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乡村“新农人”
2025-09-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春萌
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需要,其中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全方位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推动农业劳动者从传统“体力型”“经验型”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劳动者转变,从而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具创新思维、更富实践能动性的人才力量,更加有效释放乡村发展活力。
激活“新农人”创新潜能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群体,“新农人”依托互联网平台与数字工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及流通全链条体系创新,他们通常具备“农村出生、城市教育、乡村创业”的多元经历,不仅掌握数字创新技能、拥有现代经营管理思维和系统化知识储备,还兼具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培育“新农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体系主要表现为,“新农人”在实践中运用先进技术,培育农业品牌,打造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直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新农人”与农民构建起深度协同的“新农人+小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依托先进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扩大技术辐射范围,借助数字营销推动地域特色农产品实现品牌增值,多维度拓宽了小农户的增收致富渠道,进而带动农业生产系统实现整体跃升。
今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开展“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大力培养乡村富民产业带头人。随着政策帮扶行动增多、惠民惠企措施日益丰富,各地农村掀起了“新农人”发展热潮。
呼唤“新农人”投身一线
在快速城镇化叠加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当下,如何解决农村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农村人口素质整体偏低的问题,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与农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49.86%的高素质农民为进城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大专及以上毕业生等新生力量。但是,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不够健全、培育举措精准性不足、农民职业教育普遍缺乏经费支持、不同区域差距比较明显等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
目前,山东部分涉农区县在农业生产中虽融入一些先进技术和装备,但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多数产品以本地销售为主,存在产业链短、深加工弱、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偏低、产出效益不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农村青壮年因务农与在外务工收入差距大,多选择长年外出打工谋生。在不少农村,大学生及以上学历人才返乡创业数量偏少,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积极性普遍不足。此外,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些村干部认为土地已分户,种植与受益属于农户私事,缺乏产业发展的组织引导,导致农户各自为战、竞争力弱。农村党员存在明显老龄化问题,多数在五六十岁以上,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往往力不从心。
面对“引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症结,只有彻底破解“产业振兴难”和“经济待遇低”的现实困境,培育一支由“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共同组成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才能为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壮大“新农人”人才梯队
农业新质生产力催生更高的劳动者技能需求,与之相契合的不再是依赖简单重复劳动的传统劳动者,而是能够娴熟运用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育强头雁队伍。村庄发展得好不好、村民富不富,关键要看基层党支部强不强。在高标准、严要求选拔村“两委”成员的基础上,健全村干部收入和晋升措施,全面打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让实干者有奔头,确保村干部既能“选得出”,更能“留得住”。同时,选优派强具有专业能力素养的党员干部下沉农村开展帮扶工作,细化选派标准,实现人岗相适,对经济发展滞后的村庄,可选派懂经济善经营的“骨干”,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庄,可选派抓党建强堡垒的“专家”,确保选派干部沉下身子认真履职,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
第二,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孵化致富能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盘活土地资源,整合连片集中田,用好支农资金,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动员村内企业家、合作社、种养大户注入资本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推进“小田变大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重农抓粮有回报、见实效。如宁阳县辛庄村将全村150户、782块零碎分散的承包地化零为整,铲除田埂后整合为7块连片大田,帮助村集体直接增收33.2万元,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致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村集体领办、创办、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引导村集体以村项目资金、可经营性资产入股,农户以自有养殖设备、劳务、闲置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与项目投资者共同参与集体资产股份制管理,按合同约定获得收益分红,实现利益分享、风险共担。以临沭县为例,当地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纽带,与金丰公社开展合作,通过“双社联合”模式,让村民既能享有每亩土地每年800元的保底收益,还能获得约200元的额外分红,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村集体还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招商引资,以技术干股、优先入股、股份激励、收益提成等形式增强人才返乡下乡动力,并协助提供土地流转、厂房建设、招工务工、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服务。
第三,筑牢产业支撑根基,增量乡土专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根据现实需求“适地而为”,还要依据地域特色“借势而兴”,这就要求各地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项目建设进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对不同类型农村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农业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新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农业+”新产业,培养素质能力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度匹配的骨干力量。应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改善群众人居环境,积极搭建项目对接平台,鼓励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人才在现代种养殖合作社、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体验农业等方面大显身手。区县要充分挖掘分散在乡镇、农村的致富能人、种养大户和“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资源,分门别类构建乡土人才信息库。创新人才培育和传帮带机制,通过组织现场示范、结对培养、以师带徒等方式,使他们及时传授知识、技术、经验,形成“培育一批、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
第四,激活数字经济引擎,培育电商人才。在乡村数字经济赛道上,人才正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和涉农企业需紧抓直播电商蓬勃兴起契机,深化与电商主体的合作,以“线上引流+线下推广”模式布局账号矩阵,综合运用主流媒体专题报道、交通设施精准投放、展会现场产销对接、网红达人直播带货等多样化手段,打造农业品牌系列IP,全方位推介本地绿色农产品,像烟台苹果、临朐樱桃等特色产品的网络销量明显增长就是生动写照,寿光一批彩椒种植户也在电商平台助力下缓解了滞销困境。另一方面,摸排筛选有潜力有意向的农村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及合作社带头人,邀请电商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专家开展实操培训,培养一批“会营销、会剪辑、会引流”的“新农人”。在此基础上,推动电商直播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引导村民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转成“新农活”,通过系列活动孵化农村电商“新农人”、新主体,助力山东好物实现“流量出圈”。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需要,其中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全方位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推动农业劳动者从传统“体力型”“经验型”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劳动者转变,从而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具创新思维、更富实践能动性的人才力量,更加有效释放乡村发展活力。
激活“新农人”创新潜能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群体,“新农人”依托互联网平台与数字工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及流通全链条体系创新,他们通常具备“农村出生、城市教育、乡村创业”的多元经历,不仅掌握数字创新技能、拥有现代经营管理思维和系统化知识储备,还兼具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培育“新农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体系主要表现为,“新农人”在实践中运用先进技术,培育农业品牌,打造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直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新农人”与农民构建起深度协同的“新农人+小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依托先进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扩大技术辐射范围,借助数字营销推动地域特色农产品实现品牌增值,多维度拓宽了小农户的增收致富渠道,进而带动农业生产系统实现整体跃升。
今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开展“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大力培养乡村富民产业带头人。随着政策帮扶行动增多、惠民惠企措施日益丰富,各地农村掀起了“新农人”发展热潮。
呼唤“新农人”投身一线
在快速城镇化叠加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当下,如何解决农村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农村人口素质整体偏低的问题,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与农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49.86%的高素质农民为进城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大专及以上毕业生等新生力量。但是,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不够健全、培育举措精准性不足、农民职业教育普遍缺乏经费支持、不同区域差距比较明显等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
目前,山东部分涉农区县在农业生产中虽融入一些先进技术和装备,但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多数产品以本地销售为主,存在产业链短、深加工弱、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偏低、产出效益不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农村青壮年因务农与在外务工收入差距大,多选择长年外出打工谋生。在不少农村,大学生及以上学历人才返乡创业数量偏少,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积极性普遍不足。此外,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些村干部认为土地已分户,种植与受益属于农户私事,缺乏产业发展的组织引导,导致农户各自为战、竞争力弱。农村党员存在明显老龄化问题,多数在五六十岁以上,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往往力不从心。
面对“引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症结,只有彻底破解“产业振兴难”和“经济待遇低”的现实困境,培育一支由“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共同组成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才能为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壮大“新农人”人才梯队
农业新质生产力催生更高的劳动者技能需求,与之相契合的不再是依赖简单重复劳动的传统劳动者,而是能够娴熟运用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育强头雁队伍。村庄发展得好不好、村民富不富,关键要看基层党支部强不强。在高标准、严要求选拔村“两委”成员的基础上,健全村干部收入和晋升措施,全面打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让实干者有奔头,确保村干部既能“选得出”,更能“留得住”。同时,选优派强具有专业能力素养的党员干部下沉农村开展帮扶工作,细化选派标准,实现人岗相适,对经济发展滞后的村庄,可选派懂经济善经营的“骨干”,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庄,可选派抓党建强堡垒的“专家”,确保选派干部沉下身子认真履职,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
第二,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孵化致富能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盘活土地资源,整合连片集中田,用好支农资金,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动员村内企业家、合作社、种养大户注入资本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推进“小田变大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重农抓粮有回报、见实效。如宁阳县辛庄村将全村150户、782块零碎分散的承包地化零为整,铲除田埂后整合为7块连片大田,帮助村集体直接增收33.2万元,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致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村集体领办、创办、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引导村集体以村项目资金、可经营性资产入股,农户以自有养殖设备、劳务、闲置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与项目投资者共同参与集体资产股份制管理,按合同约定获得收益分红,实现利益分享、风险共担。以临沭县为例,当地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纽带,与金丰公社开展合作,通过“双社联合”模式,让村民既能享有每亩土地每年800元的保底收益,还能获得约200元的额外分红,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村集体还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招商引资,以技术干股、优先入股、股份激励、收益提成等形式增强人才返乡下乡动力,并协助提供土地流转、厂房建设、招工务工、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服务。
第三,筑牢产业支撑根基,增量乡土专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根据现实需求“适地而为”,还要依据地域特色“借势而兴”,这就要求各地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项目建设进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对不同类型农村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农业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新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农业+”新产业,培养素质能力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度匹配的骨干力量。应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改善群众人居环境,积极搭建项目对接平台,鼓励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人才在现代种养殖合作社、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体验农业等方面大显身手。区县要充分挖掘分散在乡镇、农村的致富能人、种养大户和“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资源,分门别类构建乡土人才信息库。创新人才培育和传帮带机制,通过组织现场示范、结对培养、以师带徒等方式,使他们及时传授知识、技术、经验,形成“培育一批、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
第四,激活数字经济引擎,培育电商人才。在乡村数字经济赛道上,人才正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和涉农企业需紧抓直播电商蓬勃兴起契机,深化与电商主体的合作,以“线上引流+线下推广”模式布局账号矩阵,综合运用主流媒体专题报道、交通设施精准投放、展会现场产销对接、网红达人直播带货等多样化手段,打造农业品牌系列IP,全方位推介本地绿色农产品,像烟台苹果、临朐樱桃等特色产品的网络销量明显增长就是生动写照,寿光一批彩椒种植户也在电商平台助力下缓解了滞销困境。另一方面,摸排筛选有潜力有意向的农村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及合作社带头人,邀请电商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专家开展实操培训,培养一批“会营销、会剪辑、会引流”的“新农人”。在此基础上,推动电商直播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引导村民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转成“新农活”,通过系列活动孵化农村电商“新农人”、新主体,助力山东好物实现“流量出圈”。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