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支小的山东样本

全省农商银行扎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2025-09-26 作者: 都亚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都亚男
  
  “十四五”期间,作为山东人员网点最多、资金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金融机构,全省农商银行牢记“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坚持支农支小不动摇,坚决扛牢农村金融主力军职责,持续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发扬“大挎包”优良传统,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质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了农商银行力量。5年来,全省农商银行资产增长1.12万亿元,各项存款增长1万亿元,各项贷款增长5700亿元。
  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资产总额3.88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2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4万亿元,是全省首家存款超3万亿元、贷款超2万亿元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存贷款市场占有率、服务客户数量均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山村蝶变绘出“沂蒙画卷”
  时值5月,费县方城镇良村,瓜农大丰收。上午,瓜田对面的费县农商银行方城镇胜良村沂蒙金融超市,大厅坐满了卖瓜存钱的村民。胜良村沂蒙金融超市负责人姜云飞是费县农商银行金融服务联络员,为村民提供24小时服务。
  “以前办业务要去方城或薛庄,得跑好几十里路,有时候还得排长队。现在金融超市就在家门口,存钱、取钱、交医保、交电费都能办,哪怕下班了也照样给办业务,非常方便。”村民刘士德说。
  2021年以来,临沂全市农商银行不断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建立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乡村振兴服务网络,在乡镇农村设立营业网点278个,在偏远地区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5460个,升级建设“沂蒙金融超市”955处,选派1408名客户经理定期驻村办公,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金融服务。
  距离费县60公里以外,兰陵鸿强种苗科技示范园现代化育苗大棚内,2000多平方米的黄瓜种苗一字铺开、蔚为壮观。兰陵县素有“山东南菜园”之称,而这一示范园年综合育苗能力达1.2亿株,是鲁南苏北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育苗工厂,源源不断为“山东南菜园”提供优质蔬菜种苗。
  “兰陵农商银行近500万元的信贷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动力。”兰陵县鸿强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鸿雁”人才郭军见说。
  据了解,兰陵农商银行紧密贴合乡村振兴“四雁工程”创新定制金融产品,有针对“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贷”;有针对“雁阵”的“宅急贷”“大棚按揭贷”;有针对“归雁”人才的“思乡贷”……其中“思乡贷”被评为“全国农村金融十佳服务乡村振兴产品”。
  菜园泛绿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近年来,全市农商银行积极融入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涉农领域金融供给,助力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实施。
  创新赋予金融实践“生命力”。临沂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以来,省农信联社临沂审计中心紧跟省农信联社党委部署要求,聚焦“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两大重点,全市农商银行深入践行“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使命和担当,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2022年8月正式上线乡村振兴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截至2025年6月末,临沂全市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135.3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229.67亿元,占比57.59%、较年初提高1.11个百分点,较临沂全市银行业平均占比高23.1个百分点,较全省农商银行平均占比高11.48个百分点。先后被《金融时报》和省总工会、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评为乡村振兴优秀案例。被临沂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评为全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优秀等次、全市十佳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机构,连续3年获评金改试验区建设考核评估优秀等次。
  
  党建“厚实力”
夯实改革发展“硬支撑”

  位处济南市西北部的吴家堡街道,以盛产黄河大米、黄河鲤鱼、白莲藕等闻名。近日,槐荫区政务中心召开了“乡村振兴金融专员”工作推进会暨“整村授信、金融助农”会议,济南农商银行吴家堡分理处与吴家堡街道办事处就深入落实槐荫区政府、济南农商银行槐荫支行“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进行深度交流和安排。
  济南农商银行吴家堡分理处与吴家堡街道办事处是多年的党建共建单位,双方依托党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了“吴家堡黄河大米”品牌,带动了黄河片区农业产业发展,成为系统内党建促进发展的典范。目前,济南农商银行槐荫支行提供5亿元专项授信,支持辖内农业生产,村级集体经济、乡村产业项目建设。
  5年来,全省农商银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培育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传承“大挎包”优良传统,推动“五要五不要”实践要求落实落地,全系统制作金融文化墙6466面,实现了机构、网点全覆盖,持续深化基层党建“四大行动”,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党建优势转化为金融发展优势。
深耕“三农”
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5年来,全省农商银行发挥点多面广、联接城乡优势,加大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围绕“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加大对粮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特色种植六大优势区的支持力度,选取县域重点行业545个,逐一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盛夏时节,烟台大钦岛迎来最繁忙的时节——海带丰收季。
  “今年多亏农商银行的帮助,我又买了艘渔船,效率提高了,产量也上来了。”海带养殖户田世江说。
  两个月前,长岛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在走访中得知田世江的融资需求,“自家养殖规模庞大,但仅靠一艘船抢收不过来,错过黄金期则难卖好价,短期内却凑不出买新船的钱。”
  该行深知“农时不等贷”,立即根据实际情况为客户量身定制“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贷”,仅用3天时间,40万元信贷资金便发放到位。
  这是长岛农商银行精准滴灌“蓝色粮仓”,护航海岛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行先后创新推出船舶抵押贷、耕海牧渔贷、养殖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目前,长岛农商银行累计投放海产养殖类贷款6.7亿元。
  “十四五”以来,省农信联社完善顶层设计,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全省系统“十四五”规划,指导农商银行把服务乡村振兴写入公司章程,健全“三农”金融委员会,创新推出“兴农”“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富农”五大系列产品,目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产品85款。
  全省农商银行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金融服务队伍,全面推行驻村办公,近2万名客户经理奔走于乡镇、村庄、社区,提供定点服务,开展整村授信,塑造金融服务示范样板。5年来,全系统选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5863个,累计授信654亿元。
  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9397.97亿元,较年初增加394.6亿元,以全省12.7%的贷款市场份额贡献了近四分之一的涉农贷款。
支农支小
滋养经济“毛细血管”

  支农支小是农商银行的天职。全省农商银行把资金精准注入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当好小微企业发展的“护航员”。
  “年初,因采购钢材、更新设备,资金周转不过来。”济宁利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大利说,兖州农商银行为企业匹配了“助企循环贷”,仅3天时间1000万元贷款顺利到账,授信期限3年,随借随还。
  “短、小、频、急是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兖州农商银行客户经理郭长中说,“助企循环贷”最高额度可达1000万元,最长授信期10年,单个循环合同3年内到期可一键续贷,无需偿还本金。
  “十四五”以来,省农信联社全面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印发《全省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等,健全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小微企业首贷培植和金融服务三年攻坚行动,强化小微企业网格化管理,依托智慧营销系统进行网格化管理和客户画像。截至6月末,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授信155万户、用信76万户,用信覆盖面达8.52%。
  截至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19亿元,增长5.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个百分点,累计培植首贷企业2.5万户、发放贷款237亿元;主动减息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半年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0年下降2.4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
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夜晚的长清区炒米店村文化广场上,济南农商银行长清支行工作人员以防范电信诈骗、虚假理财等案例为切入点,讲解“陌生链接不点击、转账汇款先核实”的窍门,打造一堂“金融+民生”主题课堂。
  在鄄城黄河滩区迁建的六合社区,农商银行把金融服务点搬到社区居民家门口,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米”,当地百姓可以激活社保卡、领取小麦补贴、存贷款等,为黄河滩区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注入金融力量。
  从金融知识普及到资金支持,从便捷支付服务到反诈、反假货币宣传,从传统金融服务到“金融+养老”“金融+社保”“金融+健康”“金融+教育”等多场景服务,全省农商银行把金融服务深深扎入“三农”这片沃土。
  5年来,全省农商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发挥“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优势,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支持力度,把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推进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社区家庭“四张清单”对接服务,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截至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营业网点4670个,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2.25万个,整村授信覆盖面达96.5%;组建金融移动服务队3543支,流动银行服务车26辆;提供粮食补贴、低保等项目137个,年度代发业务笔数达30亿笔,惠及5.06万个行政村、6500万居民。

每个平凡梦想都值得一次“秒批秒贷”
  “以前办贷款要跑好几趟银行,现在手机上点一点,2小时就能到账!”刚收到8万元贷款的种植户刘大哥对农商银行的线上服务赞不绝口。
  刘大哥所提到的服务是,昌乐农商银行大力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将“信e贷”等线上产品与生姜产业特点深度融合,实现授信、审批、放款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平均办贷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14.1小时。
  这种“秒批秒贷”的体验,正是山东省农信联社指导全省农商行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我们看到,全省农商行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普惠金融不是简单的资金投放,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让金融服务像阳光一样平等地照进每个角落。这场始于田间地头的金融变革,正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不仅仅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山东省农信联社指导下,全省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兴农”“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富农”五大系列85款信贷产品,选取县域重点行业545个,逐一制定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真正让普惠金融走进千家万户。
  但创新从未偏离初心。采访中,00后“牛倌”邱鑫的故事令人难忘。
  2021年,邱鑫放弃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蓬莱投身畜牧养殖业。创业初期投入大,资金周转一度吃紧,关键时刻,蓬莱农商银行移动金融服务队携带智慧机具主动上门对接,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用最快时间为其提供134万元信贷资金。
  如今,邱鑫的公司肉牛存栏量400余头,已发展成为集肉牛养殖、饲草种植、秸秆收储及粪污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生态养殖企业。
  这种“共成长”模式,正是全省农商银行坚持支农支小、不忘初心的服务理念缩影。
  普惠金融的难点,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当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在村口便能取出养老金,当返乡青年用“电商贷”把石榴卖到全国,我们能看到:真正的普惠,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金融的温度。

  
  农民喜获丰收
  农商银行客户经理与农户一起庆祝丰收
  □ 本报记者 都亚男
  
  “十四五”期间,作为山东人员网点最多、资金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金融机构,全省农商银行牢记“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坚持支农支小不动摇,坚决扛牢农村金融主力军职责,持续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发扬“大挎包”优良传统,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质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了农商银行力量。5年来,全省农商银行资产增长1.12万亿元,各项存款增长1万亿元,各项贷款增长5700亿元。
  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资产总额3.88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2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4万亿元,是全省首家存款超3万亿元、贷款超2万亿元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存贷款市场占有率、服务客户数量均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山村蝶变绘出“沂蒙画卷”
  时值5月,费县方城镇良村,瓜农大丰收。上午,瓜田对面的费县农商银行方城镇胜良村沂蒙金融超市,大厅坐满了卖瓜存钱的村民。胜良村沂蒙金融超市负责人姜云飞是费县农商银行金融服务联络员,为村民提供24小时服务。
  “以前办业务要去方城或薛庄,得跑好几十里路,有时候还得排长队。现在金融超市就在家门口,存钱、取钱、交医保、交电费都能办,哪怕下班了也照样给办业务,非常方便。”村民刘士德说。
  2021年以来,临沂全市农商银行不断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建立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乡村振兴服务网络,在乡镇农村设立营业网点278个,在偏远地区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5460个,升级建设“沂蒙金融超市”955处,选派1408名客户经理定期驻村办公,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金融服务。
  距离费县60公里以外,兰陵鸿强种苗科技示范园现代化育苗大棚内,2000多平方米的黄瓜种苗一字铺开、蔚为壮观。兰陵县素有“山东南菜园”之称,而这一示范园年综合育苗能力达1.2亿株,是鲁南苏北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育苗工厂,源源不断为“山东南菜园”提供优质蔬菜种苗。
  “兰陵农商银行近500万元的信贷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动力。”兰陵县鸿强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鸿雁”人才郭军见说。
  据了解,兰陵农商银行紧密贴合乡村振兴“四雁工程”创新定制金融产品,有针对“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贷”;有针对“雁阵”的“宅急贷”“大棚按揭贷”;有针对“归雁”人才的“思乡贷”……其中“思乡贷”被评为“全国农村金融十佳服务乡村振兴产品”。
  菜园泛绿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近年来,全市农商银行积极融入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涉农领域金融供给,助力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实施。
  创新赋予金融实践“生命力”。临沂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以来,省农信联社临沂审计中心紧跟省农信联社党委部署要求,聚焦“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两大重点,全市农商银行深入践行“乡村振兴主办银行”使命和担当,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2022年8月正式上线乡村振兴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截至2025年6月末,临沂全市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135.3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229.67亿元,占比57.59%、较年初提高1.11个百分点,较临沂全市银行业平均占比高23.1个百分点,较全省农商银行平均占比高11.48个百分点。先后被《金融时报》和省总工会、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评为乡村振兴优秀案例。被临沂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评为全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优秀等次、全市十佳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机构,连续3年获评金改试验区建设考核评估优秀等次。
  
  党建“厚实力”
夯实改革发展“硬支撑”

  位处济南市西北部的吴家堡街道,以盛产黄河大米、黄河鲤鱼、白莲藕等闻名。近日,槐荫区政务中心召开了“乡村振兴金融专员”工作推进会暨“整村授信、金融助农”会议,济南农商银行吴家堡分理处与吴家堡街道办事处就深入落实槐荫区政府、济南农商银行槐荫支行“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进行深度交流和安排。
  济南农商银行吴家堡分理处与吴家堡街道办事处是多年的党建共建单位,双方依托党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了“吴家堡黄河大米”品牌,带动了黄河片区农业产业发展,成为系统内党建促进发展的典范。目前,济南农商银行槐荫支行提供5亿元专项授信,支持辖内农业生产,村级集体经济、乡村产业项目建设。
  5年来,全省农商银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培育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传承“大挎包”优良传统,推动“五要五不要”实践要求落实落地,全系统制作金融文化墙6466面,实现了机构、网点全覆盖,持续深化基层党建“四大行动”,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党建优势转化为金融发展优势。
深耕“三农”
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5年来,全省农商银行发挥点多面广、联接城乡优势,加大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围绕“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加大对粮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特色种植六大优势区的支持力度,选取县域重点行业545个,逐一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盛夏时节,烟台大钦岛迎来最繁忙的时节——海带丰收季。
  “今年多亏农商银行的帮助,我又买了艘渔船,效率提高了,产量也上来了。”海带养殖户田世江说。
  两个月前,长岛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在走访中得知田世江的融资需求,“自家养殖规模庞大,但仅靠一艘船抢收不过来,错过黄金期则难卖好价,短期内却凑不出买新船的钱。”
  该行深知“农时不等贷”,立即根据实际情况为客户量身定制“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贷”,仅用3天时间,40万元信贷资金便发放到位。
  这是长岛农商银行精准滴灌“蓝色粮仓”,护航海岛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行先后创新推出船舶抵押贷、耕海牧渔贷、养殖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目前,长岛农商银行累计投放海产养殖类贷款6.7亿元。
  “十四五”以来,省农信联社完善顶层设计,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全省系统“十四五”规划,指导农商银行把服务乡村振兴写入公司章程,健全“三农”金融委员会,创新推出“兴农”“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富农”五大系列产品,目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产品85款。
  全省农商银行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金融服务队伍,全面推行驻村办公,近2万名客户经理奔走于乡镇、村庄、社区,提供定点服务,开展整村授信,塑造金融服务示范样板。5年来,全系统选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5863个,累计授信654亿元。
  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9397.97亿元,较年初增加394.6亿元,以全省12.7%的贷款市场份额贡献了近四分之一的涉农贷款。
支农支小
滋养经济“毛细血管”

  支农支小是农商银行的天职。全省农商银行把资金精准注入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当好小微企业发展的“护航员”。
  “年初,因采购钢材、更新设备,资金周转不过来。”济宁利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大利说,兖州农商银行为企业匹配了“助企循环贷”,仅3天时间1000万元贷款顺利到账,授信期限3年,随借随还。
  “短、小、频、急是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兖州农商银行客户经理郭长中说,“助企循环贷”最高额度可达1000万元,最长授信期10年,单个循环合同3年内到期可一键续贷,无需偿还本金。
  “十四五”以来,省农信联社全面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印发《全省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等,健全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小微企业首贷培植和金融服务三年攻坚行动,强化小微企业网格化管理,依托智慧营销系统进行网格化管理和客户画像。截至6月末,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授信155万户、用信76万户,用信覆盖面达8.52%。
  截至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19亿元,增长5.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个百分点,累计培植首贷企业2.5万户、发放贷款237亿元;主动减息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半年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0年下降2.4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
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夜晚的长清区炒米店村文化广场上,济南农商银行长清支行工作人员以防范电信诈骗、虚假理财等案例为切入点,讲解“陌生链接不点击、转账汇款先核实”的窍门,打造一堂“金融+民生”主题课堂。
  在鄄城黄河滩区迁建的六合社区,农商银行把金融服务点搬到社区居民家门口,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米”,当地百姓可以激活社保卡、领取小麦补贴、存贷款等,为黄河滩区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注入金融力量。
  从金融知识普及到资金支持,从便捷支付服务到反诈、反假货币宣传,从传统金融服务到“金融+养老”“金融+社保”“金融+健康”“金融+教育”等多场景服务,全省农商银行把金融服务深深扎入“三农”这片沃土。
  5年来,全省农商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发挥“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优势,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支持力度,把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推进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社区家庭“四张清单”对接服务,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截至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营业网点4670个,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2.25万个,整村授信覆盖面达96.5%;组建金融移动服务队3543支,流动银行服务车26辆;提供粮食补贴、低保等项目137个,年度代发业务笔数达30亿笔,惠及5.06万个行政村、6500万居民。

每个平凡梦想都值得一次“秒批秒贷”
  “以前办贷款要跑好几趟银行,现在手机上点一点,2小时就能到账!”刚收到8万元贷款的种植户刘大哥对农商银行的线上服务赞不绝口。
  刘大哥所提到的服务是,昌乐农商银行大力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将“信e贷”等线上产品与生姜产业特点深度融合,实现授信、审批、放款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平均办贷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14.1小时。
  这种“秒批秒贷”的体验,正是山东省农信联社指导全省农商行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我们看到,全省农商行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普惠金融不是简单的资金投放,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让金融服务像阳光一样平等地照进每个角落。这场始于田间地头的金融变革,正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不仅仅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山东省农信联社指导下,全省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兴农”“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富农”五大系列85款信贷产品,选取县域重点行业545个,逐一制定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真正让普惠金融走进千家万户。
  但创新从未偏离初心。采访中,00后“牛倌”邱鑫的故事令人难忘。
  2021年,邱鑫放弃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蓬莱投身畜牧养殖业。创业初期投入大,资金周转一度吃紧,关键时刻,蓬莱农商银行移动金融服务队携带智慧机具主动上门对接,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用最快时间为其提供134万元信贷资金。
  如今,邱鑫的公司肉牛存栏量400余头,已发展成为集肉牛养殖、饲草种植、秸秆收储及粪污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生态养殖企业。
  这种“共成长”模式,正是全省农商银行坚持支农支小、不忘初心的服务理念缩影。
  普惠金融的难点,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当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在村口便能取出养老金,当返乡青年用“电商贷”把石榴卖到全国,我们能看到:真正的普惠,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金融的温度。

  
  农民喜获丰收
  农商银行客户经理与农户一起庆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