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法制报  >  法治纵横

迟送一年的锦旗

日照经开区法院法官“破冰”调解,化解一家三代恩怨

2025-07-25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胡科刚
  “周法官,当事人让我一定要帮她把锦旗送过来,她说案子已经解决快一年了,您的调解解决了他们家好几个矛盾纠纷,是对她们家几代人最有利的处理方式。”5月29日,正打算开庭的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法官周思思接到一个来自郭伟律师的电话,他说受当事人委托已经到了法院,务必亲手将锦旗交到周法官手上。
  看着这面写着“倾情调解化三代恩怨,司法为民竖千秋标杆”的锦旗,周思思这才想起,这是一件在一年之前就已经调解结案的案件。
  “孩子爸爸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去世后的赔偿款,孩子奶奶那份她说给孩子,还写了遗嘱,现在都让孩子姑姑拿着。法官,你说我是不是得要回来?”案件审理初始,原告裴某乐的母亲向法官表达自己的诉求。周思思阅卷后,立即向被告裴某萍了解案件情况。
  “什么赔偿款,我就没见着过,问我要什么赔偿款,再说都过去十多年了,老太太早就花了。”“还问我要赔偿款?都签了赡养协议了,他们也不养老,还是我这个闺女养。”“老太太怎么会写遗嘱,肯定都是他们糊弄老太太弄的,她根本就老糊涂了。”听这话,似乎被告心里的委屈不比原告方少。
  原来,这是一起侄子告姑姑的案件。侄子的父亲因海难事故于2013年过世,过世后获得一笔赔偿款,在村委会主持下,赔偿款的大部分留给孩子,侄子的奶奶仅得了2.8万元,侄子和其母亲主张奶奶留下遗嘱说有2.8万元,应该都留给孙子也就是本案的原告裴某乐,现在在被告姑姑处保管。但姑姑却说她从未见过赔偿款,老人日常生活花费都需要钱,有可能自行消费了。而且老人一直由其赡养,相应的医疗、营养及日常生活费,侄子均不曾负担过。之前因为谁养老的问题,双方还在村委会签订了赡养协议,由侄子赡养老人,但侄子最终并没有尽到赡养义务。
  然而,对姑姑陈述的赡养老人的相关情况,侄子母亲也有异议,其陈述并不是姑姑一直在赡养老人,他们也有赡养,而且老人的社会保障卡一直由姑姑持有,养老保险还是侄子母亲买的。侄子拿出几份不同时间录的老人聊天的视频,想证明老人留有遗嘱将赔偿款留给了他。
  周思思考虑过后,连忙联系了村干部,从多个角度挖掘一家人之间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
  周思思先与村干部沟通,了解到双方真正争议焦点在于7年前那起继承纠纷中分割的房屋。7年前,老母亲一纸诉状将儿媳和孙子告上法庭,要求分割去世儿子留下的平房。法院判决后,儿媳对案件结果不满。现在更是担心当时老人继承的房屋份额会被姑姑再次继承,于是提起了本案诉讼。7年期间,老母亲夹在儿媳和女儿之间难以安生。
  除该房屋外,村干部说,他们之间本来有一份赡养协议,约定由姑姑赡养老人,但在姑姑赡养老人的时候,侄子和其母亲一同在姑姑不知情的情况下抢走了老人,甚至姑嫂因为老人的银行卡由谁掌握还发生了抢人事件,最后报了警。侄子和其母亲又想改变主意赡养老人,于是重新签订赡养协议。赡养过程中,老人的社保卡双方争来抢去,赡养协议最后也没有真正履行。
  一家人之间的矛盾症结并不仅仅是2万多元钱,而是以房子为中心,穿插着赔偿款、老人生前的赡养问题以及老人去世后社保卡内款项及老人身故后的丧葬费等问题。
  调解过程中,周思思倾听双方诉求,从法、理、情融合的角度向双方释明:双方争议的矛盾并不仅仅是本案的一个诉求,还有其他内容,如果只处理这一个案子,之后双方还会有几个事在后面等着,如果双方都能各让一步,把所有问题一并处理了,对双方都是好事。
  周思思对原告裴某乐说:“这个赔偿款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你自己应该也很清楚不一定存在了,你提交的与老人对话的视频有明显诱导性问话,既不符合遗嘱形式,也不是老人在清醒状态下的真实意思,你退一步再商量?”但裴某乐认为:“老人留下了遗嘱,是老人自己说赔偿款在姑姑那里保管,要给侄子,现在不让我考虑这个,那我不是吃亏了?”
  周思思又多次联系裴某萍询问意见:“你们老裴家就剩下你和你侄子,难不成真让一家人的亲情因为一套房子断了吗?”裴某萍说:“我不是贪财的人,房子是我哥哥的,虽然我母亲继承的份额现在我有权利继承了,但是我侄子在,给他儿子肯定也是我哥的想法,我不会因为点财产断送了跟侄子的亲情。但母亲的养老保险、抚恤金、丧葬费不能都给侄子和嫂子。嫂子改嫁,也没照顾俺娘,现在又逼着老人录视频,我心里过不去。”
  虽然双方都心有怨怼,但周思思通过交谈看到了调解希望,于是又一次联系原告,讲明调解对双方的益处。终于,原告方也卸下了心结,同意不再主张本案赔偿款,而协商处理其他款项。被告方也在原告一声“小姑”的呼唤中,握起了侄子的手。
  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和说法讲理,终于化解了双方的顾虑与分歧,双方将房屋、社保卡、抚恤金和丧葬费等各种问题统一协商分配,一个调解案件解决了一家人的多个矛盾。
  事后,裴某乐的母亲看到同村发生一起差不多的纠纷,那家人打得不可开交,她记起了法官的好,这才发生了开头送锦旗的那一幕。
  □ 胡科刚
  “周法官,当事人让我一定要帮她把锦旗送过来,她说案子已经解决快一年了,您的调解解决了他们家好几个矛盾纠纷,是对她们家几代人最有利的处理方式。”5月29日,正打算开庭的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法官周思思接到一个来自郭伟律师的电话,他说受当事人委托已经到了法院,务必亲手将锦旗交到周法官手上。
  看着这面写着“倾情调解化三代恩怨,司法为民竖千秋标杆”的锦旗,周思思这才想起,这是一件在一年之前就已经调解结案的案件。
  “孩子爸爸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去世后的赔偿款,孩子奶奶那份她说给孩子,还写了遗嘱,现在都让孩子姑姑拿着。法官,你说我是不是得要回来?”案件审理初始,原告裴某乐的母亲向法官表达自己的诉求。周思思阅卷后,立即向被告裴某萍了解案件情况。
  “什么赔偿款,我就没见着过,问我要什么赔偿款,再说都过去十多年了,老太太早就花了。”“还问我要赔偿款?都签了赡养协议了,他们也不养老,还是我这个闺女养。”“老太太怎么会写遗嘱,肯定都是他们糊弄老太太弄的,她根本就老糊涂了。”听这话,似乎被告心里的委屈不比原告方少。
  原来,这是一起侄子告姑姑的案件。侄子的父亲因海难事故于2013年过世,过世后获得一笔赔偿款,在村委会主持下,赔偿款的大部分留给孩子,侄子的奶奶仅得了2.8万元,侄子和其母亲主张奶奶留下遗嘱说有2.8万元,应该都留给孙子也就是本案的原告裴某乐,现在在被告姑姑处保管。但姑姑却说她从未见过赔偿款,老人日常生活花费都需要钱,有可能自行消费了。而且老人一直由其赡养,相应的医疗、营养及日常生活费,侄子均不曾负担过。之前因为谁养老的问题,双方还在村委会签订了赡养协议,由侄子赡养老人,但侄子最终并没有尽到赡养义务。
  然而,对姑姑陈述的赡养老人的相关情况,侄子母亲也有异议,其陈述并不是姑姑一直在赡养老人,他们也有赡养,而且老人的社会保障卡一直由姑姑持有,养老保险还是侄子母亲买的。侄子拿出几份不同时间录的老人聊天的视频,想证明老人留有遗嘱将赔偿款留给了他。
  周思思考虑过后,连忙联系了村干部,从多个角度挖掘一家人之间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
  周思思先与村干部沟通,了解到双方真正争议焦点在于7年前那起继承纠纷中分割的房屋。7年前,老母亲一纸诉状将儿媳和孙子告上法庭,要求分割去世儿子留下的平房。法院判决后,儿媳对案件结果不满。现在更是担心当时老人继承的房屋份额会被姑姑再次继承,于是提起了本案诉讼。7年期间,老母亲夹在儿媳和女儿之间难以安生。
  除该房屋外,村干部说,他们之间本来有一份赡养协议,约定由姑姑赡养老人,但在姑姑赡养老人的时候,侄子和其母亲一同在姑姑不知情的情况下抢走了老人,甚至姑嫂因为老人的银行卡由谁掌握还发生了抢人事件,最后报了警。侄子和其母亲又想改变主意赡养老人,于是重新签订赡养协议。赡养过程中,老人的社保卡双方争来抢去,赡养协议最后也没有真正履行。
  一家人之间的矛盾症结并不仅仅是2万多元钱,而是以房子为中心,穿插着赔偿款、老人生前的赡养问题以及老人去世后社保卡内款项及老人身故后的丧葬费等问题。
  调解过程中,周思思倾听双方诉求,从法、理、情融合的角度向双方释明:双方争议的矛盾并不仅仅是本案的一个诉求,还有其他内容,如果只处理这一个案子,之后双方还会有几个事在后面等着,如果双方都能各让一步,把所有问题一并处理了,对双方都是好事。
  周思思对原告裴某乐说:“这个赔偿款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你自己应该也很清楚不一定存在了,你提交的与老人对话的视频有明显诱导性问话,既不符合遗嘱形式,也不是老人在清醒状态下的真实意思,你退一步再商量?”但裴某乐认为:“老人留下了遗嘱,是老人自己说赔偿款在姑姑那里保管,要给侄子,现在不让我考虑这个,那我不是吃亏了?”
  周思思又多次联系裴某萍询问意见:“你们老裴家就剩下你和你侄子,难不成真让一家人的亲情因为一套房子断了吗?”裴某萍说:“我不是贪财的人,房子是我哥哥的,虽然我母亲继承的份额现在我有权利继承了,但是我侄子在,给他儿子肯定也是我哥的想法,我不会因为点财产断送了跟侄子的亲情。但母亲的养老保险、抚恤金、丧葬费不能都给侄子和嫂子。嫂子改嫁,也没照顾俺娘,现在又逼着老人录视频,我心里过不去。”
  虽然双方都心有怨怼,但周思思通过交谈看到了调解希望,于是又一次联系原告,讲明调解对双方的益处。终于,原告方也卸下了心结,同意不再主张本案赔偿款,而协商处理其他款项。被告方也在原告一声“小姑”的呼唤中,握起了侄子的手。
  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和说法讲理,终于化解了双方的顾虑与分歧,双方将房屋、社保卡、抚恤金和丧葬费等各种问题统一协商分配,一个调解案件解决了一家人的多个矛盾。
  事后,裴某乐的母亲看到同村发生一起差不多的纠纷,那家人打得不可开交,她记起了法官的好,这才发生了开头送锦旗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