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链主”担当激活“头雁”效应
浪潮集团领跑人工智能赛道
2025-09-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近日,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在济南浪潮计算服务产业园召开。产业园内,坐落着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这里对外展示的不仅是浪潮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实践,也是山东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作为山东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浪潮集团紧抓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战略机遇,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高质量发展。
□崔志源
筑牢算力底座
培育智能原生新业态
在AI领域的竞争中,算力、数据、算法都是关键竞争因素。人工智能要“思考”,全靠算力“喂饭”。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而建设数据中心一般要等18到24个月。这样的速度,远远跟不上AI发展的节奏。
你是否曾设想过,一座承载算力重任的大型数据中心,能在短短数月内建成?浪潮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依托全栈模块化设计,通过工厂预集成与现场积木式组装,这一变革,直接将以“年”为单位的漫长等待,压缩至以“月”为刻度的极速落地——4到6个月,一座高效算力枢纽便能投入运行。
从四川的“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到粤港澳大湾区智算中心,从哈萨克斯坦的数据中心到马来西亚的数据中心,浪潮正以中国技术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高效能算力网,让算力的流动打破地域边界。
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算力需求呈指数级爆发,“超节点”成为突破单芯片性能极限、构建下一代智算设施的核心抓手。但这绝非简单的硬件叠加,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软硬协同”的系统优化。
浪潮推出可商用超节点,实现64路本土GPU高速互连与百纳秒级低延迟,并通过自研PD分离框架、Smart Fabric Manager等系统创新实现突破,以开放架构推动产业链协作。
不止于算力设施的搭建,浪潮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研发”走向“产业落地”,创新算力服务供给模式——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由此诞生。
作为智能原生新业态的创新实践,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通过“九大单元”沉淀工艺、工序和工具,将模型开发从“手工作坊”模式转变为“现代工业”模式,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的集约高效量产。
该工厂目前已积累75道工序及180套工具,实现数据、算力、算法全面布局。下一步,浪潮将在已建成的通用算力中心、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基础上,到2025年底建成人工智能智能体工厂和训练场,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社会提供更全面、高效的算力服务。
深耕垂直领域
打造更“懂行”的大模型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发展虽然迅猛,但在真实产业场景中,通用大模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它们虽能回答万物,却难解行业专有的难题。
大模型真正的应用价值,往往藏在细分场景的深处:一个故障预测模型要懂设备时序数据,一个政务助手需理解政策条文背后的执行逻辑。唯有扎根行业肌理,方能释放智能的真正力量。
正是循着这一方向,浪潮面向制造、水利、农业等行业研发了浪潮海若大模型、浪潮知业大模型等24个行业大模型。
以海若大模型为例,这是国内唯一一个通过基础大模型、智能体与算法“三备案”的模型产品。它不追求“万能”,而是专注成为政务、应急、水利等领域的“专家”——融合行业知识库与业务逻辑,提供真正可用、好用的智能解决方案,有效解决通用大模型在行业应用中的局限性问题。
此外,浪潮更将大模型技术嵌入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脉络,让人工智能与产业筋骨深度绑定。
以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座,浪潮打造“知业大模型+工业智能体群”整体解决方案。如今,“知业”已形成覆盖智缆、农业、煤化工、皮革等9个行业的专业模型,构建生产管家、知识专家、工艺参数优化、智能客服等21类智能化服务场景。冶金的高温车间、电力的输电网络、农村的田间地头……这套方案已在20余个关键行业规模化落地,凝练出可复制、可运营的“知业大模型智能体群”,并于德国汉诺威工业展全球首发,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工业智能解决方案的硬核实力。
而面向更广阔的企业市场,浪潮则推出海岳大模型,恰似一位深耕行业30年的“资深老师傅”。
浪潮海岳大模型精准定位于面向企业服务的垂域大模型。基于服务超过120万家企业的深厚积累和万亿级高质量数据,该模型构建起“AI数智底座+AI原生软件+智能体”三层架构,面向财务、司库、供应链等经营管理领域及制造、粮食、化工、医药、矿山、水务、建筑等行业提供一站式AI解决方案。目前,浪潮海岳大模型已成功助力北京同仁堂、山东海化等50余家大型企业智能化转型,智能调用量超4亿次。
锚定创新应用
以AI技术提速智能经济
人工智能的价值,不在于算法多精妙,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浪潮以技术创新为根基、以产业落地为导向,锚定创新应用,不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天津,浪潮为中国铁建大桥局构建的“AI桥经理”和“AI桥总工”,将复杂方案的初稿编制周期从平均7天压缩至10分钟,并保证100%符合国家和行业规范,将施工风险识别率提升至90%以上,施工安全事故率降低50%。
在山东,浪潮携手济南重工,在传统磨机基础上加装多类传感器采集声音振动、温度等关键性指标数据,并基于浪潮云洲工业大模型进行高质量数据集训练,打造了生产质量管控、能耗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三大智能体,创新推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的新型数智磨机,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的日常调控,转变为基于智能模型的自动化运行,使终端用户企业产品质量提升5%,能耗降低10%。在社会效益方面,每台设备年节约电费40万元,减少碳排放530吨,显著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在深圳,浪潮为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的智能应用“深小注”,正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塑政务服务场景。作为深圳首个利用该技术处理登记注册业务的智能大模型,“深小注”已实现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的全流程自然语言申报,标志着该市政务申报正式迈入“全面智能化”新阶段。针对申请人常遇的起名难、填表繁琐、流程缓慢等痛点,“深小注”用“几句话搞定申报”的简洁模式,为申请人带来革新性智能体验,既能精准推荐名称与经营范围,更让登记注册环节实现质的升级,让政务服务更高效、更贴心。
浪潮为山东经典印务提供的印刷行业大模型,助力企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近20%,原辅材料损耗降低10%;浪潮的生物医药智能体研发团队能够高效率提取靶点信息、病症、研发阶段等关键要素,为研发按下“加速键”;浪潮交通行业大模型“一键化解”交通拥堵……从工业、服务业、农业,再到民生、社会治理,浪潮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产业升级,让更多人享受美好数字生活。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作为山东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浪潮集团紧抓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战略机遇,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高质量发展。
□崔志源
筑牢算力底座
培育智能原生新业态
在AI领域的竞争中,算力、数据、算法都是关键竞争因素。人工智能要“思考”,全靠算力“喂饭”。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而建设数据中心一般要等18到24个月。这样的速度,远远跟不上AI发展的节奏。
你是否曾设想过,一座承载算力重任的大型数据中心,能在短短数月内建成?浪潮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依托全栈模块化设计,通过工厂预集成与现场积木式组装,这一变革,直接将以“年”为单位的漫长等待,压缩至以“月”为刻度的极速落地——4到6个月,一座高效算力枢纽便能投入运行。
从四川的“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到粤港澳大湾区智算中心,从哈萨克斯坦的数据中心到马来西亚的数据中心,浪潮正以中国技术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高效能算力网,让算力的流动打破地域边界。
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算力需求呈指数级爆发,“超节点”成为突破单芯片性能极限、构建下一代智算设施的核心抓手。但这绝非简单的硬件叠加,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软硬协同”的系统优化。
浪潮推出可商用超节点,实现64路本土GPU高速互连与百纳秒级低延迟,并通过自研PD分离框架、Smart Fabric Manager等系统创新实现突破,以开放架构推动产业链协作。
不止于算力设施的搭建,浪潮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研发”走向“产业落地”,创新算力服务供给模式——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由此诞生。
作为智能原生新业态的创新实践,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通过“九大单元”沉淀工艺、工序和工具,将模型开发从“手工作坊”模式转变为“现代工业”模式,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的集约高效量产。
该工厂目前已积累75道工序及180套工具,实现数据、算力、算法全面布局。下一步,浪潮将在已建成的通用算力中心、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基础上,到2025年底建成人工智能智能体工厂和训练场,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社会提供更全面、高效的算力服务。
深耕垂直领域
打造更“懂行”的大模型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发展虽然迅猛,但在真实产业场景中,通用大模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它们虽能回答万物,却难解行业专有的难题。
大模型真正的应用价值,往往藏在细分场景的深处:一个故障预测模型要懂设备时序数据,一个政务助手需理解政策条文背后的执行逻辑。唯有扎根行业肌理,方能释放智能的真正力量。
正是循着这一方向,浪潮面向制造、水利、农业等行业研发了浪潮海若大模型、浪潮知业大模型等24个行业大模型。
以海若大模型为例,这是国内唯一一个通过基础大模型、智能体与算法“三备案”的模型产品。它不追求“万能”,而是专注成为政务、应急、水利等领域的“专家”——融合行业知识库与业务逻辑,提供真正可用、好用的智能解决方案,有效解决通用大模型在行业应用中的局限性问题。
此外,浪潮更将大模型技术嵌入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脉络,让人工智能与产业筋骨深度绑定。
以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座,浪潮打造“知业大模型+工业智能体群”整体解决方案。如今,“知业”已形成覆盖智缆、农业、煤化工、皮革等9个行业的专业模型,构建生产管家、知识专家、工艺参数优化、智能客服等21类智能化服务场景。冶金的高温车间、电力的输电网络、农村的田间地头……这套方案已在20余个关键行业规模化落地,凝练出可复制、可运营的“知业大模型智能体群”,并于德国汉诺威工业展全球首发,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工业智能解决方案的硬核实力。
而面向更广阔的企业市场,浪潮则推出海岳大模型,恰似一位深耕行业30年的“资深老师傅”。
浪潮海岳大模型精准定位于面向企业服务的垂域大模型。基于服务超过120万家企业的深厚积累和万亿级高质量数据,该模型构建起“AI数智底座+AI原生软件+智能体”三层架构,面向财务、司库、供应链等经营管理领域及制造、粮食、化工、医药、矿山、水务、建筑等行业提供一站式AI解决方案。目前,浪潮海岳大模型已成功助力北京同仁堂、山东海化等50余家大型企业智能化转型,智能调用量超4亿次。
锚定创新应用
以AI技术提速智能经济
人工智能的价值,不在于算法多精妙,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浪潮以技术创新为根基、以产业落地为导向,锚定创新应用,不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天津,浪潮为中国铁建大桥局构建的“AI桥经理”和“AI桥总工”,将复杂方案的初稿编制周期从平均7天压缩至10分钟,并保证100%符合国家和行业规范,将施工风险识别率提升至90%以上,施工安全事故率降低50%。
在山东,浪潮携手济南重工,在传统磨机基础上加装多类传感器采集声音振动、温度等关键性指标数据,并基于浪潮云洲工业大模型进行高质量数据集训练,打造了生产质量管控、能耗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三大智能体,创新推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的新型数智磨机,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的日常调控,转变为基于智能模型的自动化运行,使终端用户企业产品质量提升5%,能耗降低10%。在社会效益方面,每台设备年节约电费40万元,减少碳排放530吨,显著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在深圳,浪潮为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的智能应用“深小注”,正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塑政务服务场景。作为深圳首个利用该技术处理登记注册业务的智能大模型,“深小注”已实现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的全流程自然语言申报,标志着该市政务申报正式迈入“全面智能化”新阶段。针对申请人常遇的起名难、填表繁琐、流程缓慢等痛点,“深小注”用“几句话搞定申报”的简洁模式,为申请人带来革新性智能体验,既能精准推荐名称与经营范围,更让登记注册环节实现质的升级,让政务服务更高效、更贴心。
浪潮为山东经典印务提供的印刷行业大模型,助力企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近20%,原辅材料损耗降低10%;浪潮的生物医药智能体研发团队能够高效率提取靶点信息、病症、研发阶段等关键要素,为研发按下“加速键”;浪潮交通行业大模型“一键化解”交通拥堵……从工业、服务业、农业,再到民生、社会治理,浪潮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产业升级,让更多人享受美好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