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举行第十一届公益海葬活动,新增设时空信箱
432名逝者魂归碧海
2025-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杨秀萍
通讯员 王晓鹏 杨晓琴 报道
本报烟台讯 近日,烟台市芝罘区太平湾码头附近海域迎来了一场庄严而温馨的送别仪式。在烟台市文明办、烟台市民政局主办的第十一届公益海葬活动中,432名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回归自然。
清晨6点,家属们陆续抵达出海地点,大家凭身份证、海葬证等相关证件,有序完成海葬信息登记、领取骨灰和鲜花等流程,现场秩序井然。随后,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家属依次登船。
“此次海葬较以往服务更加规范和完善,新增设了时空信箱,逝者家属可以将思念的话语写到信纸上,通过时空信箱寄托对亲人的深切哀思。”芝罘区殡仪馆相关负责人牟道文向记者介绍。
伴随着三声悠长的汽笛,满载逝者家属的船只缓缓离开码头,驶向大海深处,1个多小时后,船只到达生态环境部批准的指定区域,逝者家属将可降解骨灰罐沿船舷慢慢投向大海,并撒上寄托哀思的花瓣,全程往返历时2个半小时左右。
“人最终要回归自然,来自大自然的也终将归于大自然,我们要遵循这个规律。”现场,送别妻子的烟台市民袁先生含泪说道,“妻子生前特别嘱咐要海葬,虽然心中万分不舍,但我还是答应了她的愿望。”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告别的时刻,有的家属默默凝望海面,泪眼婆娑;有的双手合十,轻声低语;也有人含泪轻唤:“您一路走好。”当返航的汽笛声再次响起,家属们整齐肃立,面向大海深深三鞠躬,表达最后的敬意与思念。
据了解,自2015年起,烟台这座依海而建、因海而兴的城市,逐步打造出“礼安齐鲁·情系沧海”的公益海葬品牌。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海葬因其节地、生态、文明和节俭的特点,被越来越多市民所接受,已成为烟台殡葬服务的新亮点。截至目前,烟台市已累计送5134位逝者魂归碧海,其中有离退休干部、新闻工作者、教师、工人、农民等,覆盖到烟台各区市,并且海葬骨灰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起,烟台市级财政还给予逝者家属每具骨灰1000元奖补,海葬这种安葬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和接受。烟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烟台市公益海葬已经常态化举行,芝罘区殡仪馆作为具体承办单位,将持续接受逝者家属报名,为更多逝者回归自然提供服务。
通讯员 王晓鹏 杨晓琴 报道
本报烟台讯 近日,烟台市芝罘区太平湾码头附近海域迎来了一场庄严而温馨的送别仪式。在烟台市文明办、烟台市民政局主办的第十一届公益海葬活动中,432名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回归自然。
清晨6点,家属们陆续抵达出海地点,大家凭身份证、海葬证等相关证件,有序完成海葬信息登记、领取骨灰和鲜花等流程,现场秩序井然。随后,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家属依次登船。
“此次海葬较以往服务更加规范和完善,新增设了时空信箱,逝者家属可以将思念的话语写到信纸上,通过时空信箱寄托对亲人的深切哀思。”芝罘区殡仪馆相关负责人牟道文向记者介绍。
伴随着三声悠长的汽笛,满载逝者家属的船只缓缓离开码头,驶向大海深处,1个多小时后,船只到达生态环境部批准的指定区域,逝者家属将可降解骨灰罐沿船舷慢慢投向大海,并撒上寄托哀思的花瓣,全程往返历时2个半小时左右。
“人最终要回归自然,来自大自然的也终将归于大自然,我们要遵循这个规律。”现场,送别妻子的烟台市民袁先生含泪说道,“妻子生前特别嘱咐要海葬,虽然心中万分不舍,但我还是答应了她的愿望。”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告别的时刻,有的家属默默凝望海面,泪眼婆娑;有的双手合十,轻声低语;也有人含泪轻唤:“您一路走好。”当返航的汽笛声再次响起,家属们整齐肃立,面向大海深深三鞠躬,表达最后的敬意与思念。
据了解,自2015年起,烟台这座依海而建、因海而兴的城市,逐步打造出“礼安齐鲁·情系沧海”的公益海葬品牌。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海葬因其节地、生态、文明和节俭的特点,被越来越多市民所接受,已成为烟台殡葬服务的新亮点。截至目前,烟台市已累计送5134位逝者魂归碧海,其中有离退休干部、新闻工作者、教师、工人、农民等,覆盖到烟台各区市,并且海葬骨灰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起,烟台市级财政还给予逝者家属每具骨灰1000元奖补,海葬这种安葬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和接受。烟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烟台市公益海葬已经常态化举行,芝罘区殡仪馆作为具体承办单位,将持续接受逝者家属报名,为更多逝者回归自然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