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为桥,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2025-09-24 作者: 张忠德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忠德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引擎,而科技成果转化难,仍是制约创新效能释放的“老大难”问题。高校科研成果“锁在实验室”,企业技术升级“求之不得”,中间的“断链”急需桥梁连接。
  近日,“琅琊荟”2025首届驻青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英挑战赛圆满落幕,68个奖项背后,不仅是对创新智慧的嘉奖,更在推动校城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迈出坚实一步。这场以“科创新生态 智领新未来”为主题的赛事,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次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此次大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创意三大赛道,吸引289个项目,超1200人参与,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有效对接,真正实现了“以赛引才、以赛促研、以赛兴业”的闭环逻辑。
  尤为可贵的是,赛事并未止步于“颁奖”。从“人才科创市集”巡回展,到金融、人力、国企现场设点提供全链条服务;从投资机构洽谈对接,到企业“揭榜挂帅”、项目落地孵化,一系列后续赋能举措构建起“赛前征集—赛中展示—赛后落地”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像“无机杂化仿生胶黏剂”和“高精度光纤传感系统”等项目已迈出市场化关键步伐,正是这种“长陪”机制结出的初步硕果。
  更深层次看,“琅琊荟”并非孤立赛事,而是嵌入青岛西海岸新区“1+10+N”人才科创赋能体系的关键一环。从古镇口大学城创新圈,到“双聘双跨”人才共享机制,再到亿元天使基金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一系列制度创新共同织就了一张支持成果转化的“安全网”。这种系统化、生态化的布局,远比单一场馆或单一政策更具可持续性和吸引力。
  “科技之花”如何结出“产业硕果”?“琅琊荟”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唯有打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才、技术、资本、场景在同一个频道共振,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期待“琅琊荟”不仅成为青岛的科创品牌,更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模式”,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范本。
  



  □ 张忠德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引擎,而科技成果转化难,仍是制约创新效能释放的“老大难”问题。高校科研成果“锁在实验室”,企业技术升级“求之不得”,中间的“断链”急需桥梁连接。
  近日,“琅琊荟”2025首届驻青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英挑战赛圆满落幕,68个奖项背后,不仅是对创新智慧的嘉奖,更在推动校城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迈出坚实一步。这场以“科创新生态 智领新未来”为主题的赛事,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次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此次大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创意三大赛道,吸引289个项目,超1200人参与,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有效对接,真正实现了“以赛引才、以赛促研、以赛兴业”的闭环逻辑。
  尤为可贵的是,赛事并未止步于“颁奖”。从“人才科创市集”巡回展,到金融、人力、国企现场设点提供全链条服务;从投资机构洽谈对接,到企业“揭榜挂帅”、项目落地孵化,一系列后续赋能举措构建起“赛前征集—赛中展示—赛后落地”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像“无机杂化仿生胶黏剂”和“高精度光纤传感系统”等项目已迈出市场化关键步伐,正是这种“长陪”机制结出的初步硕果。
  更深层次看,“琅琊荟”并非孤立赛事,而是嵌入青岛西海岸新区“1+10+N”人才科创赋能体系的关键一环。从古镇口大学城创新圈,到“双聘双跨”人才共享机制,再到亿元天使基金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一系列制度创新共同织就了一张支持成果转化的“安全网”。这种系统化、生态化的布局,远比单一场馆或单一政策更具可持续性和吸引力。
  “科技之花”如何结出“产业硕果”?“琅琊荟”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唯有打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才、技术、资本、场景在同一个频道共振,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期待“琅琊荟”不仅成为青岛的科创品牌,更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模式”,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