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收
									
										
										2025-06-20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 查看PDF版】
								
									  □ 马强
物是人非宿命归,莫道得失是与非。
天地之命不可违,泰然处之意相随。
——题记
芒种过后,是鲁西北地区冬小麦收割的高峰期,这是激动人心的丰收时刻,也是农业生产的重头戏。随着时代的发展,麦收流程逐渐简化,一些传统工艺也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孩童时期,我记得麦收至少需要半个月甚至二十几天,还得没日没夜地劳作。现在,半天甚至更短的时间,便可轻松、便捷、高效地完成麦收。今非昔比,在享受这美妙时刻的同时,我也不禁感叹时代变迁的巨大力量。
展望当下麦收,智能的收割机在麦田轻松穿梭,便能将干净、饱满的麦粒收集起来,或入仓储存,或直接售卖变现;脱粒后剩余的麦糠和粉碎的麦秆,被扬撒在田间做底肥;先进的播种机随后完成作业。作为新时期的“地主”,只需发号施令、出点劳务费,便可收获大自然的馈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成本、减少了人力投入,又避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窘迫境地。
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麦收越来越省心、省力、省时,昔日麦收工艺所蕴藏的一些丰富内涵却逐渐淡化消逝。史海钩沉,既是对美好过往的追忆,又是对故乡情怀的眷恋,更是对独特印记的念念不忘。随着思绪的起伏,那些青涩懵懂的岁月,又在我的眼前浮现……
那时,我家乡的农作物以玉米、棉花和冬小麦为主。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每年的麦收都犹如开启一场激烈的夺麦大战,人们要与天公抢先机,与节气争分秒,紧张之中不失活泼,劳累之余不失喜悦。为配合麦收顺利完成,学校还会适时给学生安排“麦假”,一般两周左右。当然,人们会在麦收前将派上用场的工具,如镰刀、板车、笆子、排杈(三股或四股)等,提前进行梳理、归整。
芒种前夕,人们麦收的热情已被点燃,首先要划定一片空旷的场院,用于存放、碾轧、晾晒麦子。一般半亩大的地方,像田间地头、空闲宅基或公共场院,都是可选的场地。等清空场院、找平地面后,便是老套工艺的展现,要进行耙场、耢场、泼场、洇场、杠场等一系列操作。比较有趣的是泼场,为使场院更为平整、结实,人们将耢好的场院用水泼洒一遍,这里不是轻描淡写地泼,而是要酣畅淋漓地泼才达效果。有时受水资源和运输工具的限制,男女老少就会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打水、担水、抬水、泼水……即便有的人因失误弄了一身泥土、摔上一跤,或者之前的工作半途前功尽弃,都会为大家带来无尽的欢笑。
麦黄开镰时,弯月般的镰刀已被人们磨得锃亮锋利。能上阵的劳动力或半劳动力,会踊跃前往麦田一展身手,带着丰收的喜悦俯身弯腰,用镰刀利落地将麦秆与麦茬削断后有序摆放。人工割麦,短时间内还觉得有干劲、蛮有趣;但如果在烈日下持续劳作,则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正常劳动力满打满算一整天,也就割一亩地的麦子,还会搞得腰酸腿疼、四肢无力,有时累得连饭碗都懒得端。然而,为了丰收的希望,他们仍然要紧咬牙关,拖着疲惫的身子淹没在麦浪之中,默默践行着一种责任和使命。
为减少麦粒在田间的脱落,当麦子八九分熟时就开始收割。随后是捆绑、运输环节,这个环节的强度比割麦子相对较小。有的人分散麻绳,将一米见长的麻绳间隔地顺在麦田;有的人负责将麦子合成铺,放在麻绳上;有的人将麦铺揽成团,捆绑成麦个子。当捆扎麦个子接近尾声,或者劳力调配充裕时,便可装车运输。空闲之余,勤劳的人们会在麦田寻找被遗漏的麦穗。值得注意的是,麦芒尖硬又携带麦毒,扎在身上疼痒难忍,再加上汗水和高温的侵袭,那种感觉简直糟糕透顶。为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人们大多身着长裤长褂,穿上不透风的鞋子进行防护。
碾轧麦子常被称为轧场,“六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为避开阴雨天,人们会提前通过广播或电视关注天气预报。轧场时,将厚厚的麦子铺满场院,大多套上马、牛、驴之类的牲口,挂上笨重的磙砣,由专人牵着长长的缰绳、挥舞着响亮的长鞭,指挥着牲口行走的轨迹,转着圈地将摊开的麦子轧平,使糠粒分离;也有的利用自家或雇用农用车挂上磙砣进行碾轧。轧场一般需要两遍,第二遍也称为溜场。其间均有翻场环节,利用排杈连挑带抖,将已经压扁的麦秸翻腾蓬松,使脱离母体的麦粒落在底部,再次碾轧以便将麦粒脱得更干净。
起场也就是将麦秸和糠粒分离的环节,一行人用排杈将已经压扁的麦秸翻起,用力抖动,尽可能让麦粒沉落在底层,然后把麦秸推送到不影响生产的地方,堆积成圆形或方形的麦秸垛,待农闲时再利用粉碎机或铡刀将留存的麦秸破成碎段,当作牲口的口粮,或用作冬小麦的底肥。一番操作过后,场院里似乎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在收集丰收成果时,大都先用筢子划拉一遍,将零碎的麦秸尽量挑出后,再把糠粒混合物堆积到合适的位置。此时,推把、板车、木锨、簸箕、扫帚等一些顺手的工具,基本都派上了用场,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随之呈现。
轧场、翻场、起场的环节,因时间紧、任务重,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临时需要的人手就比较多,亲友、乡邻之间互相搭把手,成为当时难以打破的常态,也成为相互间增进情感的纽带,更是质朴情怀不可复制的典范。
糠粒分离,自然风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来风时,不管烈日当空,还是三更半夜,只要不伴雨水,人们都会不辞劳苦地赶往场院开启扬场模式。一人或两人用木锨将带糠的麦粒,划着弧线抛向半空,借助风力尽可能让麦糠与麦粒分离开来。为确保质效,还得有人不时地穿梭于从半空而降、犹如雨点般的麦粒中,将不肯离去的麦糠或麦秸段,用摆动着的大扫帚稍微划拉出去,此为落场。扬场、落场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劳动力配合完成。
为防止麦粒受潮发霉,一般晴天时会在场院晾晒一两天。由于家长还要忙繁琐的农活,看场也成为众多孩童当仁不让的责任。当然,家长也会毫不吝啬地将一些糖果、冰块、汽水之类的零食作为奖励,那种丝丝的甜美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五黄六月去种田,午前午后差一拳。”这充分体现了抢收抢种的重要性。腾出麦田,人们便见缝插针地播种秋季农作物,满怀信心地对秋季收成寄予厚望。我们家乡的秋季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待麦粒颗粒归仓、夏播完结,整个麦收也圆满画上句号。
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没有改变就没有向往。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产物,都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演变历程。仅从今昔麦收的场景中,我们既看到更多便利,也无形中失去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不同的境遇里,懂得品味其内涵,怀揣真挚的情感,奏响生活的主旋律,也让我们藏于内心的那种青涩记忆,不褪色,不落伍。
						物是人非宿命归,莫道得失是与非。
天地之命不可违,泰然处之意相随。
——题记
芒种过后,是鲁西北地区冬小麦收割的高峰期,这是激动人心的丰收时刻,也是农业生产的重头戏。随着时代的发展,麦收流程逐渐简化,一些传统工艺也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孩童时期,我记得麦收至少需要半个月甚至二十几天,还得没日没夜地劳作。现在,半天甚至更短的时间,便可轻松、便捷、高效地完成麦收。今非昔比,在享受这美妙时刻的同时,我也不禁感叹时代变迁的巨大力量。
展望当下麦收,智能的收割机在麦田轻松穿梭,便能将干净、饱满的麦粒收集起来,或入仓储存,或直接售卖变现;脱粒后剩余的麦糠和粉碎的麦秆,被扬撒在田间做底肥;先进的播种机随后完成作业。作为新时期的“地主”,只需发号施令、出点劳务费,便可收获大自然的馈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成本、减少了人力投入,又避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窘迫境地。
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麦收越来越省心、省力、省时,昔日麦收工艺所蕴藏的一些丰富内涵却逐渐淡化消逝。史海钩沉,既是对美好过往的追忆,又是对故乡情怀的眷恋,更是对独特印记的念念不忘。随着思绪的起伏,那些青涩懵懂的岁月,又在我的眼前浮现……
那时,我家乡的农作物以玉米、棉花和冬小麦为主。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每年的麦收都犹如开启一场激烈的夺麦大战,人们要与天公抢先机,与节气争分秒,紧张之中不失活泼,劳累之余不失喜悦。为配合麦收顺利完成,学校还会适时给学生安排“麦假”,一般两周左右。当然,人们会在麦收前将派上用场的工具,如镰刀、板车、笆子、排杈(三股或四股)等,提前进行梳理、归整。
芒种前夕,人们麦收的热情已被点燃,首先要划定一片空旷的场院,用于存放、碾轧、晾晒麦子。一般半亩大的地方,像田间地头、空闲宅基或公共场院,都是可选的场地。等清空场院、找平地面后,便是老套工艺的展现,要进行耙场、耢场、泼场、洇场、杠场等一系列操作。比较有趣的是泼场,为使场院更为平整、结实,人们将耢好的场院用水泼洒一遍,这里不是轻描淡写地泼,而是要酣畅淋漓地泼才达效果。有时受水资源和运输工具的限制,男女老少就会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打水、担水、抬水、泼水……即便有的人因失误弄了一身泥土、摔上一跤,或者之前的工作半途前功尽弃,都会为大家带来无尽的欢笑。
麦黄开镰时,弯月般的镰刀已被人们磨得锃亮锋利。能上阵的劳动力或半劳动力,会踊跃前往麦田一展身手,带着丰收的喜悦俯身弯腰,用镰刀利落地将麦秆与麦茬削断后有序摆放。人工割麦,短时间内还觉得有干劲、蛮有趣;但如果在烈日下持续劳作,则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正常劳动力满打满算一整天,也就割一亩地的麦子,还会搞得腰酸腿疼、四肢无力,有时累得连饭碗都懒得端。然而,为了丰收的希望,他们仍然要紧咬牙关,拖着疲惫的身子淹没在麦浪之中,默默践行着一种责任和使命。
为减少麦粒在田间的脱落,当麦子八九分熟时就开始收割。随后是捆绑、运输环节,这个环节的强度比割麦子相对较小。有的人分散麻绳,将一米见长的麻绳间隔地顺在麦田;有的人负责将麦子合成铺,放在麻绳上;有的人将麦铺揽成团,捆绑成麦个子。当捆扎麦个子接近尾声,或者劳力调配充裕时,便可装车运输。空闲之余,勤劳的人们会在麦田寻找被遗漏的麦穗。值得注意的是,麦芒尖硬又携带麦毒,扎在身上疼痒难忍,再加上汗水和高温的侵袭,那种感觉简直糟糕透顶。为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人们大多身着长裤长褂,穿上不透风的鞋子进行防护。
碾轧麦子常被称为轧场,“六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为避开阴雨天,人们会提前通过广播或电视关注天气预报。轧场时,将厚厚的麦子铺满场院,大多套上马、牛、驴之类的牲口,挂上笨重的磙砣,由专人牵着长长的缰绳、挥舞着响亮的长鞭,指挥着牲口行走的轨迹,转着圈地将摊开的麦子轧平,使糠粒分离;也有的利用自家或雇用农用车挂上磙砣进行碾轧。轧场一般需要两遍,第二遍也称为溜场。其间均有翻场环节,利用排杈连挑带抖,将已经压扁的麦秸翻腾蓬松,使脱离母体的麦粒落在底部,再次碾轧以便将麦粒脱得更干净。
起场也就是将麦秸和糠粒分离的环节,一行人用排杈将已经压扁的麦秸翻起,用力抖动,尽可能让麦粒沉落在底层,然后把麦秸推送到不影响生产的地方,堆积成圆形或方形的麦秸垛,待农闲时再利用粉碎机或铡刀将留存的麦秸破成碎段,当作牲口的口粮,或用作冬小麦的底肥。一番操作过后,场院里似乎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在收集丰收成果时,大都先用筢子划拉一遍,将零碎的麦秸尽量挑出后,再把糠粒混合物堆积到合适的位置。此时,推把、板车、木锨、簸箕、扫帚等一些顺手的工具,基本都派上了用场,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随之呈现。
轧场、翻场、起场的环节,因时间紧、任务重,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临时需要的人手就比较多,亲友、乡邻之间互相搭把手,成为当时难以打破的常态,也成为相互间增进情感的纽带,更是质朴情怀不可复制的典范。
糠粒分离,自然风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来风时,不管烈日当空,还是三更半夜,只要不伴雨水,人们都会不辞劳苦地赶往场院开启扬场模式。一人或两人用木锨将带糠的麦粒,划着弧线抛向半空,借助风力尽可能让麦糠与麦粒分离开来。为确保质效,还得有人不时地穿梭于从半空而降、犹如雨点般的麦粒中,将不肯离去的麦糠或麦秸段,用摆动着的大扫帚稍微划拉出去,此为落场。扬场、落场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劳动力配合完成。
为防止麦粒受潮发霉,一般晴天时会在场院晾晒一两天。由于家长还要忙繁琐的农活,看场也成为众多孩童当仁不让的责任。当然,家长也会毫不吝啬地将一些糖果、冰块、汽水之类的零食作为奖励,那种丝丝的甜美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五黄六月去种田,午前午后差一拳。”这充分体现了抢收抢种的重要性。腾出麦田,人们便见缝插针地播种秋季农作物,满怀信心地对秋季收成寄予厚望。我们家乡的秋季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待麦粒颗粒归仓、夏播完结,整个麦收也圆满画上句号。
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没有改变就没有向往。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产物,都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演变历程。仅从今昔麦收的场景中,我们既看到更多便利,也无形中失去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不同的境遇里,懂得品味其内涵,怀揣真挚的情感,奏响生活的主旋律,也让我们藏于内心的那种青涩记忆,不褪色,不落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