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河源头发现中国海拔最高秦代刻石,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跨越两千多年的秦代印记
2025-09-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新华社发
2023年7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畔对“尕日塘秦刻石”进行现场考察时,拍摄的遗迹照片。
|
●“尕日塘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发现一处秦代刻石,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2200多年前,五大夫率方士组成的队伍来此寻药昆仑,留下刻石;2200多年后的今天,黄河源的秦刻石为世人所知,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故事。
“尕日塘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
2020年7月5日,黄河源头的扎陵湖水面翠蓝。一支科考队伍打破荒原的宁静。带队的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发现,湖边山坡上有一块凸起的大石。“压根没想到黄河源头能发现篆书的文字,而且是‘皇’开头的。”侯光良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这是“尕日塘秦刻石”首次被专家发现。
2025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仝涛认为,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之行,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认定上述刻石为秦代石刻,并宣布定名。“尕日塘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为何秦始皇“采药昆仑”?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认为,据《山海经》等古书记载,昆仑山上“食玉膏,饮神泉”,还有“不死树”,屈原在《九章》中更直抒向往之情“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渴求长生的古人前往昆仑求药在情理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认为,“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意义重大。此前,秦代石刻为人所知的只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的残片及近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建筑用石刻铭等几种,均不在原址。“尕日塘秦刻石”既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的秦代刻石,也是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用科技实证解码刻石真相
怎么证明刻石不是现代仿刻?如何用严谨论证回应社会关切?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说,国家文物局调集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
工作专班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采集刻石文字信息。通过这项技术可在对文物本体没有任何接触和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采集,并且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通过采用岩石磨蚀伺服试验仪测试样品的耐磨性,结果表明,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这是刻石历经自然风化尚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昆仑文脉千古传
昆仑到底在哪里?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昆仑”二字应从“地理昆仑”和“文化昆仑”两个维度去理解。
“河出昆仑”,即黄河源出昆仑,是认定昆仑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此次“尕日塘秦刻石”矗立之处正是现代地理认定的黄河源区,溯源两千多年,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在此契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表示,根据文物遗存判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秦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应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赵宗福等学者认为,“昆仑”一直是虚与实的结合,“文化昆仑”具有超出自然生态的精神内涵和深远影响。我国神话中,“夸父追日”“共工触不周山”“西王母与不死之药”“后羿登昆仑求药”等,都与昆仑有关。“赫赫我祖,来自昆仑”,从古至今,人们不断地向往着昆仑,追寻着昆仑。
“人们孜孜不倦地执着探寻和文化想象,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追寻昆仑的一部心灵史。”赵宗福说,“昆仑文化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将相隔万水千山、相隔百代千秋的人们紧紧相连,应进一步发掘、弘扬其现实价值。”
(据新华社西宁9月20日电 记者 史卫燕 白玛央措 杜笑微)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发现一处秦代刻石,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2200多年前,五大夫率方士组成的队伍来此寻药昆仑,留下刻石;2200多年后的今天,黄河源的秦刻石为世人所知,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故事。
“尕日塘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
2020年7月5日,黄河源头的扎陵湖水面翠蓝。一支科考队伍打破荒原的宁静。带队的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发现,湖边山坡上有一块凸起的大石。“压根没想到黄河源头能发现篆书的文字,而且是‘皇’开头的。”侯光良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这是“尕日塘秦刻石”首次被专家发现。
2025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仝涛认为,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之行,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认定上述刻石为秦代石刻,并宣布定名。“尕日塘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为何秦始皇“采药昆仑”?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认为,据《山海经》等古书记载,昆仑山上“食玉膏,饮神泉”,还有“不死树”,屈原在《九章》中更直抒向往之情“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渴求长生的古人前往昆仑求药在情理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认为,“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意义重大。此前,秦代石刻为人所知的只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的残片及近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建筑用石刻铭等几种,均不在原址。“尕日塘秦刻石”既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的秦代刻石,也是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用科技实证解码刻石真相
怎么证明刻石不是现代仿刻?如何用严谨论证回应社会关切?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说,国家文物局调集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
工作专班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采集刻石文字信息。通过这项技术可在对文物本体没有任何接触和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采集,并且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通过采用岩石磨蚀伺服试验仪测试样品的耐磨性,结果表明,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这是刻石历经自然风化尚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昆仑文脉千古传
昆仑到底在哪里?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昆仑”二字应从“地理昆仑”和“文化昆仑”两个维度去理解。
“河出昆仑”,即黄河源出昆仑,是认定昆仑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此次“尕日塘秦刻石”矗立之处正是现代地理认定的黄河源区,溯源两千多年,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在此契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表示,根据文物遗存判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秦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应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赵宗福等学者认为,“昆仑”一直是虚与实的结合,“文化昆仑”具有超出自然生态的精神内涵和深远影响。我国神话中,“夸父追日”“共工触不周山”“西王母与不死之药”“后羿登昆仑求药”等,都与昆仑有关。“赫赫我祖,来自昆仑”,从古至今,人们不断地向往着昆仑,追寻着昆仑。
“人们孜孜不倦地执着探寻和文化想象,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追寻昆仑的一部心灵史。”赵宗福说,“昆仑文化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将相隔万水千山、相隔百代千秋的人们紧紧相连,应进一步发掘、弘扬其现实价值。”
(据新华社西宁9月20日电 记者 史卫燕 白玛央措 杜笑微)