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迟来的遇见

——观陈我鸿中国画展有感

2025-09-24 作者: 逄春阶 来源: 大众日报
  观众在参观展览
  □ 逄春阶
  9月20日下午,秋雨淅沥,浙江宁波鼓楼的二楼展厅,陈我鸿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悄然启幕。这是陈我鸿先生去世33年后,他的家乡人为他搞的唯一一次展览。我想,要是他活着,他86岁,站在鼓楼上他会说些什么呢?除了微笑和感谢,我想不出他能说什么。他是个拙于言辞的人。在陈先生的画作前,我在想:真正的艺术家绝对不会唬人、骗人、蒙人,作品,是唯一证明。
  我看到88岁的宁波文化学者贺圣思为画展写了序言,结尾是:“纵观先生平生所作所为,或可概括为为绘画而生,为绘画而活。先生曾对学生说,画画是做人做出来的,不是胡乱涂出来的;画画的人要有志气,死而不亡者才算有出息。在先生谢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有机会幸遇先生之个展,岂非‘死而不亡者’耶?”
  我有幸成为陈我鸿先生的编外学生。三十多年前,我在曲阜师大中文系学习,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在美术系任教的陈我鸿老师,周末我爱到他家里看他画画,他的画案上总有一个酒杯,一碟花生米,常常一边喝,一边画。我也喜欢酒,就陪他喝,我的求学日记上记录着许多与陈老师交往的点滴。
  最集中的是1989年4月30日,那天从早9点一直到深夜,在我鸿先生家,我们各自端着酒杯,他讲我记,记了30多页。晚上画家杨象宪先生造访,杨先生说:“听听满好,这是陈老师第一次向你公开身世。他轻易不开口。”那天,陈老师专门找来《中国地图册》,我对江浙一带的地理不熟,他讲到一个地方,就在地图上点一下,给我一个直观印象。讲到悲伤处,他的泪光在眼眶里旋动。
  陈老师毕业于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师从潘天寿、陆俨少、陆维钊、顾坤伯等大家。在特殊年代遭遇了失业、流浪、自杀等经历,一度曾露宿街头、在地摊给人画像、卖血维生。可以说,陈老师对艺术是以命相搏,但对生活却是手足无措。1985年,落实政策,他到曲阜师大任教。在曲阜师大7年半,是他艺术创作的最好时期。他培养了王林海、一白、李广平、孔祥民、郑晓峰等画家。就我本人来说,他唤醒了我的审美意识,让我知道了怎么欣赏中国画,更让我知道了真正艺术家的风骨。
  陈我鸿老师不是中国美协会员,他死后才被学校追认为副教授。53年的人生旅程中,或许未曾获得应有的认可与荣耀。然而,艺术的价值从不因艺术家的生前际遇而减损分毫。陈老师去世33年了,但时间未能掩盖其作品的光芒,反而赋予这些画作更深沉的历史重量。陈老师用笔墨构建的世界,尽管宣纸有了沧桑之色,但依然能够触动观者的心弦,这本身就是对艺术永恒性的最好注解。在展览现场,一个老者说:“生前没办画展不要紧,死后有人给你办画展才牛!”
  这场“迟来”的展览令人深思。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太多艺术家经历了类似的命运——生前寂寞,死后哀荣。这种时间的错位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艺术评价体系的缺失。我们习惯于追逐当下热点,却常常忽略那些默默耕耘的真正创作者。我的身边就有几位这样的,他们不屑炒作,不屑钻营,真正尊重传统,真正热爱自然,清空杂念,关注内心,走着陈我鸿老师走的艺术路。我打心眼里敬重他们。我的师兄、画家一白一直记得陈老师的叮咛:“画,是心里的天,不断让这片天宽广、清澈、朗润,放出光来,这是我们画画的意义所在。”
  迟来的认可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家乡宁波为游子举办的这个展览,是爱与爱的碰撞。33年的时间跨度,让这场展览超越了普通的纪念意义,成为一场跨越代际的艺术对话。年轻观众通过画作认识一位被遗忘的画家,艺术史通过这次展览补上一页缺失的章节,文化记忆通过这次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修复。宁波的艺术评论家王鹏说:“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展览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宁波有这么一个真正的画家,画了许多画家看了就想回家拿起笔赶紧作画的画。让民众了解,中国画应该是这样!可以是这样!哪怕这个展览只改变了一个人对中国画的审美,我想,这个展览就是成功的,因为,世界因此而改变了。”
  陈我鸿画展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打破了艺术界的常规节奏。在这个追求新潮、追逐热点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重新发现一位33年前逝去的艺术家,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表面的热闹,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穿越时间的力量。陈我鸿的画作经历了33年的检验,依然能够让人“心潮起伏”,这本身就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最有力肯定。
  “得之天籁”的主题恰如其分——真正的艺术如同天籁之音,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失其美妙。展览规模很小,展出的作品不过43幅,但我觉得气象和气韵一点不小、格局一点不小。因为南来北往的人来了不少,他们评头论足说了不少。
  山东的泰山、石门山、尼山、蒙山、泗水河畔、三孔之地……都留下过陈我鸿先生的足迹,他对山东充满深情。如果您看到过他的画,不妨驻足多看两眼,您不会失望。
  □ 逄春阶
  9月20日下午,秋雨淅沥,浙江宁波鼓楼的二楼展厅,陈我鸿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悄然启幕。这是陈我鸿先生去世33年后,他的家乡人为他搞的唯一一次展览。我想,要是他活着,他86岁,站在鼓楼上他会说些什么呢?除了微笑和感谢,我想不出他能说什么。他是个拙于言辞的人。在陈先生的画作前,我在想:真正的艺术家绝对不会唬人、骗人、蒙人,作品,是唯一证明。
  我看到88岁的宁波文化学者贺圣思为画展写了序言,结尾是:“纵观先生平生所作所为,或可概括为为绘画而生,为绘画而活。先生曾对学生说,画画是做人做出来的,不是胡乱涂出来的;画画的人要有志气,死而不亡者才算有出息。在先生谢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有机会幸遇先生之个展,岂非‘死而不亡者’耶?”
  我有幸成为陈我鸿先生的编外学生。三十多年前,我在曲阜师大中文系学习,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在美术系任教的陈我鸿老师,周末我爱到他家里看他画画,他的画案上总有一个酒杯,一碟花生米,常常一边喝,一边画。我也喜欢酒,就陪他喝,我的求学日记上记录着许多与陈老师交往的点滴。
  最集中的是1989年4月30日,那天从早9点一直到深夜,在我鸿先生家,我们各自端着酒杯,他讲我记,记了30多页。晚上画家杨象宪先生造访,杨先生说:“听听满好,这是陈老师第一次向你公开身世。他轻易不开口。”那天,陈老师专门找来《中国地图册》,我对江浙一带的地理不熟,他讲到一个地方,就在地图上点一下,给我一个直观印象。讲到悲伤处,他的泪光在眼眶里旋动。
  陈老师毕业于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师从潘天寿、陆俨少、陆维钊、顾坤伯等大家。在特殊年代遭遇了失业、流浪、自杀等经历,一度曾露宿街头、在地摊给人画像、卖血维生。可以说,陈老师对艺术是以命相搏,但对生活却是手足无措。1985年,落实政策,他到曲阜师大任教。在曲阜师大7年半,是他艺术创作的最好时期。他培养了王林海、一白、李广平、孔祥民、郑晓峰等画家。就我本人来说,他唤醒了我的审美意识,让我知道了怎么欣赏中国画,更让我知道了真正艺术家的风骨。
  陈我鸿老师不是中国美协会员,他死后才被学校追认为副教授。53年的人生旅程中,或许未曾获得应有的认可与荣耀。然而,艺术的价值从不因艺术家的生前际遇而减损分毫。陈老师去世33年了,但时间未能掩盖其作品的光芒,反而赋予这些画作更深沉的历史重量。陈老师用笔墨构建的世界,尽管宣纸有了沧桑之色,但依然能够触动观者的心弦,这本身就是对艺术永恒性的最好注解。在展览现场,一个老者说:“生前没办画展不要紧,死后有人给你办画展才牛!”
  这场“迟来”的展览令人深思。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太多艺术家经历了类似的命运——生前寂寞,死后哀荣。这种时间的错位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艺术评价体系的缺失。我们习惯于追逐当下热点,却常常忽略那些默默耕耘的真正创作者。我的身边就有几位这样的,他们不屑炒作,不屑钻营,真正尊重传统,真正热爱自然,清空杂念,关注内心,走着陈我鸿老师走的艺术路。我打心眼里敬重他们。我的师兄、画家一白一直记得陈老师的叮咛:“画,是心里的天,不断让这片天宽广、清澈、朗润,放出光来,这是我们画画的意义所在。”
  迟来的认可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家乡宁波为游子举办的这个展览,是爱与爱的碰撞。33年的时间跨度,让这场展览超越了普通的纪念意义,成为一场跨越代际的艺术对话。年轻观众通过画作认识一位被遗忘的画家,艺术史通过这次展览补上一页缺失的章节,文化记忆通过这次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修复。宁波的艺术评论家王鹏说:“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展览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宁波有这么一个真正的画家,画了许多画家看了就想回家拿起笔赶紧作画的画。让民众了解,中国画应该是这样!可以是这样!哪怕这个展览只改变了一个人对中国画的审美,我想,这个展览就是成功的,因为,世界因此而改变了。”
  陈我鸿画展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打破了艺术界的常规节奏。在这个追求新潮、追逐热点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重新发现一位33年前逝去的艺术家,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表面的热闹,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穿越时间的力量。陈我鸿的画作经历了33年的检验,依然能够让人“心潮起伏”,这本身就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最有力肯定。
  “得之天籁”的主题恰如其分——真正的艺术如同天籁之音,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失其美妙。展览规模很小,展出的作品不过43幅,但我觉得气象和气韵一点不小、格局一点不小。因为南来北往的人来了不少,他们评头论足说了不少。
  山东的泰山、石门山、尼山、蒙山、泗水河畔、三孔之地……都留下过陈我鸿先生的足迹,他对山东充满深情。如果您看到过他的画,不妨驻足多看两眼,您不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