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孔夫子的话成为世界“通用语”

2025-09-28 作者: 刘笑笑 修从涛 周学泽 来源: 大众日报
  □ 刘笑笑 修从涛 周学泽

  尼山巍巍,洙泗汤汤。两千五百多年的智慧长河,从齐鲁大地奔涌而出,汇入人类文明的浩荡江海。当全球的目光再度聚焦山东曲阜,一场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文明对话如期启幕。9月27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跨越山海,齐聚尼山。在文明对话日益频繁的今天,这位东方先哲的思想,何以能穿越两千五百多年,成为不同文明背景人群都能理解与接纳的“通用语”?
  其义昭昭,中外历史见证“和而不同”的智慧力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是讲君子的境界,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却不会简单苟同附和。回望历史长河,盛唐因其海纳百川的胸襟,成就世界文明的交汇中心;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更是不同信仰、种族在交往中互鉴、在互补中共荣的典范。
  今天,“和而不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当代全球治理中展现出深远意义,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涵。当文明冲突的阴云不时浮现,“君子和而不同”的箴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真正的和谐,不在消除差异,而在异彩纷呈中奏响共鸣曲。
  其风和畅,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自觉。
  朴素的八字箴言,凝练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共识,在各大文明传统中都能找到精神的回响。它如同文明交往的基本语法,规范着文明交往的底线。
  著名汉学家孔汉思曾说,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两个伦理框架,一个是人道,即孔子说的仁;另一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人如能正身修己,尊重包容,以忠恕之道勉力而行,并将这种修养方式由人与人,推至国与国,扩于民族、宗教、文明之间,世界大同就不是空想。
  观照现实,从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到国际交往的平等互尊,从跨国救援的无私协作,到国际商事仲裁中对公平正义的共同追求,“恕道”的力量无处不在。它筑起的,不是隔阂之墙,而是化解对抗、构建互信的基石,是通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信任之桥。
  其道宽广,成于“立己达人”的实践智慧。
  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为缓和文明冲突提供了东方方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其深处正跃动着“和为贵”、“立己达人”的儒家基因。这些实践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了新路径。
  其韵悠长,系于山东大地的创新实践。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正在通过创新实践推动孔子的思想走向世界。从连续多年高质量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到创新实施“尼山儒学对话会”等高端人文交流机制;从举办“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金声玉振”中外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演出季活动,到联合海内外60余家文庙、书院、儒学机构开展全球“云祭孔”,发布“海外人才孔子文化研学行动计划”;从建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设立海外尼山书屋,到举办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山东正通过创新实践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根本在于这些思想既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又回应了人类对和平发展的共同渴望。当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孔子的思想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共同语言,为全球治理注入了东方智慧。
  □ 刘笑笑 修从涛 周学泽

  尼山巍巍,洙泗汤汤。两千五百多年的智慧长河,从齐鲁大地奔涌而出,汇入人类文明的浩荡江海。当全球的目光再度聚焦山东曲阜,一场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文明对话如期启幕。9月27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跨越山海,齐聚尼山。在文明对话日益频繁的今天,这位东方先哲的思想,何以能穿越两千五百多年,成为不同文明背景人群都能理解与接纳的“通用语”?
  其义昭昭,中外历史见证“和而不同”的智慧力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是讲君子的境界,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却不会简单苟同附和。回望历史长河,盛唐因其海纳百川的胸襟,成就世界文明的交汇中心;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更是不同信仰、种族在交往中互鉴、在互补中共荣的典范。
  今天,“和而不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当代全球治理中展现出深远意义,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涵。当文明冲突的阴云不时浮现,“君子和而不同”的箴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真正的和谐,不在消除差异,而在异彩纷呈中奏响共鸣曲。
  其风和畅,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自觉。
  朴素的八字箴言,凝练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共识,在各大文明传统中都能找到精神的回响。它如同文明交往的基本语法,规范着文明交往的底线。
  著名汉学家孔汉思曾说,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两个伦理框架,一个是人道,即孔子说的仁;另一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人如能正身修己,尊重包容,以忠恕之道勉力而行,并将这种修养方式由人与人,推至国与国,扩于民族、宗教、文明之间,世界大同就不是空想。
  观照现实,从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到国际交往的平等互尊,从跨国救援的无私协作,到国际商事仲裁中对公平正义的共同追求,“恕道”的力量无处不在。它筑起的,不是隔阂之墙,而是化解对抗、构建互信的基石,是通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信任之桥。
  其道宽广,成于“立己达人”的实践智慧。
  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为缓和文明冲突提供了东方方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其深处正跃动着“和为贵”、“立己达人”的儒家基因。这些实践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了新路径。
  其韵悠长,系于山东大地的创新实践。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正在通过创新实践推动孔子的思想走向世界。从连续多年高质量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到创新实施“尼山儒学对话会”等高端人文交流机制;从举办“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金声玉振”中外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演出季活动,到联合海内外60余家文庙、书院、儒学机构开展全球“云祭孔”,发布“海外人才孔子文化研学行动计划”;从建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设立海外尼山书屋,到举办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山东正通过创新实践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根本在于这些思想既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又回应了人类对和平发展的共同渴望。当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孔子的思想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共同语言,为全球治理注入了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