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法制报  >  要闻

以“司法为民”为墨以“高效执行”为笔

东营法院用执行硬举措兑现群众“纸上权益”

2025-05-27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记者 屈庆春 通讯员 李楠楠

  在黄河入海口这方热土上,东营法院以“司法为民”为墨,以“高效执行”为笔,在新时代法治画卷上镌刻下温暖注脚。近年来,全市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创新执行机制、攻坚民生难题、护航企业发展,用一场场执行硬仗兑现“纸上权益”,以一项项暖心举措传递司法温度,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雷霆手段破解“执行难”
法治温度守护“烟火气”

  “法官,能不能给我们留条生路?超市停业了,周边老百姓买菜都没地儿去了。”在刘某与某房地产公司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93套房产关系到超市、酒店等民生业态的存续。面对2400余项待交付设施,执行法官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以“物品效用最大化”为标尺,历经多次沟通协调,促成6方当事人达成“不停业交付”协议——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依旧琳琅满目,酒店客房的灯火依然温暖明亮,胜诉权益与民生需求在司法智慧中实现“双向奔赴”。
  这只是东营法院执行攻坚的缩影。针对不同案件特点,全市法院精准施策:10万元以下小标的案件“闪电执结”,涉农民工工资案件“动态清零”,复杂疑难案件“精锐出战”。在今年5-6月的“50天执行会战”中,109名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被依法拘传,22人被司法拘留,700余万元执行款及时兑现,120件“骨头案”顺利结案。数据显示,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执结率达99.92%,司法公信力在“真金白银”的兑现中持续提升。
“司法手术刀”激活“休眠细胞”
困境企业重焕生机

  “信用修复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从‘失信黑名单’的泥潭中爬了出来。”东营胜利泵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万千。这家曾因失信被市场“冰封”的企业,在法院量身定制的信用修复方案下,不仅摘下“失信帽”,年营业额更从1.6亿元跃升至2.9亿元,实现“蝶变重生”。
  为破解“失信标签固化”难题,东营法院创新出台《企业信用修复六项措施》及配套办法,将第三方信用平台纳入修复范畴,为97家企业“精准摘帽”,11家企业通过制定债务履行计划重获“市场通行证”。截至目前,累计为信用修复企业解除市场限制58次,屏蔽法人失信24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重燃企业发展希望的感人故事,是司法力量激活市场活力的生动实践。东营法院正用司法的智慧与温度,在优化营商环境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更多企业在信用修复的阳光雨露中,重新绽放生机与活力。
构建“大执行”格局
凝聚司法“最强合力”

  “现在查控房产、车辆,鼠标一点就能‘全网通办’,部门联动让执行工作插上了‘翅膀’。”执行法官的感慨,折射出东营法院构建“执行联动共同体”的显著成效。从与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强化执行保障,到与住建、公安等43部门建立“线上线下查控网”;从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到打通公积金保全、车辆查控等“最后一公里”,全市已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强力震慑。
  近年来,东营法院通过2023年下半年成立的“执行联动协作办公室”,更让部门协同从“松散型”迈向“紧密型”,为“切实解决执行难”筑牢了制度基石。
  从民生案件的“快立快执”到困境企业的“信用重生”,从专项行动的“雷霆出击”到联动机制的“协同共治”,东营法院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执行工作既有力度的“硬度”,更有温度的“厚度”。
  东营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赵有明表示:“未来,全市法院将继续以法治为帆、以民意为舵,在守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上勇毅前行,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交出更优异的司法答卷。”
  □ 记者 屈庆春 通讯员 李楠楠

  在黄河入海口这方热土上,东营法院以“司法为民”为墨,以“高效执行”为笔,在新时代法治画卷上镌刻下温暖注脚。近年来,全市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创新执行机制、攻坚民生难题、护航企业发展,用一场场执行硬仗兑现“纸上权益”,以一项项暖心举措传递司法温度,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雷霆手段破解“执行难”
法治温度守护“烟火气”

  “法官,能不能给我们留条生路?超市停业了,周边老百姓买菜都没地儿去了。”在刘某与某房地产公司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93套房产关系到超市、酒店等民生业态的存续。面对2400余项待交付设施,执行法官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以“物品效用最大化”为标尺,历经多次沟通协调,促成6方当事人达成“不停业交付”协议——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依旧琳琅满目,酒店客房的灯火依然温暖明亮,胜诉权益与民生需求在司法智慧中实现“双向奔赴”。
  这只是东营法院执行攻坚的缩影。针对不同案件特点,全市法院精准施策:10万元以下小标的案件“闪电执结”,涉农民工工资案件“动态清零”,复杂疑难案件“精锐出战”。在今年5-6月的“50天执行会战”中,109名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被依法拘传,22人被司法拘留,700余万元执行款及时兑现,120件“骨头案”顺利结案。数据显示,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执结率达99.92%,司法公信力在“真金白银”的兑现中持续提升。
“司法手术刀”激活“休眠细胞”
困境企业重焕生机

  “信用修复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从‘失信黑名单’的泥潭中爬了出来。”东营胜利泵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万千。这家曾因失信被市场“冰封”的企业,在法院量身定制的信用修复方案下,不仅摘下“失信帽”,年营业额更从1.6亿元跃升至2.9亿元,实现“蝶变重生”。
  为破解“失信标签固化”难题,东营法院创新出台《企业信用修复六项措施》及配套办法,将第三方信用平台纳入修复范畴,为97家企业“精准摘帽”,11家企业通过制定债务履行计划重获“市场通行证”。截至目前,累计为信用修复企业解除市场限制58次,屏蔽法人失信24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重燃企业发展希望的感人故事,是司法力量激活市场活力的生动实践。东营法院正用司法的智慧与温度,在优化营商环境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更多企业在信用修复的阳光雨露中,重新绽放生机与活力。
构建“大执行”格局
凝聚司法“最强合力”

  “现在查控房产、车辆,鼠标一点就能‘全网通办’,部门联动让执行工作插上了‘翅膀’。”执行法官的感慨,折射出东营法院构建“执行联动共同体”的显著成效。从与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强化执行保障,到与住建、公安等43部门建立“线上线下查控网”;从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到打通公积金保全、车辆查控等“最后一公里”,全市已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强力震慑。
  近年来,东营法院通过2023年下半年成立的“执行联动协作办公室”,更让部门协同从“松散型”迈向“紧密型”,为“切实解决执行难”筑牢了制度基石。
  从民生案件的“快立快执”到困境企业的“信用重生”,从专项行动的“雷霆出击”到联动机制的“协同共治”,东营法院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执行工作既有力度的“硬度”,更有温度的“厚度”。
  东营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赵有明表示:“未来,全市法院将继续以法治为帆、以民意为舵,在守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上勇毅前行,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交出更优异的司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