路派出所近一半以上的警情出自齐东路社区,一半以上的投诉来自齐东路社区,其中部分矛盾纠纷持续时间长达数十年,结成“ 老疙瘩”。“这些矛盾纠纷看起来是小事,但和‘大事’之间只隔了‘一拳头’距离。”市南分局江苏路派出所齐东路社区民警张荣介绍,2022年以来,社区警情数量逐年下降,2024年降幅超40% 。
这样的显著变化,得益于市南分局创新推出的“警格+网格” 融合机制。日常运转中,网格员与社区民警相互配合,社区民警不仅加入网格员的工作微信群,实时掌握一线动态,还坚持线下合署办公,线上线下随时沟通,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与民警“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的优势,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警格、上行不出街道”的效果。
社区警务是落实公安工作、措施要求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最初一公里”。
王惟号是李沧分局楼山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在社区基础管理中,他每天花6个多小时在社区走访,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务工人员等信息全面排查登记,实现全覆盖、无遗漏。“2024 年累计走访社区群众3900余家(次)、完善各类要素信息 1360余条,我努力让自己成为社区基础管理的‘活底卡’‘活档案’,成为服务群众的‘百事通’。”王惟号说,社区民警就是社区里的一员,身心都要放在这里,同时要把警务工作融入社区日常。
从“下社区”到“在社区”,再到“融社区”,这是公安机关对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和优化,不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强化全警资源向派出所聚焦发力,最大限度延伸工作触角。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区警务正向智慧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智慧警务”让公安机关可以及时掌握辖区治安动态,快速反应,提高工作效率。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沂河路社区流动人口远超常住人口,还有550余家“九小场所”、50余家大中型企业以及3家大型购物广场,治安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近期接到信息平台预警,某小区内有电脑可能遭受病毒入侵。我们迅速赶到现场处置。”青岛开发区分局辛安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恒竹说,“当事人正在跟我说话,他的QQ 却自动跟企业负责人对话,语气、内容都十分逼真,这是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 林恒竹马上让企业财务人员电话联系企业负责人核实,电诈“黑手”被及时斩断。当前,电信网络诈骗频发,而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技术,“智慧反诈”可以让民警更快一步、更精准劝阻,守护好群众“钱袋子”。
“青岛市公安局将继续按照‘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思路,进一步聚焦‘派出所主防’目标定位,持续深化基层提振、基础提质、基本能力提升三大行动,不断推动全市社区警务工作实现系统性重塑、 整体性变革。”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辛磊 郭红亮
▲青岛市公安局城阳分局民警对一起已调解完毕的养犬纠纷进行回访。林宁宁 摄
平度市公安局民辅警开展入户走访,主动摸排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崔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