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遇见海——华光国瓷黄河文化陶瓷艺术展在淄博举行
陶瓷釉彩里,满是黄河故事
2025-09-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刘磊 李春梅 报道
本报淄博9月26日讯 今天,《沿着黄河遇见海——华光国瓷黄河文化陶瓷艺术展》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正式开展,将持续至12月20日。展览由淄博市博物总馆、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主办,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承办。
走进展厅,最先引人驻足的便是玻璃展柜后的牛首陶瓷雕塑,其雄浑粗犷的造型自带黄河源头的气势,平滑釉面在灯光下更显瓷质的细腻质感;驻足永乐宫手绘瓷板画前,釉色随光影流转,古画的灵动神韵在瓷面上悄然新生……近百套陶瓷艺术品在此铺展开“黄河文明长廊”,从雕塑的大气雄浑到餐具的温润实用,从瓷瓶的雅致精巧到瓷板画的绚烂多彩,每一件作品都是母亲河千年故事的生动展现。
“这‘瓦吟·牺尊茶具’竟把青铜古意与日常烟火融合得这样妥帖!”市民李晓驻足展柜前,目光紧紧定格在茶具细腻的纹路间,满是赞叹。
“何尊上的‘宅兹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记载,我去陕西的时候看到过。现在在咱淄博的陶瓷上看到这样的再现,感觉很亲切。”展览现场一位观众感慨。
作为根植淄博沃土的陶瓷品牌,华光国瓷此次集结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团队,耗时两年踏遍沿黄九省(区),将珍贵的“黄河记忆”,化作瓷土里的纹理脉络、釉彩中的文化魂魄。作品既承袭“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的精工风骨,又注入健康釉料的现代关怀。
“以前我只觉得陶瓷是吃饭的碗、喝水的杯子,看完展览才知道,陶泥能当纸,釉彩能当墨,居然能把黄河几千年来的故事画得这么动人。”带孩子观展的张先生由衷感叹。
“这不仅是陶瓷艺术的展示,更是对黄河文化共同体的生动诠释。”华光国瓷董事长苏同强表示,此次展览就是希望以最美的陶瓷语言,讲述母亲河的故事,让黄河文明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下生活场景。
此次展览不止于“观赏”,更着力打造“参与感”。开幕当日,泥土与火焰的史诗——探讨陶瓷的文化承载功能与艺术表达论坛同步举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陶瓷如何讲述黄河故事”各抒己见;展览期间,“黄河瓷语”研学课程将如约开展,孩子们可亲手在瓷坯上勾勒心中的黄河模样。据了解,参展作品后续将纳入“淄博陶瓷文化走出去”计划,沿黄河流域开展巡展,让淄博陶瓷承载的黄河魂,在更多城市绽放光彩。
本报淄博9月26日讯 今天,《沿着黄河遇见海——华光国瓷黄河文化陶瓷艺术展》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正式开展,将持续至12月20日。展览由淄博市博物总馆、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主办,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承办。
走进展厅,最先引人驻足的便是玻璃展柜后的牛首陶瓷雕塑,其雄浑粗犷的造型自带黄河源头的气势,平滑釉面在灯光下更显瓷质的细腻质感;驻足永乐宫手绘瓷板画前,釉色随光影流转,古画的灵动神韵在瓷面上悄然新生……近百套陶瓷艺术品在此铺展开“黄河文明长廊”,从雕塑的大气雄浑到餐具的温润实用,从瓷瓶的雅致精巧到瓷板画的绚烂多彩,每一件作品都是母亲河千年故事的生动展现。
“这‘瓦吟·牺尊茶具’竟把青铜古意与日常烟火融合得这样妥帖!”市民李晓驻足展柜前,目光紧紧定格在茶具细腻的纹路间,满是赞叹。
“何尊上的‘宅兹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记载,我去陕西的时候看到过。现在在咱淄博的陶瓷上看到这样的再现,感觉很亲切。”展览现场一位观众感慨。
作为根植淄博沃土的陶瓷品牌,华光国瓷此次集结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团队,耗时两年踏遍沿黄九省(区),将珍贵的“黄河记忆”,化作瓷土里的纹理脉络、釉彩中的文化魂魄。作品既承袭“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的精工风骨,又注入健康釉料的现代关怀。
“以前我只觉得陶瓷是吃饭的碗、喝水的杯子,看完展览才知道,陶泥能当纸,釉彩能当墨,居然能把黄河几千年来的故事画得这么动人。”带孩子观展的张先生由衷感叹。
“这不仅是陶瓷艺术的展示,更是对黄河文化共同体的生动诠释。”华光国瓷董事长苏同强表示,此次展览就是希望以最美的陶瓷语言,讲述母亲河的故事,让黄河文明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下生活场景。
此次展览不止于“观赏”,更着力打造“参与感”。开幕当日,泥土与火焰的史诗——探讨陶瓷的文化承载功能与艺术表达论坛同步举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陶瓷如何讲述黄河故事”各抒己见;展览期间,“黄河瓷语”研学课程将如约开展,孩子们可亲手在瓷坯上勾勒心中的黄河模样。据了解,参展作品后续将纳入“淄博陶瓷文化走出去”计划,沿黄河流域开展巡展,让淄博陶瓷承载的黄河魂,在更多城市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