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法院
创新“四维护苗”机制 打造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高地
2025-06-27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近年来,邹城市人民法院牢固树立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理念,深入谋划推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通过构建“司法干预、心理修复、法治教育、社会帮教”四维机制,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和社会环境。
一份指导令
从“事后惩处”到“前端防控”
在审理15岁的小刘参与校园欺凌案件时,承办法官通过前期走访调查了解到,其父亲由于工作繁忙基本不参与对小刘的教育培养,母亲平时则采用“不打不成器”的粗暴管教方式,长期的“只养不教”,使得小刘在成长过程中愈发叛逆。针对此情形,刑事审判庭向小刘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
《家庭教育指导令》发出后,承办法官针对家庭教育缺失程度,将指导令分为预警、整改和评估三个等级。为确保措施落地见效,刑事审判庭还配套建立“三师联动”机制,由法官担任“法治指导师”,每半月进行一次法律督导;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担任“家庭关系修复师”,提供个性化辅导方案;安排专职社工担任“行为矫正师”,全程跟踪未成年人日常表现。
经过1个月的系统干预,小刘的母亲累计参加12学时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父子共同完成6次精心设计的亲子作业,家庭矛盾化解率达90%。
一间疗愈室
从“心理封闭”到“向阳新生”
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的心理疏导室里,13岁的小王正在用沙盘摆放她的“理想家园”。今年年初,矿区法庭法官审理其父母离婚纠纷案件时,发现小王因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受到影响,陷入了自我封闭状态,出现厌学、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为帮助小王消除心理障碍,重新回归校园生活,承办法官联合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疗愈。在法官和心理咨询师3个月的陪伴下,小王通过沙盘治疗、绘画疗愈等专业干预,逐步走出阴影。
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家事案件中,家事法官引导当事人以保障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为目的,发挥好家事审判的诊断、治疗、修复作用,协同邹城市妇联、邹城市心理学会,设立心理疏导室和家事指导驿站,创新培树“家事邹周解”调解品牌。针对因家庭变故出现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法官委托心理咨询师,运用沙盘治疗、艺术表达治疗等专业心理干预手段,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服务,为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提供从初步评估到系统干预的全流程心理支持服务。
自品牌创立以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150余次,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成功案件36件。
一堂法治课
从“被动普法”到“沉浸体验”
邹城法院针对校园欺凌、网络诈骗、性侵害等高频问题,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件邀请中小学生进院开展“模拟法庭”,学生扮演法官、陪审员、公诉人等角色,完整演绎案件庭审过程,通过“情境体验”提升代入感,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技能,增强青少年知法守法、明辨是非的能力。2024年以来,先后指导3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12场模拟法庭活动。
除“模拟法庭”活动外,邹城法院坚持严肃性与可接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联合28家中小学,常态化开展“法院开放日”和庭审观摩活动,法治副校长、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走进30余所中小学,精准开展各类预防校园欺凌及学生权益保护法治宣传活动30余次,组织600余名中小学生观摩了30余场庭审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张防护网
从“单兵作战”到“全域守护”
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正值16岁的小宇误入歧途违法犯罪,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发现小宇犯罪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社会关爱的缺位。邹城法院在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的同时,同步启动“法院+N”帮教机制,联合检察机关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协调妇联落实心理疏导,帮助小宇重塑人生舵盘,扬帆归航。
邹城法院刑事审判庭与邹城市检察院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参与涉未成年人特殊案例分析研判和会商,共同研讨解决疑难复杂问题。与邹城市妇联定期沟通交流帮教考察情况,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信息共享及时、准确。通过多方联动,为未成年被告人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方案,帮助未成年被告人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助力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邹城法院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将“专业化审理+心理帮扶+社会化帮教”有机结合,形成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合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筑牢司法保护屏障。”邹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东对记者说。 屈以申
一份指导令
从“事后惩处”到“前端防控”
在审理15岁的小刘参与校园欺凌案件时,承办法官通过前期走访调查了解到,其父亲由于工作繁忙基本不参与对小刘的教育培养,母亲平时则采用“不打不成器”的粗暴管教方式,长期的“只养不教”,使得小刘在成长过程中愈发叛逆。针对此情形,刑事审判庭向小刘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
《家庭教育指导令》发出后,承办法官针对家庭教育缺失程度,将指导令分为预警、整改和评估三个等级。为确保措施落地见效,刑事审判庭还配套建立“三师联动”机制,由法官担任“法治指导师”,每半月进行一次法律督导;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担任“家庭关系修复师”,提供个性化辅导方案;安排专职社工担任“行为矫正师”,全程跟踪未成年人日常表现。
经过1个月的系统干预,小刘的母亲累计参加12学时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父子共同完成6次精心设计的亲子作业,家庭矛盾化解率达90%。
一间疗愈室
从“心理封闭”到“向阳新生”
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的心理疏导室里,13岁的小王正在用沙盘摆放她的“理想家园”。今年年初,矿区法庭法官审理其父母离婚纠纷案件时,发现小王因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受到影响,陷入了自我封闭状态,出现厌学、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为帮助小王消除心理障碍,重新回归校园生活,承办法官联合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疗愈。在法官和心理咨询师3个月的陪伴下,小王通过沙盘治疗、绘画疗愈等专业干预,逐步走出阴影。
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家事案件中,家事法官引导当事人以保障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为目的,发挥好家事审判的诊断、治疗、修复作用,协同邹城市妇联、邹城市心理学会,设立心理疏导室和家事指导驿站,创新培树“家事邹周解”调解品牌。针对因家庭变故出现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法官委托心理咨询师,运用沙盘治疗、艺术表达治疗等专业心理干预手段,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服务,为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提供从初步评估到系统干预的全流程心理支持服务。
自品牌创立以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150余次,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成功案件36件。
一堂法治课
从“被动普法”到“沉浸体验”
邹城法院针对校园欺凌、网络诈骗、性侵害等高频问题,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件邀请中小学生进院开展“模拟法庭”,学生扮演法官、陪审员、公诉人等角色,完整演绎案件庭审过程,通过“情境体验”提升代入感,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技能,增强青少年知法守法、明辨是非的能力。2024年以来,先后指导3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12场模拟法庭活动。
除“模拟法庭”活动外,邹城法院坚持严肃性与可接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联合28家中小学,常态化开展“法院开放日”和庭审观摩活动,法治副校长、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走进30余所中小学,精准开展各类预防校园欺凌及学生权益保护法治宣传活动30余次,组织600余名中小学生观摩了30余场庭审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张防护网
从“单兵作战”到“全域守护”
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正值16岁的小宇误入歧途违法犯罪,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发现小宇犯罪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社会关爱的缺位。邹城法院在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的同时,同步启动“法院+N”帮教机制,联合检察机关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协调妇联落实心理疏导,帮助小宇重塑人生舵盘,扬帆归航。
邹城法院刑事审判庭与邹城市检察院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积极参与涉未成年人特殊案例分析研判和会商,共同研讨解决疑难复杂问题。与邹城市妇联定期沟通交流帮教考察情况,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信息共享及时、准确。通过多方联动,为未成年被告人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方案,帮助未成年被告人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助力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邹城法院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将“专业化审理+心理帮扶+社会化帮教”有机结合,形成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合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筑牢司法保护屏障。”邹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东对记者说。 屈以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